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轉貼自北大中文論壇)



注意:下面只談語言,人種納粹主義者免入,因為假如有個猶太人到德國定居了n代像愛因斯坦,他就說的是德語,世界上公認他是德國人,人種這種問題不影響語言,我也認為沒必要,否則和納粹主義無異。


而對粵語來說,唐、五代到北宋對粵語的影響更大。

南宋之後南遷的基本都是客家話了,客家人也和當地畬族融合,吸收畬語成分,他們南遷于南宋,南宋的時候就有文天祥在當地徵客籍兵的記載,但在明清之前大多還沒有進入廣東,而是游離在閩/粵/贛邊界,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被認為是外來者的原因。



閩南語更像是南朝音演化來的(日語在唐朝時到中國學習漢語的吳音部分),從五胡亂華後就隨晉室南遷了,所以南朝音更加古老(但也融入了三國時東吳的口音,到了閩南/潮汕/雷州/台灣/海南之後也吸收當地少數民族的少量語言成分)。


但閩南民系同樣不可能是在東晉時就直接進入廣東的,那時可能還在吳越一帶,直到唐朗時才有陳元光入閩南,五代十國的時候潭州有個開閩王王審知建立了閩國,我懷疑閩南大概是在南宋到元的時候才進入廣東,注意閩南民系是東晉時南遷南宋時進入廣東,而客家民系是南宋時南遷但還沒有進入廣東。


粵語更像是北朝音演化來的,不過北朝人當然不可能南遷,否則南朝早被北朝兼併了,北朝音南遷是在唐之後的事,所以我們當然不會說是北朝音,我們說他是唐音(日語在唐朝時到中國學習漢語的漢音部分)。


其實唐是從隋來的,而隋是從北周來的,北周是從北魏來的隋朝陸法言(鮮卑人)的《切韻》就已經指出南北音異,有人說《切韻》是北朝音和南朝音的大雜燴,可見那時南北音就已經分開了,但不要把現在的北方話當作北朝音,不是的,現在的北方話是金元音演化而來的,這是後話。



清代廣州出了個音韻學家叫陳澧,他寫過一本《切韻考》他在一篇叫《廣州音說》的文章裡論證過粵語最切合隋唐音韻。


那有人說唐之前早在東漢蒼梧等地就有士燮、陳元等人活動,甚至早在秦末西漢就有趙佗建立南越國,我說北京在戰國時還說的是燕國語。


元朝時元大都里的忽必烈還說蒙古語,清朝時皇宮裡的貴族還說滿語呢,古代時的四川還說古蜀語呢,在南北朝的時候還有史載大量僚人進入西南,今四川、陝西漢中一帝當時全是僚人的天下呢,莫非就是現在的四川話。個別不能代表全部,過去不代表現在,而是要看他們之間的聯繫到哪個程度。



再說宋代音,也是從隋唐音(其實是從北朝音演化來的,但我們不喜歡這麼叫)來的,但經過五代十國,肯定有點變化,但變化沒有南北朝時漢語分裂成南音和北音那麼大,這就是為什麼客家話和粵語相差沒有那麼大,而粵語和閩南語卻相差比校大的原因。


但有人說客家話有些字音詞彙卻近閩南語不近粵語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客家本部”和“閩南語本部”所在的地方都比較接近,像梅州和潮州都在粵東,長汀和漳州部在閩南。


但我們發現客家話和粵語的近似點更多,像“花”,恐舊只有粵語和客家話用f作聲母(fa),其餘f聲母的字同理;像“會”,粵語是wui,客家話是vi,閩南語是ei,普通話是hui,聽感上粵語和客家話最接近,其餘粵語w聲母的字同理。還有o類聲母的,客家話也和粵語同,像“堂”,粵客部讀tong,全國方言只有粵客贛這類清況最多。


所以有人分類漢語的時候北方話一組,南方話裡粵客贛一組,閩吳湘一組(閩吳湘這一組相差更大,我懷疑閩語是正宗南朝音演化來的,湘語可能是從古楚語演化來的,吳語的情況比較複雜,受歷代北音的影響,但南吳語和閩語的接近更堅定了我認為閩南語繼承南朝音的想法)



所以粵語和閩南語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改大分裂時期(南北朝)分野的,那時上古漢語遷入南方融合了少量三國時東吳口音(東吳口音也不完全等於古時吳越人的語言,也是有發展歷史的)形成了南朝音,北方漢語融入胡語成分變成的北朝音(即後來的所謂中古漢語)閩南語就是南朝音(金陵音)演化來的,雖然隨著歷史有變化但中古、近古直到現在都不能改變她的底子。


回頭說北朝音,經過隋、唐,到唐代的時候廣東有了大發展,廣州更是成為當時第一大港,加上後來唐末北方又爆發了戰亂,唐音就隨著移民傳入廣東,唐結束後劉氏兄弟在廣東更是建立南漢國,與此同時在福建建立的就是閩南人王審知建立了閩國。



而粵語和客家話的分野是就是在小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形成的,之所以說是小分裂時期,是因為大約只有一百年不到,而第一改大分裂時期長達幾百年但就是這小分裂時期也足夠變化,你看1949年到現在幾年變化多大。


何況在古代而且第一改大分裂時期有五胡,小分裂時期也是有少數民族的,最主要的就是沙陀族,像唐末的李光弼、哥舒翰、安祿山,五代時建立後唐國的李克用,五代時兒皇帝石敬塘。


所以可以想像,到了宋代音肯定和唐代音有差異,但差異沒那麼大而已,這就是為什麼研究《切韻》(陸朗)的陳澧說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韻,而一般認為客家話和《廣韻》(宋代)最像,當然粵語和《廣韻》也像,因為唐音和宋音差別不大(但不是沒有差別)。



再說北方話,和宋代音的分野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改大分裂時期(宋金對峙)遠在北宋,就有遼、西夏,但影響還不是那麼大,到了金,已經和南宋劃長江而治了(原文如此,有誤)而歷史記載南宋音和金國音(女真化漢語)也是不同的直到元朝,雖然統治者操的是蒙古語,但北方漢人操的還金國音漢語,北方各地的方言當然也有點不同,但都屬於金國音範疇。


元朝初有個叫周德清寫了本《中原音韻》,已經和現代的官話比校近了,但卻和宋代的《廣韻》相差巨大,雖然名為中原音韻,但那時的中原早已在金國統治之下,所以辛亥時的國學大師章太炎才會說北方話是金元虜語。


到明朝時,朱元璋的江淮方言也屬於金國音範疇,清朝時本來想用滿語,但行不通,最後還是用了金國音,這個統治者也可以接受,因為滿族就是女真族演化來的,但他們又不是完全照搬明朝音,而是經過滿族統治者改造的,這就是為什麼你聽到的北京話(國語)的音調只和東北話那麼像,而像附近天津等地的冀魯官話卻都和北京話都不一樣,同在東北的遼東的膠遼官話和東北話也不一樣,因為遼東半島的居民多來自山東膠東半島移民。



從《切韻》、《廣韻》、《中原音韻》的差別和聯繫你就能看出粵語、客家話、北方話的來源,閩南語沒有對應的南朝音韻,那是因為南北朝時還沒有形成音韻學,但我們從閩南語沒有f聲母等語言現象可以知道,因為像f音讀b音這是很古老的,直到魏晉南朝漢語還是這種格局。


從存古程度上來說,閩南語大於粵語,粵語大於客家話,客家話大於北方話。上面說的不一定就是古代的官話,像粵語不一定就是唐朝音官話,但一定是唐朝音的方言,就像東北話和北京話,基本相差不大而且每一種當代的方言都會變化的,但不能就因此否認他的源頭的存在。


我認為閩南語是晉音方言(注意這個晉音不是指現在山西的晉語,是指西晉東晉的那個晉,不過奇怪的是閩南人自稱來自河東,河東在哪裡?今山西是也,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時期一一南北朝劃江而治的南朝音)。


粵語是唐音方言(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時期一一南北朝劃江而治的北朝音)。客家話是宋音方言(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時期一一南北朗劃江而治的北朝音,並經過一改小分裂時期一一五代十國後有所變化)。北方話是金元音方言(源自第二改大分裂時期一一宋金劃江而治的金國音)。








板主 :



這是一般對漢語音韻及歷史發展有概略性了解,通常會有的粗略性認知,並不精細。


因為大都把焦點放在古中原漢語的播遷,而咸少論及古代整個亞洲華夏大陸整體語言差異及混化的情形。


古代的亞洲文明並非只有黃河中下游一帶,從現代考古慢慢走向科學化,所呈現出來的是古代亞洲的文明是多元並存發展的。


從亞洲的發展史,歷年不僅各個國家政權時有更迭,所統疆域也自不相同,人種民族血緣的混化也異常複雜。


以普遍為民族學所採用的漢族,從來就不是一個血緣性的族稱,漢族系來自漢帝國,原本為塞外遊牧民族對漢帝國統民的貶稱,在漢國覆滅後,漢國人於是為了與塞外胡族有所區別,因此才將原本屬於政治性他稱,做為文化性自稱。


也因此展開亞洲華夏大陸,一千多年來,胡化及漢化的糾葛糊塗帳。




南遷之東晉帝國,依歷史的記載,若無虛構的情況下,確實對閩南造成一種改化式的開端影響,但古代的閩南地區除了歷史記載的閩越族外,還有隨戰亂南下的古代長江流域的吳楚之人,至今閩南地區也還有殘留的畬族以及蛋民等中古時期被稱為俚僚的族群。


這些應該才是構成閩南族群的主體文化,因為閩南族群在唐帝國時期,就已大致形成,後來再接觸的文化,都屬於補充性質,並無再有大的改化作用了。


這樣的情形也同於日本,朝鮮,越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