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1.潮汕閩南民族的定義

本文所說的潮汕閩南民族大抵是指粵東地區和閩南地區以廣義閩南語(包括潮汕話)為母語、信仰媽祖、沿海而居、以農、漁、工、商並重(如果和長江黃河流域的漢人比較、可以說是“重商”)的人群。還有這些人在明代及以後時期向外地(包括台灣)的移民後裔。下文部分將會分血緣、語言、宗教、文化、地域、經濟模式等方面論述潮汕閩南族群區別於其他族群的特徵,論證潮汕閩南族群是一個獨立的民族。
海南、雷州、莆田、半山客等族群因為分佈於潮汕閩南族群的附近,或者和潮汕閩南族群有血緣關係,因此部分符合潮汕閩南族群的特徵,因此本文不會去細究他們是否屬於潮汕閩南族群,而是著重於說明和這些族群之外的族群的獨特性。

1.1稱呼
潮汕閩南民族並沒有一個比較廣泛接受的名稱。一般來說,在近代及以前,潮汕人一般自稱“潮州人”,海陸豐雖然不是潮州府,但是在潮汕以外也自稱“潮州人”。而福建(包括台灣)的閩南人一般在省內自稱“漳州人”“泉州人”“台灣人”,閩南人在省內也自稱“下南人”。在省外則自稱“福建人”。而對周邊的客家人和廣府人來說,則把潮汕人閩南人都稱之為“福佬人”,在海陸豐、詔安等福佬人和客家人混居的地方的潮汕人閩南人也會自稱“福佬人”。而在現代,被比較廣泛接受的民族稱呼是潮汕人(粵東)、閩南人(福建)和福佬人(台灣)。因為“福佬人”原意就是稱呼粵東閩南所有以閩語為母語的族群,所以為了方便後文會經常使用“福佬人”或“福佬族”的稱呼代替“潮汕閩南民族”。



2.血緣

血緣上看,潮汕、閩南都可以算作是“閩人”的一部分。主要血統來源是古閩人原住民,東周、秦漢時期從浙江南下的吳越人,和東晉時期入閩的東晉人(南渡中原人、江南土著)三撥人。在宋元及以後,泉州-莆田地區的人口密集,已經開始向漳州和潮汕地區乃至海外(包括台灣)大規模移民,這時候往潮汕和閩南地區移民的外來人口很少,也都會很快被同化到福佬族,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現代研究關於血緣的研究比較少,但是還是有線粒體DNA、還有諸如解酒“ 杜康基因”缺失等等旁證說明潮汕閩南基因和北方是不同的。

然後在反映Y染色體的姓氏比例中,在潮汕福建各地,“陳林黃”都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另外潮汕閩南還有邱、蔡、鄭、賴、方、翁、許、莊、柯等“特徵姓氏”。而對於湖北人、山東人、四川人、遼寧人而言,前四大姓都是王、李、張、劉。 在外貌上,福佬人和其他族群也有區別。筆者父母能基本通過外貌把福佬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分開。筆者自己能基本把福佬人、粵人和外省人分開。



3.語言

潮汕和閩南地區都是使用廣義的閩南語(包括潮州話Teochew和福建話Hokkien)。在大陸學界被稱為閩語閩南區(包括潮汕片和閩南片)。而依據ISO 639的分類,閩語閩南區和閩語雷瓊區(雷州話和海南話)被一起歸入了獨立語言閩南語(nan).無論閩南語的具體邊界如何界定,潮汕、閩南任意地點任意群體的語言,和講官話(Mandarin)的任意地點任意群體的語言都是完全無法通話的不同的語言。

閩南語的詞彙來源以少量閩越語殘留+大部分東晉語底層+少量唐宋語高層詞彙組成。而閩語以外的其他南方語言(粵語、吳語、湘語、客贛語)都是少量百越語殘留+絕大部分唐宋語高級詞組成。也就是說,閩語和官話在東晉時期(1600)年前就分道揚鑣獨立發展了。這個距離和西班牙語和羅馬尼亞語的距離、英語和德語的距離是差不多的。



4.宗教

媽祖信仰是福佬族的特徵宗教。在潮汕、福建、海南遍地都是媽祖廟。因為明清以來潮汕閩南商人和漁民的帆船就經常航行到北到天津南到爪哇的地方,所以會產生“媽祖是沿海地區的共同信仰”的錯覺。而實際上,其他地方的媽祖廟都是福佬人帶過去的。其他民族因為缺乏航海傳統,作為航海保護神的媽祖根本無法紮根。比如澳門的英文名Macau的來源澳門媽閣廟就是明代福佬人水手所建立,比如在台灣、媽祖廟的分佈經常會被用來探究福佬人和客家人的歷史分佈。

而在潮汕地區,近代曾經產生一個宗教德教,至今在東南亞仍有信眾。德教以關公為主神,基於關帝信仰。關公因為重義理而且是武財神,因此在重商而且多黑社會的福佬人之中得以廣泛傳播。汕頭老市區中心最古老的建築是並排的天后宮(俗稱老媽宮、即媽祖廟)和關帝廟。福佬人這種把航海傳統和重商思想結合的媽祖、關帝信仰是其他民族所罕有。



5.文化

文化方面較為細碎。只列取少許說明。


5.1建築

福佬人的祠堂廟宇都有較為一致的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樣式,屋脊高高翹起,帶有還有誇張而精細的木雕和嵌瓷裝飾(見上面的關帝廟的圖片)

5.2飲食

福佬人都喜歡吃粿,而且發展出很多很多的樣式。然後對海鮮也有極高的追求,而且喜歡生吃和生醃吃海鮮。這也是其他族群少有的。

5.3服飾

在近代化以前,從中國人英國人的文章中都記載潮汕閩南地區都會廣泛佩戴文公帕、文公兜的習俗。有“敞衣青蓋”的異俗。現在這種習俗在惠安的惠安女之中還有較好的遺存:



6.地域

潮汕四市和廈漳泉三市都是福佬人主體的地方。台灣西部沿海平原區都是福佬人主體,台灣全島來看,福佬人也是佔了絕大部分。而在新加坡和馬來亞西海岸的檳城、新山的市區等地都是以福佬人為主體的城市(吉隆坡、怡保等城市是廣府人和客家人為主)。而在曼谷都市圈和馬尼拉都市圈,也存在很多純種或者混血的福佬人,而且都控制了當地的經濟命脈。

因此至少在粵東、閩南和台灣是存在很大一片福佬人主體的地域的。



7.經濟模式

潮汕地區和閩南地區的經濟模式一直就有重視海外拓殖和重商的傳統。在中國中央政府放開自由貿易的時候從商、中央政府海禁的時候就成為海盜。從宋元時期的刺桐港、明代潮汕閩南的“倭寇”、清末開關之後的移民潮和汕頭、廈門兩個港口城市的自發興起,都是這種和中國本部完全不同、和珠三角、長三角也有差異的經濟模式的反映。

而且潮汕閩南地區的經濟圈也完全不同。汕頭、廈門港在30年代的進出口岸的貿易量都是絕大部分是在閩粵台和東南亞,小部分對中日韓。這和中國傳統的經濟圈也是不同的。

在改革開放以後,潮汕閩南的發展模式也有別於珠三角、長三角(不用提中國本部)。除了 ​​共同的鄉鎮遍地的民營企業之外,潮汕閩南地區還有各種海上走私集團、地下博彩公司、還有可以吸儲、放貸、兌換外彙的功能齊全的地下銀行。這種經濟模式似乎在潮汕閩南和溫州地區之外找不到其他的例子。



8.自我認同

對於 ​​一個民族來說,自我認同(Identity)或者說族群意識也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但是卻是很重要的一個必須因素。首先福佬人的自我認同是十分複雜的。首先福佬人有東晉南渡漢人遺留下來的對“中原故居”和漢人故地的懷念,但是這種懷念在真正深入接觸到現代的中原人的時候都會因為文化的巨大差異而迅速破滅。在各地福佬人內部其實並沒有形成一個共同的泛福佬族的自我認同。但是至少在潮汕人、閩南人、台灣人各自的內部,自我認同的感覺卻非常強烈。在混居區,只要用福佬話互相稱一句“家己人”立刻就團結起來,而對外人則是另外一番情況。

對於在49年以前,族群意識主要是針對“非我”的客家人而存在。在閩南、潮汕乃至台灣、馬來西亞,由語言文化差異而造成區別的福佬人和客家人的械鬥就從來沒有間斷過。這種“世代仇恨”甚至在近現代都能觀察到一些遺存。

而在近現代,族群意識針對的主要是非閩粵客的“外省人”,也稱作外省仔(潮汕)、北仔(閩南)、大陸仔(海南)、支那豬(台灣老一輩)。在潮汕閩南,外省人作為社會底層的存在;而在台灣和海南,外省人是作為社會頂層的存在,但無論如何,從這些稱呼中也能看出“我族群”和“非我族群的”認同差異。在台灣228事件中,還有在去年的潮州古像事件中,都有在衝突升級後以“會不會說福佬話”為特徵進行械鬥的細節。而在台灣的民主化運動初期,也是和福佬人爭奪政權運動相結合的 —— 民主化運動的領袖清一色本省人,領袖都用福佬話演講。在族群和政治傾向方面也有極強的相關性。而在民主化運動時期,外省人甚至有90%以上投國民黨和新黨 —— 也就是說族群矛盾已經上升到比所謂“普世價值”更高的層次(雖然現在兩黨都試圖否認族群矛盾的存在)。這更證明了福佬人在地域內部的自我認同的強烈。



9.結語

福佬人具有獨特的語言文化、經濟模式和意識形態、有自我意識,而且有佔人口絕對多數的聚居區、甚至有佔人口多數的國家和地區(新加坡、台灣)。因此福佬人是一個獨立的民族。





(轉自人人網 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