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


by  Picton(皮可吞)       July 10, 2005

 


我是個看電視不多的人,前兩天朋友L來家裡小坐,論起「八大」的歌唱節目,我才猛然驚醒原來此台早已經在台灣腥羶的電視文化中異軍突起,靠著一些本土節目打出天下了。


這些台語歌唱節目最大的特色在於動用了以往電視台少有的大型中樂團,而且團員都是科班出身的年輕臉孔,素質不錯。選曲方面也多的是已經著有口碑的傳統名曲,並且在節目中介紹作曲者、填詞者的典故,穿針引線,排除以往插科打諢的慣技,令人耳目一新。大型中樂團的水平有目共睹,至少在協奏這種流行歌謠的曲力上已可刮目相看,跳脫長期以來我們看待台語歌的簡陋印象。


大型弦樂總是有這樣的輝煌效果,可以讓一首平凡的歌也進入皇家的殿堂,何況是公認的名曲?而經過整體打造的優雅氣氛必也感染了藝人本身,表演者因而連談吐、衣著都有別於以往。
這樣的節目看似只有「公視」可作,卻沒想到它是賺錢的來源。根據調查,「八大」現在是國內排名鼎三的有線電視台,其獲利的要項之一便是這幾個台語純歌唱節目,跌破眼鏡吧?


從前我們總以為這樣的節目哪能賺錢?但偏偏是賺了,而且比起中天、TVBS、年代這些專炒新聞的電視台賺得多。可見看客的眼光是雪亮的,而且冥冥中自有定數。也許觀眾的口味正在轉變,而敏銳的電視經營者也聞嗅到了,只要運用一點經營的手腕,提高節目的品味,便反敗為勝了。



台語歌精緻節目的方興未艾,顯然還有不少層面可感,它的廣告客戶已不再是傳統認為的賣藥者,而是鐵錚錚的名牌汽車、飲料商等等,如果熟悉廣告投資與社會心理者,當知這是另一種支持群的興起。他們也許本來便沒有走失,而是潛藏在社會底層的一股需求被呼喚而已。那也許是無關於政治的,原始的一種對於歌謠的素樸渴望。據說「八大」連播報新聞都比較樸素,也比較不炒作腥羶,我因為絕少看它,所以無從證實,也許那只是相對之下的「小惡」吧?但也代表了某一種方向。


「八大」的努力似也贏得了財團的肯定。向來少碰傳播事業的台塑集團竟也入股百分之二十幾,買了三、四億股票。王永在的說法是,它能「賺錢」,才是台塑入股最大的原因。但我相信,在這賺錢的理由之下,必也有另一些別的理由支撐這些動機才是。否則以台塑之大,三、四億的九牛一毛其實無須在此閒置。




童叟能懂的本土性節目只要作得精良,言之有物,收視率上升,自然就有支持者,這樣的邏輯關係如果可以成立,也許台灣的電視文化便改革有望,本土的藝能性節目也能從荒誕中逐漸復甦、改型和增強。而我們歷來啐罵不已,對於電視之腐敗的既定評價也許也能因此而慢慢矯正,還它必要的公道。



我對台語歌的「吸收」,實起自我的幼年一段寄養於勞工家庭的生涯,也因為這段生涯,讓我有幸補足了聆聽音樂的學分,自此東、西洋和國、台語都已難不倒我,而且成為一輩子能樂能哀的豐富泉源。我始終以為台語歌和日語歌的參差命運是台灣兩族不能「共和」的遠因之一。


台語歌文化如果能夠雋永,拔除它幾十年遭到污衊的命運,賦予它新的面貌,不但台語歌的本身得以復興,連帶地台語文化也能拓展和自信堅強,進而影響其他各語族的文化。語言固然不必一定是認同土地的必然,但能夠共享同受文化養料的芬芳,必也可以促進族群的相互理解,溫潤彼此的內心。



台語族群在光復之後既有原來日語文化的延續,又有後來國語歌謠的強勢主導,無形中已經有了多重文化的浸染和欣賞,而外省族群無論一代、二代於日語歌、台語歌均少理解、欣賞的土壤和契機,自然失去了彼此婆娑的機遇。這是從歌謠史來看待政治的面向之一,不能不說是其中的遺憾。我有時會幻想,如果我的外省鄰居可以在家裡擺幾張洪榮宏、江蕙、美空雲雀的唱片,像本省一樣家家戶戶都有鄧麗君和費玉清,也許兩族之間的誤解便不會加深,也不會如此誤結而不可解。



也因八大電視台越見精緻的台語歌節目,所起興起去搜尋鄭進一。 發現他的網站:
一哥—鄭進一的文字交響曲


以往對鄭進一的印象大概和許多人一樣,止於螢光幕上的刻板印象,但最近看他和蔡幸娟主持台語歌節目,發現插科打諢的藝人也有實力的一面,雖然這實力其實早已有之。



鄭進一網頁的主題曲有香江電視主題曲的歌調,顯見其來有自。我後來試聽了他網站裡其他的曲子,發現程度也不惡,因而改變了我對他的既定印象。這也許是倪敏然過世之後,我對台灣流行歌謠、演藝界的一種期待和反轉吧?






資料來源 : blah blah blah http://btw.typepad.com/blah/2005/07/post_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