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是明朝末年軍事名將,原名鄭森,小名福松,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祖籍福建泉州南安,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字明儼,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或鄭王爺。「Koxinga」一詞是荷蘭人等外籍人士對他的習稱,即源自閩南語的「國姓爺(Kok-sèng-iâ)」。

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使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離台,並流傳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史跡和傳奇故事。死後他被葬於台灣台南鹿耳門港附近。


生平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武裝海商集團的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島川內浦千里濱海灘上產下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之後在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住了十餘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裡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田川七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世祖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降清的大學士洪承疇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認為明朝氣數已盡、鄭家自身家業一官黨恐也無法跟清廷相抗,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談判投降事宜。不料清軍主帥博洛背約挾持鄭芝龍前往北京,並派兵攻打安海,田川氏因遭到凌辱而自縊,這使鄭成功更加堅定抗清之志。

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南澳起兵,自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其後漸漸整合鄭家的海上貿易勢力與武裝集團。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龙海市)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



東進台灣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議“滅賊五策”,内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財務嚴重惡化,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荷蘭人所統治的大員地區(今台灣南部),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 (Provinta,今台南赤崁樓),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長期圍困。

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其父所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荷蘭在台灣的末代大員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於締和條約上,投降撤離台灣。鄭成功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鄭成功在臺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6月23日病逝,得年39歲。原葬臺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台灣府,轄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台灣、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對此關注,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評價

金門的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在統合鄭家軍事上一直是「強人統治」、「嚴刑峻法」,較少接受屬下的意見。然而政治上他的文人背景能抵銷缺憾,同時也有助於他對商業方面的經營,創造出勝過他父親的局面。

對於鄭成功治台的評價,也有相當負面的觀感,主要是在嚴刑峻法,但這有助于清初臺灣的長足發展。


因鄭成功為漢日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性爺合戰》的淨琉璃劇風靡一時(原作者誤「姓」為「性」)。主角名為「和藤内」。和即日本,日語中「藤」音同「唐」,「內」同「無」,有「非日非漢」的混合兒之意。

臺灣日治時期,日人拆除為數不少的漢人廟宇。但位於臺南,清代設立祭拜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並另在旁興建和風建築「開山神社」,亦供奉鄭氏,形成雙廟格局。直至戰後,開山神社被拆除,延平郡王祠被從新修繕。



軼聞傳說

地名
台北市劍潭
相傳1660年代,鄭成功及其所屬軍隊行經此河段時,遇見神怪與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始降服神怪。後人為紀念此事件,故將該河段與所涵蓋流域皆以劍潭命名。但經後人考證,此一民間傳說並不確實。

台中縣大甲鎮鐵砧山的劍井
南投縣草屯鎮
據傳為明末鄭成功率軍征番,駐軍於此,兵士丟棄舊草鞋棄草鞋成墩,所以舊名「草鞋墩」

台北縣鶯歌鎮的鸚哥石
基隆市的仙洞



尋三寶復明 (只是鄭無法全得三寶,注定無法反清復明。)

有天,鄭成功(下簡稱鄭)到泉州的仙公廟去,問仙公明朝有無中興的可能。仙公說:「你是明朝忠臣,若想中興明朝必先到台取三寶:一個玉印、一件烏山柴、以及出米岩。」

玉印

版本一:
鄭在台找尋玉石時途經打狗山,向一位仙翁打聽,但仙翁卻先請鄭在洞穴裡過一晚。隔天仙翁詢問:「昨夜睡的床為何?」鄭答:「石床」,仙翁嘆道:「一切都是天意,不然您如此聰明,何將玉床誤認為石床?」語畢送鄭一條玉帶。

版本二:
鄭帶少數將領前往玉山找尋玉石,但一行人整天下來,只見遍地石子,卻無玉石。當一行人打算打道回府時玉山的土地公現身了,說未經許可,任誰都找不到玉石。
鄭表明來意後,土地公卻嘆道:「當作佩玉尚可,但玉印恕難奉送,只因天意如此。」鄭驚訝道:「只是要刻印章,有什麼天意呢?」。見鄭堅持,土地公勉為其難地隨手撿起一塊石頭給鄭,說也奇妙,當鄭接過來時,瞬間石子變為玉石。然而等鄭將玉石刻成印章後,每次蓋在紙上卻都是「南無觀世音菩薩」。


烏杉柴

鄭在阿里山時,找到三棵烏杉,其中兩顆需約三十餘人才能圍住,另外一顆小一點,但也要二十七、八人。第一天砍了樹身的三分之一,但隔日見被砍的地方竟然自動癒合,像是沒砍過一般。接連試了好幾天皆如此,鄭便祈神請求幫忙,當晚他夢見一老人對他說:「這三棵烏杉是神樹,正果快修成了,誰砍,誰就會受傷。然而你之所以安然無恙,正是因為你是明朝忠臣,上天都在保護你。若你一定要取烏杉柴,請築檀祭杉,若該你得則會自動倒下…」隔日鄭照其指點而做,正祭祀時忽然一聲巨響,較小的烏杉倒下了。


出米岩

鄭途經大崗山時令士兵紮營,自己則去廟裡拜祭,祈求早日得三寶以便復明。當晚鄭就夢見佛祖帶他四處遊玩,並指點藏寶處,說道:「穀倉位於廟後面的岩穴中,左有千人斧,右有萬人火。」,接著授與火斧的用法,囑咐道:「產出的米只能在此食用,並照人數取之,不可多取。」
隔日,鄭率兵去找尋,果然有米從岩穴流出,他便照佛祖授與的方法煮飯,全師糧食便足夠。



逝世

《台灣縣志》記載:「當國姓公臥病的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蜂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後代

台灣知名魚類學家鄭守讓(原名鄭明能)是鄭成功的九世孫(鄭成功第六子鄭寬後代)。

詩人鄭愁予(原名鄭文韜)是鄭成功的十五代裔孫。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