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保留古漢語成份

子音

閩南語的子音(聲母)直接繼承上古漢語的聲母系統。在這一方面,閩南語並沒有受到中古時期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現在普遍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聲母。按照傳統的閩南語十五音分析,閩南語的聲母有15個,就是說上古漢語的19個聲母閩南語保留了15個。

上古漢語有一些特點:

古無輕唇音
古無舌上音
古多舌音
這些重要的古代漢語語音現象,閩南語保存得很好,反映上述上古漢語的特點,以下逐一分析:

閩南語的「非組」和「幫組」聲母讀法相同,例如「飛」([pue44] / [pe44] / [pə44]),「蓬」([pʰaŋ24]),「吠」([pui22]),「微」([bi24])。
「知組」和「端組」的聲母讀法相像,例如「豬」([ti44] / [tu44] / [tɯ44]),「醜」([tʰiu53]),「程」([tʰiŋ24])。
很多「章組」的字聲母讀法和「端組」相同,例如「唇」([tun24]),「振」([tin53])「召」([tiau22]),「注」([tu21])。

母音和聲調

閩南語的母音和聲調,體現中古音的特點。母音方面,閩南語和粵語都完整保存中古音6個複音韻韻尾,其中[-p]、[-t]、[-k]是塞音,[-m]、[-n]、[-ŋ]是鼻音。

聲調方面,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特點在閩南語得到體現。漳州音、廈門音、同安腔、臺灣優勢腔,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7個調;泉州音(僅以泉州市區「府城音」為代表)有陰平、陰上、去聲(陰去和陽去合併)、陰入、陽平、陽上、陽入7個調。龍岩音(以龍岩市區音為代表)有8個聲調(四聲各分陰陽)。

一般地,漢語中古音有八個聲調,體現「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今天的漢語方言,大多能夠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音的某些特點。以閩南話為例,漳州音獨缺「陽上」調(漳腔陽上併入陽去);泉州音則惟獨去聲的本調不分陰陽(即陰去和陽去合併,但各自變調後仍能區分)。

所謂閩南語七聲八調,指的就是這些調性的完整。



詞語

現在閩南語的詞語,有很多屬於古漢語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例如閩南俗語「日時走拋拋,暗時點燈膋」中的「膋」 就是那個時代的語言。(《詩經•小雅•信南山》有:「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閩南語中的「有」字可以加在形容詞之前以加強語氣:

  這 (tsit) 粒西瓜有大 = [國語] 這個西瓜真大

  這 (tsit) 個嬰仔有勇 = [國語] 這個孩子真勇敢

這種用法跟《詩經》裏「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有蕡 = 真大)

  《小雅.白華》: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有扁 = 真扁)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6。

以煮食用具為例,古代稱為「釜」的,北方人、官話語區稱為「鍋」,粵語和客家話稱「鑊」,閩語稱為「鼎」。閩語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漢尚可了解的一種用法。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其次,如「衫褲」「人客」「趁錢」「眠床」「精肉」「滾水」等等都是唐宋以來 (中古漢語時代) 的用詞。[衫褲、人客、滾水,也見於粵語]

閩南語一些構詞方式和現代漢語相反,但是和古漢語相同,例如「鴨母」「風颱」「人客」「親堂」「骹手」等。



古代閩越語成份

閩南語的形成是古代中原漢語和閩越族語言相融合的過程。現在閩南語仍然保留很多古代閩越語的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ka-lēng(鵁鴒或鵁閵)、tō•-kâu(杜猴)、tō•-ún(杜蚓或土蚓)、káu-hiā(蚼蟻或狗蟻)、ka-lún-sún(交懍損、加懍損、交懍恂或加懍恂)、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tio̍h-ka-cha̍k(著咳嗾)。

閩南語受到侗台語系的影響極深。侗台語系 (TAI-KADAI) 跟漢藏語系是完全獨立的兩個語言系統。侗台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與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

通常只有屬於同一語系內的各方言才會有共同的「核心詞匯」(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腳之類又實在又與生俱來的實物;不同語系之間的相同詞匯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貿易帶來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帶入的抽象概念。

然而,閩南語擁有的非漢語詞匯之多,竟然包括了部份核心詞匯。最明顯的例子是「肉」,閩南語讀 [bah]。馬來西亞的閩南語華人將「肉骨茶」拼寫作 Bak-Kut-Teh。

事實上,閩南語「肉」字是有文白二讀的,口語為 [bah],但文讀書面語卻是 [jiok]。文讀代表王朝官方語言傳入方言後的讀法,閩南話「肉」文讀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漢語「肉」的讀法。「肉」在《廣韻》等中古漢語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ɲjuk ~ ʑjuk] (現代北京話 /rou/,粵語 /yuk/)。但日母字 [ɲ ~ ʑ] 無論如何在上古漢語也不可能是 [b-]。

試比較華南及東南亞的非漢語的「肉」--

   TAI-KADAI (侗台語):壯族 Zhuang 土州話: b[¬]k,

             壯族廣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

   Tai (泰國話):-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南島語系:Indonesia (印尼): ge-muk (肥) [詞根 muk]

侗台語、泰國語、印尼語「肉」的讀音都與閩南語口語「肉」[bah] 更接近。明顯,「肉」字是從南方少數民族借入閩南話的。而「肉」這種核心詞匯亦借自外語,可見閩南語跟南方少數民族語言關係是極深的。




外來語借詞

從唐朝開始,泉州已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和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福建,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閩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雪文)、pa-sat(巴剎)、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鐵板手)、ba̍k-thâu(商標)、àu-sài(出界)、te̍k-sî(計程車)、pa-sū(巴士車)、má-tih(死亡)、gō•-kha-kī(騎樓過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台灣閩南語有更多外來語借詞,其中大多是日語借詞,例如o•-tó•-bái(摩托車)、khí-mo•-chih(心情)、chu-ná-mih、tò-sàng(父親)、o·-bá-sáng(老婦人)、o·-jí-sáng(老先生)及sa-sí-mih(生魚片)。此外,也吸收一些平埔族語和其他外語的成份。



與日語關係

由於閩南語保留了不少古音,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唐、宋時從中國傳入,所以有不少漢字兩者的發音很像。例如「世界」一詞,閩南語唸sè-kài,日語唸セカイ(sekai),聽起來完全相同。

另外,由於台灣曾受日本統治長達半世紀(1895年-1945年),因此台灣的閩南語有不少口語是來自日語詞彙,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老婦人)、o·-jí-sáng(おじさん,老翁);另亦有日語漢詞以閩南語發音讀出的情形。



文白異讀

許多漢語方言皆有文白歧讀(或稱文白異讀)現象,但遠不如閩南語。語言學家羅常培曾於《廈門方言研究》中粗略統計《方言調查字表》所舉3,758個單字當中1,529個有歧讀現象,比例約占四成強。

歧讀漢字中,絕大多數文讀白讀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約90%屬之。其餘則有多種讀法。

舉例數字(1~10)讀音如後:(註:白讀『一』若干學者認為「蜀」為正字[2]、『八』為泉漳腔;文讀『二』為部分地區失落j-聲母)

漢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文讀 it jī/lī sàm sù/sɯ ngō lio̍k chhit pat kiú si̍p
白讀 chi̍t nn̄g/no saⁿ sì gō la̍k chhit peh/pueh/pɯeh káu cha̍p


使用文讀或白讀以場合而定。例如數字白讀絕大多數用在計數,而當序數、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不需進制時使用文讀。又例如「成」字有多個文白歧讀:「成功」中讀sêng,「幾成」讀siâⁿ,「成做」(成為)讀chiâⁿ,「成家」讀chhiâⁿ,不能相淆。

有些詞語以文讀和白讀區別不同意思。例如「大人」的文讀音tāi-jîn是對別人的敬稱,白讀音tōa-lâng是指成年人。對於非母語人士而言,閩南語歧讀極為困難,學習時應以詞彙發音為主,不可各別記憶漢字發音。



注釋

1. 以葡萄牙語為例,該語言在語言分類的系譜如下:
印歐語系 義大利語族 羅曼語族 Italo-Western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亞-羅曼語支 West-Iberian 葡萄牙-加利西亞語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在分類位階上比鶴佬話還要後面,但卻沒有人會將該語言說成是方言。但方言並非完全由分類位階的多少所決定的,還有語言的影響力、地域差異等其他的因素。

2. 台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亦採此說 。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