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房挖出三明墓 兩件頭飾顯珍貴

  

有專家認為從中透出潮汕土著俚僚人與漢人通婚、不斷被漢化的重要資訊

  
汕頭訊 記者楊媛,通訊員陳耀賢、鄭錫偉攝影報道:



汕頭市澄海區蓮下鎮程洋崗村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時挖出三處明代墓穴,並在墓穴內發現潮汕古代俚僚人與漢人不斷融合漢化的見證物———牛角女頭飾。汕頭市澄海區文博研究會會長蔡英豪稱,在明墓中出土的這件400多年前的頭飾物,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據了解,汕頭市澄海區蓮下鎮程洋崗村村民新分的宅基地原是一片叫前洋坎頂的荒埔,農業學大寨時期被平整過。 本月15日,該村村民在新分宅基地挖地基準備基建時,發現三處古墓,其中一處較大的打開之後發現是夫妻合葬墓,村民遂請來澄海文博專家進行考證。

  

據汕頭市澄海區文博研究會會長蔡英豪和參與現場分析的工作人員介紹,三處明墓中的這一處合葬墓灰墻厚40釐米,男墓穴長212釐米,寬62釐米,女墓穴長212釐米,寬60釐米,兩穴之間用八塊青磚砌成間隔墻。男屍骨身高約168釐米,頭上所戴的五瓣竹髻高5釐米、寬5釐米;女屍骨身高約154釐米,頭上戴有牛角頭髻飾物,高14釐米、寬6釐米。蔡英豪說,牛角頭髻飾物就是當時女性用來固定頭髮的,也就是“打頭鬃”(即“梳髮髻”)的飾品。

  

蔡英豪說,古代潮汕土著人是俚僚人,分為山俚和浪俚。山俚佔住興寧一帶山區,浪俚則住集在潮汕沿海一帶。角骨器是潮汕俚僚人慣用的頭飾物,就像男子漢腰扎俚裙仔、潮汕水布一樣,都是潮汕俚僚人民族服飾的遺存。自秦代以來,漢人逐漸南遷潮汕,潮汕俚僚人不斷與漢人融合,並逐漸漢化。蔡英豪說,此次在村民發掘的明墓中發現的牛角女頭飾,證明程洋崗古代就住過俚僚人,牛角女頭飾成為民族融合的見證物,從中也透出俚僚人與漢人通婚、不斷被漢化的重要資訊。此件牛角女頭飾的出土,有助於了解潮汕俚僚人與中原文化融合、以及俚僚人逐漸消失的進程。目前,兩件男女頭飾物已被澄海博物館收藏。






潮汕古墓



牛角女頭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