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廈門松柏中學的學生。


今年是廈門特區建設25週年。在這25週年裡,隨著廈門經濟的高速發展,廈門已成為“移民城市”。由於現在人口大量遷移,人們需要尋找共同語言進行交流。國語適應了這種要求,大家也越來越自覺地使用國語,閩南語的流傳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目前廈門的中小學生中,會聽、講閩南話的比例在逐漸減少。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以閩南語為載體的閩南文化越來越不被我們這一代人所了解,一些優秀的閩南文化有可能從此消失。作為中國現代漢語八大方言之一的閩南語對古代漢語和歷史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時又是諸多閩南文化的載體,是閩南文化傳承的橋樑;此外,它能增加大陸與台灣和海外華僑經濟上的聯繫,而且對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以及祖國統一大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特?是在建設海西經濟貿易的政策下,弘揚閩南文化尤為重要。然而,目前閩南文化的傳承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斷層,這是不利於閩南文化的傳承的。而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除了培養專業從業人員,更重要的是培養大眾的熱愛與興趣。以下是我的“廈門閩南語現狀及傳承對策”報告。



廈門閩南語現狀及傳承對策



內容摘要:

隨著改革開放,廈門經濟的高速發展,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國語的使用面迅速擴大, 目前廈門的中小學生中,會聽、講閩南話的比例在逐漸減少。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以閩南語為載體的閩南文化越來越不被我們這一代人所了解,一些優秀的閩南文化有可能從此消失。

事態的發展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我通過調查了解廈門閩南語的使用現狀,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並提出了傳承閩南文化的建議。

關鍵詞:

閩南語 現狀 傳承



選題目的:

為了了解學生對閩南語的掌握程度和對閩南文化的了解程度,找出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對策,希望有助於閩南文化的傳承。

研究方法

1 調查法:分發問卷調查表給同學

2 資料蒐集法:通過報紙、電視新聞和網站蒐集資料

3 採訪法:走訪廈門市各學校的學生

4 綜合分析法: 綜合各方面的調查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活動過程

2005年10月,確定課題研究的計劃、方向、對象、方法,並制訂了調查表

2005年11月,在市內學校進行問卷調查

2006年1月,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

2006年2月,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並提出對策,撰寫論文

2006年5月,向有關部門反映我們調查研究的結果和建議

2006年12月,將報告及建議書送交市長。

2006年12月,向媒體反映我們的調查。



研究結果



一、 傳承閩南語的重要性

閩南語對古代漢語和歷史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同時又是諸多閩南文化的載體,是閩南文化傳承的橋樑;此外,她能增加大陸與台灣和海外華僑經濟上的聯繫,而且對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以及祖國統一大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首先,閩南語對語言和歷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國現代漢語八大方言之一的閩南語,它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語言的語音、詞彙,被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例如,用閩南話演唱的南音中,有許多中原古語的詞彙和音韻,這在語言學研究上有突出的價值。此外,保護閩南語對研究古代閩語體系的歷史,特別是福建地區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貿易、軍事等有著獨特的意義。

其次,繁榮閩南語有助於閩南文化的傳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以閩南語為載體的閩南文化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本地文化和外來文化長期碰撞、交融而形成的,具有深厚內涵。戲曲是閩南語系的文化精髓,如南音、歌仔戲、高甲戲、皮影戲等,多數是閩南方言音調音樂化的結果。因此,學習閩南語能促進這些戲曲藝術的傳承和擴散,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閩南語在加快祖國統一、促進經濟的發展方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閩南語是聯繫台灣同胞與海外華僑的重要橋樑。她不僅會增加大陸與台灣和海外華僑經濟上的聯繫,而且對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以及祖國統一大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廈門的中小學生在生活中使用閩南語的現狀。

由於現在人口大量遷移,人們需要尋找共同語言進行交流。國語適應了這種要求,大家也越來越自覺地使用國語,閩南語的流傳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很多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已經不會講閩南話了。

為了了解目前廈門中小學生在生活中使用閩南語的現狀,2005年10月,我隨機對部分學校的閩南地區的同學進行問卷調查。共分發了268張問卷,回收了235張。以下是我的統計數據及分析。

由圖表一可以清楚地看到:80%以上的同學會聽、說閩南話。但是,仍然有10%左右的同學僅僅會聽說日常用語,而有4.4%的同學不會講閩南話。

圖一:學生聽、說閩南語的現狀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閩南語的現狀不容樂觀。已經出現了不會講閩南話的閩南人,還有一部分只會些日常用語。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學生對閩南語言的獨特說法已經很陌生了。例如:“浪費”這個詞,有絕大多數人都只會按照國語直譯過來,而對“pa sng”這種說法則很少人知道。諺語、成語的表達就更不用說了,多數學生對閩南語諺語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因此,改變這種現狀刻不容緩。



三、使用閩南語的現狀成因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造成閩南語在生活中使用減少主要是因為從小很少講閩南話,缺乏一個良好的學習閩南語的氛圍。具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使用閩南語的時間和空間減少,具體表現在

(1) 社會上交流多用國語

(2) 在學校用閩南語溝通少

由於學校推廣國語,不提倡講方言(閩南話)。在校同學之間經常用閩南語交流的只佔15.80%,74.60%的同學偶爾用閩南語交流,還有9.60%的同學從不講閩南話。學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呆在學校,當然講閩南話的時間就少了。

圖二 在學校用閩南語溝通的現狀

(3)在家中用閩南語溝通減少

在所調查的中學生中,雖然有61.40%在家講閩南話,但大都只會講日常用語。還有38.60%的同學是用國語交流。因為家長認為:多講閩南話會讓孩子的國語帶上明顯的“地瓜腔”,所以,連在家裡也不讓他們講閩南話。其實,在家裡用閩南話和小孩交流,使閩南語順利傳給下一代並不會和學好國語相矛盾。因為語言之間有其內在規律,把閩南語和國語的發音方式、規律以及特點比較起來學,更能說好國語。

圖三 在家中用閩南語溝通的現狀

(4)媒體的閩南語節目少且缺乏吸引力,阻礙我們對閩南文化的了解

在會收看、收聽閩南語電視、廣播的人中,有超過50%的人只是出於對娛樂節目的喜愛。例如:廈門衛視的《娛樂鬥陣行》。而對於其他的閩南語節目都不感興趣。特別是對閩南的戲曲。如: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等更是不了解。分別有19.30%和46.10%的人不會收看閩南語電視、收聽廣播。其原因主要是:節目的形式過於陳舊,如唱戲等,不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圖四 收看閩南語電視 收聽閩南語廣播的比例



(二)對閩南語和閩南文化的重要性重視程度不夠

在受調查的人中,多數人認為現在推廣國語,沒有必要學習閩南語,有65.40%對開設閩南語課程持不必要、無所謂的態度。有些人認為:過多的講閩南語,會影響國語的水準,而且閩南語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還是國語和英語的運用比較廣泛。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學業已經夠繁重,中、高考不考閩南話,只要會日常用語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增設閩南語課程,來加重學習壓力。

圖五 對開設閩南語課程的看法

圖六 是否願意參加閩南語課程



四、傳承閩南語的建議

作為中國現代漢語八大方言之一的閩南語,在古音古字上,在漢字語言文字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閩南文化也是極具特色的,在對臺工作方面,也有著奇妙的作用,然而,目前閩南文化的傳承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斷層,這是不利於閩南文化的傳承的。而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除了培養專業從業人員,更重要的是培養大眾的熱愛與興趣。搶救與保護閩南文化遺產,是社會、家庭、學校的責任。為創建一個學習閩南語的良好語言環境,我從社會、家庭、學校3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家庭是學習語言最初的環境,在傳承閩南語方面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在家中多用閩南語溝通

2、常收看閩南語電視,常收聽閩南語廣播

學校,我們系統學習的場所,在閩南文化的傳承方面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1、開設閩南語課程

在幼兒園和小學,每週可開設1~2節閩南語課程。編寫閩南民間音樂、閩南童謠、民間舞蹈等閩南文化的教材,讓同學們在“樂中學,學中樂”。

在中學,可開設閩南語校本課程,用閩南語授課,並系統地傳授閩南文化。

2、多組織同學去參觀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基地參觀。

3、在校園開展有關閩南文化的比賽。如:校園閩南語歌手大賽等

4、開設閩南語校園廣播節目

社會是學習的大課堂,也更有責任為閩南文化的傳承做貢獻

1、媒體應開設一些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節目。電視台、電台可根據不同年齡的特點開辦節目,以此來提高人們對閩南語的興趣。

2、加強閩南語廣播,加大方言宣傳力度。例如:在公交車站播放閩南語廣播,報站名可用雙語(閩南語和國語)

3、出版相關閩南語的書籍。聘請專業人員編寫通俗易懂的歌謠。

4、在社區開展“答嘴鼓表演”、“閩南偶戲表演”等,免費為群眾獻演。以此來吸引觀眾,為閩南文化提供一個固定的表演空間。

5、在電視台開設閩南語教學節目。

6、廈門作為旅遊城市,吸引了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政府應該借助優勢,帶動閩南人文文化的傳播,如“博餅”等具有閩南風格的活動。通過對閩南特色的推廣,人們進一步地了解閩南文化。

7、開發音像、風光旅遊等閩南語文化產業。

以上就是我的報告。希望這份報告可以引起人們對閩南語及閩南文化的足夠認識.

黃瑜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