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竹葉青(華語學名)
廈門叫做“青竹絲”(chinn1-tik4-si1);龍海白水鎮叫做“青竹驃”(chenn1-tik4-phiu1)。
全長50~80厘米。頭部三角形;頭頂覆蓋許多小鱗,後頭部小鱗微弱、起稜。吻鱗中等大,從背面可見.左右鼻間鱗小,由細鱗分開。上唇鱗 10片,以第3鱗為最大,第一上唇鱗與鼻鱗間有一縫合線;下唇鱗12~13片。鼻鱗1片。圓形的鼻孔即位於其中;鼻鱗與頰窩間有小鱗片1~2片。眼與鼻鱗間有瓣2片;眼上鱗較大,狹長形,由10片小鱗圍著;左右眼上鱗之間有小鱗11~13片,少數為9或14片。體鱗21或23~21~15行,除最外1行光滑外,余部起稜。腹鱗159~171,肛鱗單一,尾下鱗60~74對。背面和側面草綠色;體鱗的最外一行有1條鮮明的縱走白色條紋,有的在白條紋下還伴有 1條紅條紋。頭部青綠色,有的在頭側也有1條白紋,與體側的白紋相接。腹面淡黃色。尾端紅褐或褐色。
棲於山野和森林地帶,常發現於山區的溪河邊。捕食蛙類、鼠類及小鳥等。大雪至驚蟄進入冬眠。卵胎生。有劇毒。分布台灣及中國的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甘肅等地。
雨傘節
閩南語叫做“雨傘節”(hoo7-suann3-cat4),又叫“簸箕甲”(pua3-ki1-kah4)、白節蛇(peh8-cat4-cua5)
科 名:蝙蝠蛇科
中 文 名:雨傘節(銀環蛇,簸箕夾)
學 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屬 名:Bungarus
食 性:以老鼠,蜥蜴,青蛙,蛇類或魚類為食。
分 布:中國,台灣,緬甸,越南。
形態特徵: 全長約140公分。頭頸部易於區分,且背部中央的鱗片較大。體色以黑色為主,具有27-67條白色橫紋。腹部呈白色。
生活 習性:棲息於平地丘陵間或耕作地村落附近等多水區域。夜間活動為主。會潛入屋內傷人,毒性極強。卵生,每胎可產3-12顆卵,50天后即可孵化。
眼鏡蛇
閩南語叫做“飯匙銃”(png7-si5-ching3)
學 名:Naja naja atra (Cantor)
英 名:Chinese, Taiwan spectacle cobra cobra
分 類:SQUAMATA 有鱗目,Elapidae 蝙蝠蛇科
形態特徵:中、大型毒蛇,體色為褐色或黑褐色,頭部為橢圓形,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頸部會昂揚擴張呈扁平狀背鱗為 21 縱列。生態習性:主要在日間活動,卵生,以囓齒類、蛙類為主要食物。
棲地分布:普遍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地區,喜好較為乾旱的農墾地、果園、雜草與灌叢混生的山坡地及季風林底層。
黑頭蛇
黑頭蛇這種蛇種,身體非常的細長,主要都分佈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台灣中部地區有的時候會在海拔約200公尺及300公尺的山區出現,但不容易發現牠,因為體型細細長長的,體色又是黃褐色,而且牠頭部顏色又是深咖啡色,所以根本就像是一根小樹枝.
除此之外,另有一種烏風蛇---
中國各地所說的“烏風蛇”或“烏梢蛇”,閩南本地叫做“烏hng”(此為廈門泉州音,漳音為:oo1-huinn1 。漢字也就是“烏風”),全身和頭部是黑色的。但是台灣有網頁說它是“黑頭蛇”(華語學名),應該有誤。
烏梢(烏風)在中國各地,尤其南方相關普遍。
大眼蛇
以下這種蛇,閩南話(至少含有漳州和台灣)叫做“過山刀”。
『過山刀』屬黃頷蛇科之無毒蛇類,體長可達220公分,為大型蛇類,行動靈敏,往往一晃眼即消失無蹤,因為眼睛很大很可愛,故又稱大眼蛇,在山中遇見多次,性情溫馴,請大家以後遇到的時候不用害怕,就讓他自在的在山中悠遊吧。本站取名過山刀的爬蟲世界就是寓意於過山刀悠遊山林自在的感覺,希望我也能在山中像過山刀一樣來去自如。
錦蛇
以下的蛇,閩南語(至少含漳州和台灣)稱為“錦蛇”
錦 蛇:為大型蛇,身體前半段有4列黑褐色菱形斑,至後半段漸成橫紋,常在低海拔山區及平地出現。
龜殼花
龜殼花 Pointed-scaled pit viper
科名: 蝮蛇科 (Viperidae)
學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特徵: 體型粗而長,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明顯區分,頭背面為細小鱗片,眼、鼻間具有頰窩,體背鱗粗糙有稜脊。眼後有一條黑褐色縱紋,身體背面淡褐色或棕褐色,上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有些會連接成鏈狀。
分布: 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從印度和孟加拉經緬甸、越南到中國南部和臺灣。生活在中、低海拔山區和丘陵的樹林、灌叢、草地和農耕地等環境。
體長: 1.2-1.5 m
食性: 蛙,蜥蜴,鼠類,鳥類
習性: 夜行
毒性: 劇毒
“臭青公”、“臭青母”
有公母之分,故名“臭青公”(chau3-chenn1-kong1)、“臭青母”(chau3-chenn1-bo2)。
Elaphe carinata (Gunther)
臭青公、臭青母的名字蠻常聽到的。但是,大部份的人可能都不清楚誰是公,誰是母,可能是因為體色有許多差異,所以讓人誤以為是不同種的蛇。由於體型大,而且沒有毒,所以,受到捕蛇人的歡迎,被大量捕捉。幸好數量上還沒有因為像百步蛇、眼鏡蛇…等知名毒蛇,被認為越毒越補,所以淒慘到差點絕種的地步。
臭青公又稱王錦蛇、臭青母、臭黃蟒、稜鱗錦蛇。體型大,體粗長,可達2公尺以上。由於吻端到眼睛上方有王字形斑紋,所以俗稱王錦蛇。體背黃褐色或灰褐色,幼蛇全身呈淺棕色,有黑色或深棕色的小斑點散雜其間,和成蛇的花紋顯著不同。
臭青公棲習於雜木林或農墾地,常侵入農舍。白天晚上都會活動,性情活潑,攻擊性強,肛門腺非常發達,遇危急如被捕捉時會發出惡臭。所以,名字中都有個「臭」字。食性很廣,主要以鼠類、鳥、鳥蛋或蛙類…等小動物為食。夏季產卵,有護卵的行為。
鎖鍊蛇
閩南語稱為“鏈仔蛇”(lian7-a2-cua5)、“鎖仔蛇”(so2-a2-cua5)、“七步蛇”(chit7-poo7-cua5)、七步红
腹蛇科腹蛇亞科的毒蛇,中小型蛇類,體長最長大約一百六十五公分,頭部為寬大的三角形,背上有三列黑褐色,外鑲白邊大形的卵圓形斑塊,中央一列的斑塊常相連在一起。
生態習性:常出沒在灌木叢內,喜在山區活動,開闊的草地和農作地附近較通風涼爽或陰暗處活動,夜行性,常捲成鎖鍊狀做攻擊姿勢,易受驚,攻擊性甚強常有咬住獵物不放的習性,幼蛇性情容易受激怒而且更凶猛,卵胎生一次約二十至六十三隻小蛇。
赤腹游蛇
閩南漳州和台灣叫做“紅豬母”(ang5-ti1-bo2)。
赤腹游蛇 (TMRS-0014)
英文名稱:Red Belly Traveler
拉丁學名:Sinonatrix annularis
其他中文別名:紅豬母、水赤鏈游蛇
其他英文別名:Banded Water or Ground Snake, Red Pig
無毒
分 類:華游蛇屬
形態特徵:
中型蛇類,可達100公分長,體背黑棕色為主,上下唇有黑條紋,體側可以看到黑色環紋,腹部於小蛇為橘紅色成蛇為黃白色,有黑色斑塊交錯排列。
生態習性:
夜間活動為主,以魚和蛙等水邊動物為食,胎生。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500公尺以下地區,因為棲地破壞和農藥問題只剩少數地方有分部而已,喜歡棲息水田或是池塘,等濕地。
茶斑蛇
閩南語漳州話叫做“松柏根”(ching5-peh4-kin1)
茶斑蛇 (TMRS-0164)
英文名稱:Taiwan Leopard Snake
拉丁學名: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其他中文別名:台灣豹紋蛇、松柏根、擬蝮蛇
其他英文別名:Mock Viper
盲蛇
盲蛇,閩南語叫“杜蚓蛇”(廈:too7-un2-cua5 ; 漳音:too7-kin2-cua5),形小如蚯蚓,故名。
閩台地區最小的蛇,體型最長可長到20公分,但最常見到的大多為10公分左右,雖然眼睛看不到,不過活動非常的迅速,遇驚嚇時即會馬上鑽入遮蔽物躲藏,體型細長體色又接近全黑,而脫皮前體色會變成藍灰色...
百步蛇
閩南語稱為“五步蛇”、“五步虎”、“百步槍”(pah4-poo7-chiunn3)
科 名:腹蛇科
中 文 名:尖吻蝮蛇/百步蛇
學 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
屬 名:Deinagkistrodon
食 性:以各種脊椎動物為食。
分 布:中國南部,台灣,越南北部。
形態特徵: 全長80-120公分。吻部尖而向上突起。體型粗大,頭部呈尖三角狀。頭背為暗褐色,軀體則以灰白色為底色,且有暗褐色三角形斑紋並列其上。在中國大陸則被稱為“五步蛇”,由其名稱得知毒性極強。
生活 習性:棲息於山地森林中,尤其喜好臨近水邊的區域。卵生,可產20顆卵,約24-30天即可孵化
草花蛇
chau2-hue1-cua5
草花蛇眼睛下方與後方,各有一條黑條紋非常的明顯,那兩條黑橫紋就成了鑑定的特徵,體型最長可長到120公分左右,為中型蛇類,喜歡棲息在農墾地或水田及池塘旁的淺水溝,而濕地及沼澤區也是牠喜歡的環境...
【草花蛇】. Striped water snake; Checkered keelback ... 俗名, 漁遊蛇、漁遊蛇、水草蛇、千布花甲、紅糟蛇. 目名, 有鱗目(Order SQUAMATA). 科名, 黃頷蛇科(Family Colubridae). 無毒。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學名:Ophiophagushannah 閩南語“大飯匙銃”(tua7 png7-si5-ching3)
眼鏡王蛇是眼鏡蛇科,分布在中國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西藏、湖南等地。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眼鏡王蛇屬劇毒蛇類,體長120-400厘米,體重2-8千克。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裡,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
眼鏡王蛇有劇毒,又是中國性最兇猛的一種毒蛇。它受驚發怒時,頸部膨扁,能將身體前部1/3豎立起來,突然攻擊人畜。毒性為"混合性毒",一條成年蛇依次排毒量為300多毫克,對人畜危害極大。
眼鏡王蛇有溝牙,頭部成橢圓形,頸部能膨大,但無眼鏡蛇狀斑紋;其與眼鏡蛇的明顯區別是頭部頂鱗後面有一對大枕鱗。眼鏡王蛇體色烏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條較窄而色淡的橫帶,唯部為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線狀斑紋。
眼鏡王蛇為卵生,一般在6月產卵,每次為21-40枚,多者可達50多枚。
眼鏡王蛇的肉具有通經絡、祛風濕等功能,且又體大味美,深受美食家們的青睞。而且,眼鏡王蛇的皮可製革,製作進階工藝品。因此是我國的重要經濟蛇類之一。
黑眉錦蛇
閩南語:黃頷蛇(ng5-am7-cua5)
拉丁名:Elaphe taeniura
命名:Cope, 1861
中文俗名:眉蛇,家蛇,錦蛇,菜花蛇,黃長蟲,慈鰻蛇,稱星蛇,花廣蛇,雙線蛇,三索蛇
地理分布:中國分布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西藏、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越南,朝鮮及台灣。
保護等級:“三有”名錄
識別特徵:眼後有一黑色眉紋;體背黃綠色,或棕灰色;體前段梯形黑紋明顯;自中段以后有4條黑縱紋達尾末端。眼上鱗與前額鱗等長;頰鱗1,長大于高;眶前鱗2(1),眶後鱗2(1,3);顳鱗2(3)+3(2,4);上唇鱗9,4-2-3式或8,3-2- 3式;下唇鱗9-13,前5~6枚與前頷片相切;背鱗23(21,25)-23(25,21,19)-19(17,15),中段7~11行起弱稜,貴州少數標本有17行弱稜;腹鱗205~264;尾下鱗83~120對;肛鱗二分。
生物學:常在平原、丘陵、山地活動,喜在田間覓食蛙鼠。垂直分布範圍:海拔320~2220m。
飼養要點:黑眉在野生蛇中是比較容易飼養的蛇種,開食並不困難。有幾點要說明:
1、冬季即使加熱,食慾也可能不好。
2、如果身體比較瘦弱,就要儘可能創造適宜環境,積極投餵。
3、黑眉適宜環境溫度通常為23?28度(夜間、白天,25度以上的時間要在12小時以上為好),對飼養箱底材要求不高。舊報紙即可。
4、最初投餵時切忌打擾。最好遮住飼養箱光線,不要讓它感覺到外界的刺激,尤其在你觀察它時。所以不要打開飼養箱來觀察它。可以給它備一個藏身洞,這樣老鼠也會鑽進去,正好被黑眉捕食。
5、當黑眉適應飼養環境後,進食會變得非常容易,你就可以觀察它捕食了。即使用手將食物遞到它口邊,它也會一口咬住。飼養的好,它會辨別出你的手和食物的區別,有時它會錯咬你的手,但是會很快辨別出來,在還沒給你的手留下牙印之前就鬆口。
赤鍊蛇
赤鍊蛇 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別名火赤鏈。 閩南語稱為: 半簸箕(puann3-pua3-ki1) 形態特徵體長80~100cm。
【異名】赤鏈(陶弘景),赤楝蛇、桑根蛇(《綱目》),火赤煉(凍義《動物學》),火練蛇(薜德焴《系統動物學》),火赤鍊蛇(《脊椎動物分類學》),紅斑蛇(《生物學通報》(2):8,1958)。
【來源】為遊蛇科動物赤鍊蛇的全體。
【動物形態】亦鏈蛇
體長可達1.2米。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於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頰鱗狹長、入眼,下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上唇鱗8片。眼前鱗小,1片,不達頭背;眼後鱗2片,偶為3片。前顳鱗2片,下面一片特大;後顳鱗3片。鼻孔位於2鼻鱗之間,有瓣膜。下唇鱗10片,前頦鱗比後頦鱗大,與前4個下唇鱗相接。後頦鱗與第一腹鱗間有2對小鱗。體鱗光滑,背中央後部有數行微弱的起稜。鱗列19~17~15行。腹鱗187~207片,肛鱗單一,尾下鱗64~79對。體背面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面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
棲於田野;村莊及水源附近地帶。以蛙類、蜥蠍及魚類為食。性凶暴,但無毒。分布台灣及中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