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綽中/北京八日電


中國遺傳研究學者最近有重大發現,原來被視具有共同血緣的漢族,其實南北兩地的漢族血緣相差甚遠,甚至比中國少數民族的差距還要大。這項研究發現,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漢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緣上的完整群體。


早在一九二九年,中國就有學者發現了漢族血型南北人群有所差異。最近,北京中科院遺傳與發展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袁義達,在其「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新書中指出,漢族南北之間存在著遺傳結構上的差異。


袁義達指出,以中國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嶺為界,南北兩地的漢族血緣相差甚遠,南北兩地漢族血緣比南北兩地的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差距還大,如果從生物遺傳學觀點來看,中國的漢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緣上的完整群體。


依據北京中科院研究人員收集的漢族ABO血型數據,得到了漢族的地域親緣圖。該圖表明,南方人群(包括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七地)與北方人群(南方七地以外的)生物遺傳距離比人們想像的要遠得多。


對此,袁義達在接受「北京科技報」訪問時說表示,漢族南北兩地血緣的差異在宋代已經形成,其分布規律與現代的分布規律基本一致。



有關漢族南北兩個區域人群在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袁義達認為,華夏民族在長期的遷移和進化過程中,北方民族主要交往和融合的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突厥、羌、蒙古等屬北蒙古人種的民族;而兩廣、閩台地區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南越、交趾等屬南蒙古人種的民族。


中國北方地區地形平坦,人群遷移容易,所以北方人群間的同化和語言統一要比南方地區快。中國南方地區,特別武夷山和南嶺以南,由於丘陵起伏、地形複雜,人群遷移困難,人群間的同化時間長,互相交往困難。長期以來造成地理上的隔離狀態,語言變化很大,形成無數的「族群島」。


袁義達指出,幾千年漢族進化歷史也證明南北地區的漢族存在差異,而且是一種群體遺傳基因進化上的差異。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包括語言上的差異,通過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長的時間內可以改變或縮小這類差別,但幾千年的不同程度的隔離和遺傳基因進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區漢族次群體之間的差異,才是本質上的區別。



2004.09.09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