close
朱銘(1938年-),台灣苗栗縣通霄鎮人,知名的雕塑家。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本名為朱川泰、童年時小名「九二」。


朱銘出生於苗栗縣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1953年他在父親的帶領下,到通霄鎮上的媽祖廟、向雕刻師傅李金川拜師,1955年出師,1956年北上到基隆的佛具店工作。然而一直到1966年間,經濟狀況一直不佳,直到1968年,他毛遂自薦,帶著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家楊英風為師後,才較為好轉。同年,亦搬居臺北縣板橋鎮(今板橋市)江子翠一帶定居。


1978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1981年,他獨自一人到美國紐約市學習,是他打開國際視野的一個轉捩點,這一年後,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讚譽的經典代表。然而這一年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生竊案,朱銘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與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在香港中銀大廈前使用青銅為材質,創作「和諧共處」的太極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於大樓入口大門的左側。

1999年,朱銘在台北縣金山鄉西勢湖成立「朱銘美術館」,占地有11甲,收藏許多現代雕塑作品。2000年,花了幾十年規劃成立的「朱銘美術館」,獲得日本東京創新大獎(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獎。


朱銘的銅雕「門」亦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地標,位於本部大學圖書館門外的烽火台。「門」由司徒惠博士贈予香港中文大學,是朱銘「太極系列」的一員。等的現代雕刻聞名。本名為朱川泰、童年時小名「九二」。


朱銘出生於苗栗縣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1953年他在父親的帶領下,到通霄鎮上的媽祖廟、向雕刻師傅李金川拜師,1955年出師,1956年北上到基隆的佛具店工作。然而一直到1966年間,經濟狀況一直不佳,直到1968年,他毛遂自薦,帶著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家楊英風為師後,才較為好轉。同年,亦搬居臺北縣板橋鎮(今板橋市)江子翠一帶定居。


1978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1981年,他獨自一人到美國紐約市學習,是他打開國際視野的一個轉捩點,這一年後,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讚譽的經典代表。然而這一年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生竊案,朱銘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與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在香港中銀大廈前使用青銅為材質,創作「和諧共處」的太極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於大樓入口大門的左側。

1999年,朱銘在台北縣金山鄉西勢湖成立「朱銘美術館」,占地有11甲,收藏許多現代雕塑作品。2000年,花了幾十年規劃成立的「朱銘美術館」,獲得日本東京創新大獎(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獎。


朱銘的銅雕「門」亦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地標,位於本部大學圖書館門外的烽火台。「門」由司徒惠博士贈予香港中文大學,是朱銘「太極系列」的一作品「太極拱門」青銅製成, 2000年朱銘年表



1938年:生於苗栗通霄

1950年:通霄國小畢業

1953年-1957年:從李金川學習木刻

1968年-1976年:從楊英風學習現代雕塑,並改名為朱銘。

197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個展,台北。


被視為七零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重要代表。

1977年: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個展,東京。 首次國外個展。

同年獲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作品「單鞭下勢」。


1979年:春之藝廊個展,台北。

1980年:香港藝術中心個展,香港。

198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個展,台北。

漢查森藝廊(Max Hutchinson)個展,紐約。

1983年:漢查森藝廊個展,紐約。

1984年:艾雅拉博物館個展,馬尼拉。

1985年:漢查森藝廊個展,紐約。

1986年:交易廣場個展,香港。

198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個展,台北。


同年開始朱銘美術館闢建工作。

1988年:國立台灣美術館個展,台中。

1989年:菲立斯.康達藝廊個展,紐約。

同年與貝聿銘合作香港中銀大廈,創作「和諧共處」。

1991年:香港藝術中心個展,香港。




成長背景

山城苗栗通霄鎮上一戶朱姓人家的男主人五十一歲那年,四十一歲的妻子為已經有五兒五女的朱家,再添一個男孩。他為這個么子取名朱川泰,因出生時父親朱李記已五十一歲,母親王愛四十一歲,雙親年齡加起來達九十二歲,故小名「九二」(台語)。朱川泰就是日後以刻牛成名,再以「太極」創作揚名國際的藝術大師朱銘。

兒時記憶,酸澀中帶著甘辛。印象最鮮明的,還是父母親辛苦的身影。頭腦靈活,又善於種種手藝的父親,在藝術方面的創作本領,則讓朱銘大讚了不起,朱銘日後藝術創作的血液,似乎早就自父親身上源遠流長而來。母親王愛,更是對他影響深遠。由於父親在三十九歲的年紀得了氣喘病,工作時間有限,母親便擔負了大半的生活重擔。為了多賺幾文錢,母親經常工作到三更半夜,佝僂著身軀,在昏黃的燈光下工作。與母親睡在一起的朱銘,半夜醒來,便對母親說:「媽媽,去睏啦!」母親慈祥地說到: 「憨囝仔,阮去睏,明仔在吃什麼?」這段對話,從此牢牢刻印在朱銘心中。看到母親那麼辛苦,朱銘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非常努力,為這個家奉獻力量,讓母親過好日子。

拜師學藝----傾囊相授的啟蒙恩師

李金川,是朱銘雕刻生涯中的第一位啟蒙老師。當年,朱銘才15歲,李金川受聘到苗栗通宵未媽祖廟的翻修工程做雕刻工作。由於父親經常在廟裡走動,看到李師傅手藝漂亮,便央求李師傅收兒子為徒,李金川看到朱銘乖巧伶俐,一口便答應了。李師傅不僅教朱銘雕刻,還告訴他畫草圖的重要性。朱銘記得很清楚,李師傅曾說過,雕刻師不會畫圖,就像建築師只會造屋卻不會畫設計圖一樣,永遠只能照著別人的樣子來刻.朱銘白天學雕刻,晚上學畫畫,勤奮又認真,非常得李師傅的疼愛.朱銘依傳統的拜師規矩,紮實地跟李師傅學了3年4個月.李師傅發現朱銘天資過人,求知慾又強,而自己所能傳授的只是工匠的技能,便引導他多注意藝術方面的報導,無形中為朱銘打開了一扇大門.

不到二十歲,朱銘出師了。於是出師後,他和兩個同門師兄相約去南庄,朱銘在這兒,賺到了他生平第一筆錢。四十六塊錢!「終於實現了我賺錢的夢想。」如今手中作品動輒六、七位數身價的大師朱銘,談及當年第一刻,喜孜孜的神情彷彿那收入遠超過他日後的任何一筆進帳。他當初拿到錢,一毛錢也捨不得花,就趕快拿回家,全部交給媽媽。「我比我媽媽還要歡喜。」他笑著回憶。


拜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

成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一直是年輕時代的朱銘最大的心願.為了完成這個心願,他寧可放棄在工藝介的盛名及豐碩的收入,接二連三的向人拜託,請求引薦,期盼能進入一代雕刻大師楊英風門下.民國57年的冬天,朱銘在朋友陪同下,帶著二件木雕作品----玩沙女孩和慈母像,直接登門造訪,請求楊老師收他為徒,朱銘原本已不抱什麼希望,沒想到楊英風卻親切地接待他,且和他談了一上午的話。已於民國八十六年過世的楊英風先生,在回憶起當天的情景時曾說道:「和一個人談話的時候,他的個性、態度就顯露出來了。我一直在觀察,愈觀察,我愈覺得他可教。實際上學美術,不是學技巧,而是學做人,品行要好,人要純真、善良。人若不純真,藝術上也很難有成就。楊英風這番話,不僅道出了他當年收朱銘為弟子的原因,也證明了他的慧眼獨具。

「我是賴定楊英風老師就不走了,因為他是我硬求來的。」儘管事隔多年,朱銘說起當年事,彷彿仍像昨日。而「沒有楊英風,就沒有朱銘」則是朱銘最常提起的一句話,足見他對楊英風老師的感念之情。 楊英風一眼便看出朱銘的藝術潛力,便問他:「你打算學多久?」朱銘回答:「一輩子」。並告訴楊英風,為了專心學藝,已經為家裡準備了3年的生活費,可以暫時不必為家計擔憂.朱銘有備而來與堅定的決心,令楊英風感動,心裡雖已接受這位學生,卻故意考驗他.楊英風拿出一塊台灣玉石請朱銘雕刻,這塊玉石曾經過好幾個藝專學生雕刻,也讓工藝師試過,但楊英風都不滿意.朱銘花了20多天,將玉石雕好,總算讓楊英風點頭讚賞.經過這一關的測試,朱銘正式成為楊英風的門下學徒.」


朱銘求師的心願終於實現了,正想好好的向老師學習,楊英風卻不希望他成為「楊英風第二」.原來,楊英風見朱銘的雕刻技巧早已達到純熟的境界,欠缺的只是視野與藝術內涵,因此建議朱銘擺脫過於精細的雕工,改以質樸、自然的刀法,磨練出自己的風格.朱銘謹記老師的教誨,逐步將從李金川師傅那兒學來的技法「丟掉」,又小心翼翼的,避免受到楊老師的影響,做到楊老師所說的「成為真正的朱銘」。說起「朱銘」這個名字,還是楊英風取的呢!楊英風大概是怕「朱川泰」這個在工藝界已經非常響亮的名字困住朱銘,而替他重新命名。取個「銘」字,簡單又響亮,楊英風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記住他;對朱銘來說,則是一種新生命的開始,也提醒他必須將老師的恩情「銘」記在心。既是新生命的開始,朱銘放下了「大師傅」的身段,從小學徒做起。當掃地、泡茶等雜務完成後才開始雕刻,日子雖然忙碌、辛苦,卻是充實、愉悅的。

朱銘經常隨著老師出國展示或參加研討會,朱銘很清楚老師帶他出國,是為了讓他見見世面,因此十分細心的觀察。最令朱銘感動的是,每當楊英風向國外友人介紹朱銘時,從不將他當成一個學徒,而說: 「這是藝術家朱銘」。在楊老師身上,朱銘學到的不只是藝術,而是身為一個藝術家的學養與風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