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少枚、王炳慶



一、「晉江精神」的基本內涵晉江人自古以來形成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凝練昇華為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地域文化的「晉江精神」,是海內外晉江人的自我意識和獨特的思想風貌的全面展示,是绝大多數晉江人所認同的道德規範,它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關係是部分和整體、個性與共性的關係。它既是晉江人對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的總結歸納,又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所表現的思想道德的提煉和昇華,也是對晉江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實踐中所應具有的精神狀態的新要求,它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晉江精神」通常有三個層面的表述:一是晉江民眾直觀認同的「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輸人不輸陣」等。二是社會各界現實評價和議論的開拓、進取、創新、求實、不屈不撓。三是晉江決策層明確正式認定的誠信、謙恭、團結、拼搏。三個層面在表述上雖然不盡相同,但其內涵和實質還是相互交融滲透和互為一體的。以下僅做簡要敘述:



(一)誠信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能够履行承諾而獲得他人的信任。自古以來,誠信就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 誠信亦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精神財富。古人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誠信更應是當代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市場經濟就是誠信經濟。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誠信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現代市場經濟已經進入誠信時代,誠信已經成為事業發展的立足之本、發展之源。誠信雖然不像物質產品那樣會帶來直接的市場和利潤,但它卻是一種巨大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無形的推動力,對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依靠誠信經營,樹立良好形象,進而提升社會競爭力已成為全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指出:「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要在全社會強化信用意識,加強公民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建立嚴格的信用制度,規範契約關係。」由此可見,誠信對於市場經濟尤其重要。


南宋詩人劉克莊曾賦詩曰:「閩人務本亦知書,若不樵耕必業儒,惟有桐城南廓外,朝為原憲暮陶朱。」泉州晉江這片有著悠久商業文化的土地,早在宋元時期就是世界文明的「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船」的東方第一通商大港。「誠招天下客,信攬四方財」、「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誠信經營,義利並重的氣息,長時期地瀰漫浸透在泉州晉江地市井民間,有著極強的感召力,吸引了一批批海內外客商,促進了泉州晉江經濟的持續發展。但在改革開放初期地一段時間內,出現了「重利忘義」的現象,最典型的事件就是轟動全國的「晉江假藥案」。這是經濟發展初始階段,極端的功利主義使價值觀迷失的表現,極大地損害了晉江的整體形象,晉江人也為此吃盡了苦頭,遭到致命創傷,濛受了巨大損失。「前車之覆乃是後車之鑒」、「吃一塹長一智」,痛定思痛的晉江人能够及時醒悟和反思。「信用泉州」、信用晉江」的提出正是其認識高度昇華的表現。


誠信建設任重而道遠,必須看到誠信經營的建設,不僅是法律層面的要求,也是明確的道德規範。它绝不是個人或單個企業的事情,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才能形成誠實守信的氛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塑造美好的形象。因此,晉江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十分鄭重地將「誠信」擺在「晉江精神」的首位。



(二)謙恭


謙恭就是謙虛而有禮貌; 「滿遭損,謙受益」。「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謙恭」精神衍播到晉江。晉江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海外僑胞人數將近250萬人,也是臺灣同胞主要的祖籍地,泉州又是國務院1982年年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條件等一系列人緣、文緣、親緣、血緣、地緣等特殊的關係,使得晉江人民長期以來就有著十分廣泛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和傳統。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以及晉江陳棣丁氏回族後裔「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箴言等,都體現了這一精神特點。在長期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晉江人民以誠信謙恭的態度,向海內外人民學習到各種有益的科學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經驗、文化藝術精華和生活消費方式,極大地充實和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完善了自身的人格品位,並外化為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積極的物質和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晉江利用地處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的優勢,既吸取海內外的優秀文明成果,又吸引全國各地的資源和人才,使晉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走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前列,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百強縣的排頭兵。晉江今後的發展,必然需要繼續以謙恭的態度進一步開放,以獲取更廣泛的國內外資源,開拓國內外市場。這就需要晉江人繼續保持「開放兼容」、謙虛而有禮貌的健康心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對國際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交鋒和國內各種文化觀念在晉江的相互交融,當代晉江人更需要在「謙恭」的「開放兼容」中提高辨別能力,實現融會創新,達到自我超越。



(三)團結


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就是力量! 因此, 「團結」在我國許多城市的「市訓」中普遍都有表述。而「晉江精神」中的「團結」則更是別有深層的涵義。晉江的先民早年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在荒涼貧瘠的不毛之地的晉江兩岸居住生產生活,靠著團結互助合作的精神,身體力行,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餐風宿露,打下了初始的基業,逐步構建創造了閩南文化和經濟的大格局,在我國的東南沿海撐起了一片新天地。團結互助合作的精神成了晉江人世代相傳的文化特徵和精神財富。不管在任何時候,所有海內外的晉江人都始終注意弘揚光大這種團結互助合作的精神,共同推動晉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晉江的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海內外的晉江人同心協力,共同開創晉江經濟發展新局面,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獨資企業等民營企業紛紛湧現,民營經濟發展如火如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巨大成功,形成了風靡全國的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製為主、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共同發展的格局和運行機制的「晉江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在過去晉江解決溫飽過程和進入小康水平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3年年一躍而躋身於全國經濟發展百強縣第5位,並將在轉型升級後的晉江走向富裕繁榮和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晉江城標更是直接體現了海內外的晉江人團結一心、共同奮鬥創業的精神和內涵,晉江人將它歸納為「黨心、民心、僑心」,並通過「城標」這一外在形式,將這一精神的內涵和實質向世人展示。



(四)拼搏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輸人不輸陣」,這些都是晉江人拼搏進取性格特徵的真實寫照,是「晉江精神」中最具特色的閃光點。晉江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歷經西晉「永嘉之亂」後的士族貴胃,由富庶安定、文化昌明的中原地區流亡而至的,即所謂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直面困境,他們一改晉朝攀比斗富奢侈遺風,在閩越蠻荒之地,與當地的土著居民攜手,沿江而居,逐水草而生; 披荊斬棘,戰風斗雨,墾荒養殖,艱苦創業。

無論是烈日酷暑、嚴冬臘月,還是狂風海嘯、地動山搖, 「終不改其志」,鉼手砥足,身體力行,拼搏進取,竟成偉業,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興盛做出了重大貢獻,為閩南經濟和文化基業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拼搏進取精神」也就成為晉江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作為晉江人鮮明的人格特徵,世代相傳,歷久彌新。


繼承了先輩「拼搏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溶入了祖先「拼搏進取」血液的晉江人,在漫漫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敢想、敢說、敢闖、敢試、敢為,求真務實,經世致用,不尚空談,靠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薪火相傳,一步一步地推動了晉江經濟、文化和社會全面穩定地持續發展。即使是在兩岸對峙、「前線」吃緊、炮火紛飛的戰備年代和十年浩劫的動亂歲月,晉江人也始終未曾放棄過「拼搏進取」的精神和信念,不斷地為晉江的繁榮和發展增磚添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時期, 「拼搏進取」的精神和信念,將是新時期「晉江精神」的重要特點和支撐。




二、「晉江精神」中的閩南文化特質


中華民族精神來源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因而探研晉江精神也必須從其文化源流上去追溯,即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暨子系「閩南文化」特質中去分析研究。「晉江精神」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為中華民族精神所統攝,而不是離開中華民族精神的純地方人文精神,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閩南文化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 「晉江精神」根植於閩南文化的沃土之中,因而它便具有了十分鮮明的閩南文化特質。


閩南文化是在從晉唐傳入的中原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原土著居民的本土文化,在漫長的歲月發展進程中,經過一代代閩南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閩南文化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質,而且還具有古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徵。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傳人,使閩南文化具有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色彩,但海上貿易與航運的生活,也培植了與汪洋大海勇敢拼搏和同舟共濟的開放、創新、競爭風險意識等。這些特質或是在晉江精神中得以彰顯,或是兼而有之交融其間,成為海內外晉江人世代相傳和弘揚光大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優秀文化遺產。


晉江歷史源遠流長,自唐開元六年(718年)唐王朝置晉江縣以來,至今已有1280年多年的歷史。晉江的先民們大多數都是經歷了西晉「永嘉之亂」後而避難而至的,且基本是來自於我國中原的河南穎川、固始等地。到了唐代初年和五代時又有陳元光和王潮、王審知兄弟帶來的大批漢人的入閩。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和集合發展之地,催生著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衍播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品格,推動著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他們帶來了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文化,對混沌初開貧窮落後的閩越地區,無疑地將帶來極大的衝擊和積極的影響,將會促使該地區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並將在文化上突現質的開化。「與朋友交不信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所強調的誠實信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所尊崇的謙恭好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提倡團結互助友愛;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弄潮兒向濤頭立」,所倡導的拼搏進取精神,在「晉江精神」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反映了「晉江精神」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脈相承的密切聯繫,形成了「晉江精神」中鮮明的閩南文化特質。



晉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晉江的先民們便有了航海和捕魚的生涯和傳統,也逐漸與外界乃至國外有些經常性的人際交往和貿易活動,漂洋過海出國定居者日漸增多,泉州晉江港口城市的作用日益突出。隨著我國南宋時期國家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和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衰退,促進了我國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泉州港迅速發展成為宋元時期與埃及亞力山大港齊名的東方第一大港,成為聞名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在中國古代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長期的航海捕魚特別是經商的生涯和傳統,培育了晋江人大海一样的有容乃大的谦恭虚心好学情怀和搏击惊涛骇浪的大无畏的拼搏进取精神,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便是其真實的寫照; 與世界各國商人如阿拉伯商人、威尼斯商人和東南亞商人保持著經常性的港口貿易和海外貿易活動, 「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船」更是晉江,誠信經營的如實反映; 在同僑居國人民和海外移民及其後裔的和睦相處的共同生產生活中的相互瞭解、學習、交流、互助、合作、信任和同化,積澱為晉江人團結互助友愛和謙恭禮貌的處世方式, 「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等證明瞭晉江人歹對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兼容並蓄。這些都體現了「晉江精神」中多元-體的閩南文化特質。




三、研究「晉江精神」中閩南文化特質之意義


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東瀕臺灣海峽,與金門隔海相望,地形崎嶇,陸域面積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34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公里,總人口102萬,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舍族、滿族等12個少數民族,旅外僑胞、港澳同胞220多萬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著960萬平方公里土地、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來說,不過是個彈丸之地。早在改革開放之前,晉江更是個要靠吃國家救濟的窮地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後,逐步發展成為年國內生產總值408億元、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財政總收入27億元,人均GDP4000多美元的經濟強市,擁有全國著名僑鄉、中國鞋都、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衛生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武術之鄉等榮譽稱號,並且創造了與蘇南、珠江、溫州並稱的從發展鄉鎮企業起家的中國經濟發展「四大模式」。根據中共福建省委黨校教授魏子熹的觀點,這四大模式都是在探索中國農村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總結和形成的,都是先發展企業後轉向全面發展經濟的,都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企業和經濟,都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不斷創新的歷史發展過程。這四大經濟發展模式在過去中國解決溫飽過程中均發揮了積極作用,轉型升級後將會在中國走向富裕、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推動下,晉江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愛拼才會贏」的氣魄,緊緊圍繞著以經濟建設這一中心,拼搏進取,開拓創新,推動了晉江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巨大成功和引人矚目的業績,形成了風靡全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晉江模式」, 2003年年一躍而躋身於全國經濟發展百強縣第五位。在晉江建市10週年慶典新聞發佈會上,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市長龔清概從四個主要方面介紹了晉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一是晉江工業化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形成富有晉江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實現經濟增長從外延擴張質量並重、內涵發展的轉變。主要表現在綜合競爭力不斷躍升,公共財政實力不斷增長,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二是城市化水平不斷加快,初步形成跨越式建設中等城市的框架,實現發展重心從農村向城市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基本實現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發展,中心市區的逐步擴大、功能日漸增強。三是綜合改革不斷深化,日益形成與開放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保障機制,實現改革從局部改良向全面創新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市場經濟體制日趨成熟,行政體制逐漸向服務型公共行政體制轉變。四是社會事業建設成果斐然,逐步形成經濟社會互動的良好態勢,實現從相對滯後向兩性互動的轉變。主要表現在科教事業全面進步,文體事業全面發展,醫療條件大為改善,可持續發展再上臺階。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於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綜合國力是以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自然環境和條件等物質力量為基礎,又以民族精神、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為核心。精神力量雖然不同於物質力量,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甚至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面對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現實世界,各種思想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相互交匯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晉江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社會的全方位發展,取決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引導,取決於各級政府部門的正確領導,也取決於晉江人民始終將發展經濟作為中心工作,以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自然環境和條件等物質力量為基礎,並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暨子系「閩南文化」積澱中形成的「晉江精神」為動力,帶動了晉江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巨大成功和引人矚目的昭顯業績,形成了風靡全國的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製為主、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共同發展的格局和運行機制的經濟發展的「晉江模式」。

因此,必須認真探析晉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成功經驗,特別是「晉江精神」,形成理論層面的科研成果,在全省全國乃至更大範圍內進行推廣應用。




結語


福建省省長盧展工在展望福建今後的發展前景時曾強調指出「閩南人的精神應該成為福建全省的精神! 」這既是對閩南人民在歷史上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閩南人民拼搏進取開拓創新所取得的成就的褒獎,更是對閩南人民在今後的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因此,認真研討閩南文化和閩南人的精神,對於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倡導的「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的基本精神,使黨的各級幹部不但「懂經濟」、「會管理」,還應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修養,對文化事業、教育事業和科學事業的發展有遠見、善籌謀,對弘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見解、常創新,並內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動力,對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將產生積極和遠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