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forum5.cari.com.my/archiver/?tid-1841661.html
 

《阿凡達》(Avatar)已席捲全球逾十四億美元票房,驚人的3D效果讓觀眾彷彿置身在那個奇幻的世界中,但這部鉅作也衍生出後遺症,有人看完後出現「阿凡達憂鬱」(Avatar blue),因無法真正造訪美麗的烏托邦星球「潘朵拉」(Pandora)而罹患憂鬱症,甚至萌生自殺念頭。

     在「阿凡達論壇」(AvatarForums)網站,一個稱為「如何調適因無法造訪夢中潘朵拉而致憂鬱」的討論主題,吸引逾一千位自爆有此憂鬱症狀的影迷上網留言。因該網站太受歡迎,版主巴格達薩利安(Philippe Baghdassarian)只得緊急推出另一個討論題目,好讓困惑的影迷抒發情緒。

     沉迷片中情節 厭惡人類世界

     「我本人是不覺得抑鬱,事實上,這部電影讓我很愉悅。」巴格達薩利安說:「但我可以體會為何它令人們感到憂鬱,這部電影拍得如此美麗,它呈現我們地球所沒有的諸多事物,我想人們看到一個我們可能居住的截然不同世界,這一點讓他們非常沮喪。」

     不少人沉迷於阿凡達劇中情節,無法自拔。一位署名「艾爾昆」的影迷在該網站留言說:「這實在非常痛苦,我無法強迫自己去接受它只是一部電影,片中『納美人』一樣的生活根本就不可能擁有,然後把它統統忘掉。我想,現在我很需要一部可讓我重新振作起來的新電影。」

    此外,也有許多影迷留言表示自己在看完電影後,感到非常厭惡人類,甚至與現實世界產生疏離感。署名「艾爾圖」的網友留言說:「昨天我第一次去看《阿凡達》,今晨醒來之後,感覺世界變得有些灰鬱,它就像我全部人生,我曾經做過和努力過的事都失去了意義。它似乎變得如此沒意義,我沒辦法找到任何理由向前走,我活在一個垂死的世界。」

     幻想自殺後 投胎成為納美人

    甚至還有人興起自殺的念頭。署名麥可的影迷在「納美憂鬱」(Naviblue)網站寫道:「自從看了《阿凡達》後,我就感到非常的憂鬱,看到『潘朵拉』這個美妙的世界以及『納美人』的一切,讓我渴望成為他們的一分子。我無法停止想念片中的一切,還有我為它留下的感動淚水與震顫。我甚至想過要自殺,幻想如此就可重新投胎在類似『潘朵拉』的新世界,那裡的一切就彷如《阿凡達》。」






 電影「阿凡達」的環境啟示
 
 
崔愫欣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最近電影「阿凡達」上映,聽說這部片耗資3億美元,是以3D虛擬 影像擷取攝影科技聞名,本來沒有很想看的, 很怕又碰到一部虛有其表的大片,但因一些朋友推薦這部片不錯, 因此還是忍不住到電影院先睹為快,看完之後頗有感觸。 有人說願意為這部片再進電影院一次,我可敬謝不敏, 不是因為不好看,而是不想再經歷一次觀影時襲來的感傷。

電影與現實的映照

不想再重看一次的原因,是因為影片有部分太過寫實, 這種關於為了開發而迫遷、砍樹,以強大武力壓迫弱勢這種情節, 已經在我們的身邊太常發生,觀之何其不忍。電影「阿凡達」 的劇情是描述人類在耗盡地球資源後, 到外太空的其他星球尋找更多資源, 其他星球的住民因科技沒有地球發達,只能接受其佔領, 開發集團派遣學者在當地研究, 發現當地部落所聚居的地底蘊含著值錢的礦藏,為了能取得礦產, 必須逼迫當地住民遷移, 這樣的劇情背景看來似乎是建立在未來的時空, 實際上卻一點都不科幻,因為事情再熟悉不過, 這種情節在現下的地球可是處處都在發生。

在地球資源尚未耗盡的今日,人類為了開發, 持續往這個世界上任何尚未開發的角落進攻,從非洲到中亞到南美, 為的不外是鑽石、金銀、石油,木材等許多自然資源, 像這樣的故事,曾經發生在亞馬遜河的雨林, 開發集團為伐木的巨大利益,驅趕原住民,暗殺護樹運動者 (電影「燃燒的季節」, The Burning Season, 1994); 曾經發生在非洲的獅子山為了鑽石非法開採和交易引起當地血腥內戰 (電影「血鑽石」, Blood Diamond , 2006);曾經發生在南美洲玻利維亞的富山銀礦, 已開採超過四百五十年,至今預估有超過八百萬人, 死於這座銀礦中。現今仍有五千多名印地安人, 在這座由礦工所擁有的合作社礦坑工作(紀錄片「魔鬼的銀礦」, The Devil's Miner,2005)曾經發生在澳洲南部的原住民部落, 政府為了取得位在部落聖山的鈾礦,提供世界各國的核能發電, 不惜在部落會議中下毒暗殺部落的長老們, 並且在部落附近進行核子試爆,無視原住民的人身安全(紀錄片「 澳洲核爆自白」,2006)。像這樣的電影還有不少, 族繁不足備載,有的是真實故事改編,而即使是虛構, 也多半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

從電影中看到什麼?

不同的人會在電影中看到不同的重點, 我常常好奇這些電影能帶給觀眾什麼樣的影響?在電影阿凡達的壯闊 場面中,自然與戰爭的奇觀並呈, 到底是用絕對壓倒性武器征服自然的快感比較過癮? 還是用自己的身體流血流汗,在叢林中生存比較酷? 也許在電影中要認同納美人比較容易,也是導演的企圖, 但是觀眾在碰到真實社會與人生時,也能做出一樣的選擇嗎?

電影中其實已經對現實極盡揶揄之能事, 開發集團的主管為了讓形象好看,口中掛著人權, 以施恩的心態在當地建立學校,其實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利益, 只要沒人看到的地方,什麼事情都做得出; 負責鎮壓與施暴的傭兵為了保衛利益,保衛自己, 不加思考只服從上級命令; 研究當地的學者卻不自覺地成了開發集團的幫兇, 等到最後發現事情不對時,卻無力回天。「這星球的樹這麼多, 砍幾顆有什麼關係?」「要什麼條件才能讓他們搬走? 給他們補償就好了!」電影中的台詞熟悉的令人想發笑。

當地球人開動著龐大的軍隊侵略,不顧納美人尚未撤離, 將象徵自然之母的世界樹推倒,看到這一幕, 讓我想起了一次次的抗爭現場。當然這是我的解讀, 因為身處台灣的我所關心的事情, 讓我從眼中看到的雖然是電影中的煙火漫天, 耳中聽到卻是樂生療養院被拆遷時,不願搬遷的院民的悲傷吶喊; 是溪州部落被驅趕時,無處可去的都市原住民的不平之聲; 是中科四期動工時,即將淪於污染前線的相思寮居民的憤怒抗議; 是任何一場強勢欺壓弱勢的現實事件,這些場景是如此的相像。

電影的虛擬與真實

電影「阿凡達」所提供的另一種思考是真實與虛擬的差異, 當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卻被權力與利益所惑,以機器取代人力, 在溫室裡控制自然,電影中的主角透過虛擬角色的扮演, 卻真實體驗到了納美人的原始生活, 這是長久遠離自然的地球人難以體會的生存。 真實與虛擬變得顛倒了起來,而看著電影的我們, 到底是在電影的虛擬中體驗到真實? 還是在真實中看到了電影的虛擬?

不論如何,電影「阿凡達」畢竟自己承認是部虛擬的劇情片, 也許其中有著環保、反戰、尊重生態多元性、 尊重住民自主的一些意涵在內,但導演並沒有以環保電影為號召, 還是頗誠實地以其耗資3億美元前所未見的科幻場面為宣傳, 沒有過於沽名釣譽。不像近日台灣電影界的奇談, 媒體人陳文茜籌備製作「±2℃紀錄片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 廣邀高科技產業老闆也是污染大戶來贊助拍攝宣稱環保的紀錄片, 向來重商而甚少關心台灣環保問題的陳文茜宣稱紀錄片傳達真實, 但真相能不被操縱與控制嗎?是號稱虛擬的電影比較真實? 還是號稱真實的電影需要虛擬一下以服務主流意識形態? 這個時候電影給我們的啟示就需要好好思考才能判斷了。




資料來源:崔愫欣的BLOG http://souhim.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html






AVATAR 銀幕上的人類學家



2010-02-05 中國時報  林瑋嬪


去看《阿凡達》之前,我收到一個學生傳來簡訊。他說:「老師,如果我們有機會可以去潘朵拉星球做田野,應該很不錯!」看完電影後,我回他:「傑克不就已經在那裡做田野了?」他恍然大悟說:「噢,對啊!」

     人類學可以提供我們另一個視野來賞析《阿凡達》這部電影,同樣《阿凡達》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人類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影片中傑克的工作非常類似人類學者從事的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者用來瞭解異文化的研究方法,它透過與當地人生活在一起來瞭解他們的文化。與納美人一同生活的傑克不但體現了這樣的研究方式,他與酋長第一次接觸的對話即精確地表達人類學的概念。當酋長問他:「你來做什麼?」時,傑克回答:「我來向你們學習」。換言之,傑克與納美人相處的出發點不是從教導對方英文、給他們醫藥治病著手,而是如同人類學者一樣,從謙虛地學習他們的文化開始。

     那麼,要怎麼學習與瞭解納美人的文化呢?正如人類學家瞭解異文化一樣,傑克花心思在語言學習上。他用心揣摩「I see you」的意義,記住每一個地方人物的特徵。他也從生活中學習納美人日常生活的知識,他與女主角一起在叢林山谷奔跑,學習騎馬、打獵、以及如何從高處一躍而下而不受損傷的方式。透過這個過程,他逐漸仰賴他的身體(Avatar),而不是純粹由智識來瞭解他所在的世界。從而逐漸領悟到在納美的世界中,人與植物、動物之間相互尊重並緊密的連結。並進入最後一個階段:尋找自己的「靈鳥」。

     尋找靈鳥是傑克的「成年禮」。靈鳥憩息在遙遠山谷,人必須攀越高山峻嶺才能到訪。這整個過程正是驗收傑克種種學習成果的機會。傑克尋找靈鳥的過程也告訴我們在納美世界中,主人與靈鳥的關係亦非建立在單向的「馴服」概念,而是在兩者建立盟約後的心靈相通。只有在通過重重考驗、學習到納美人的知識、以及具有在當地生活的能力後,傑克才能真正成為納美人的一份子。這時他為當地人所信任與接納,並在當地社會具有發言權。

     而傑克定期地將他學習到的納美知識透過影像紀錄下來,如此也與人類學者必須每天晚上趁記憶鮮明時撰寫田野筆記,記述當日的所見所聞類似。這些材料後來便成為人類學專書-民族誌-的資料來源。如電影中出現的《納美人》一書(The Navi),人類學中相當有名的一本民族誌就叫做「努爾人」(The Nuer)。

     然而我們或許會問,這樣的知識有什麼用?我們看到平時傑克(或人類學家)是兩個不同文化間非常重要的溝通者。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可以與當地人一起努力,幫助他們反抗不平等的待遇。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甚至看到傑克如何阻擋一個生態的浩劫。

     我們可以說傑克是銀幕上的人類學家。因為他如同人類學者一樣,嘗試從當地人的角度告訴我們異文化的可貴。透過他的親身經驗與傳遞,我們得以認識自己的盲點,反思人類毫無節制之科學文明帶來的禍害。

(作者為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10020500568,00.html






3D數位電影《阿凡達》劇照。(圖/二十世紀霍士)


李後主:《阿凡達》對中國人的啟示


作者﹕李後主


【大紀元1月12日訊】《2012》給我們心靈的震撼還沒有平息,《阿凡達》就帶著它的浪漫氣息與大手筆的三維效果撲面而來。《阿凡達》以反抗暴力拆遷為線索,講述了發生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個美麗而浪漫的故事。暴力拆遷,在中國大陸簡直就是家常便飯了,這二十年來,推土機每天都在強迫我們搬遷,縱使有剛烈如唐福珍之類的不惜自焚以死抗議,但是終究無濟於事,房子還是要被推土機推倒,死者還得被定義為暴力抗法。中共擁有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武器裝備,而我們只能擁有石頭和木棒,原始裝備的人民能戰勝現代化裝備的中共利益集團嗎?苦難中的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此時美輪美奐的科幻大片《阿凡達》登陸中國內地,以風捲殘雲之勢狂吸票金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啟迪和希望,以內容來看,《阿凡達》簡直就是「唆使」被拆遷的冤民們組織起來反抗暴政,呼喚利益集團內部良知之士倒戈起義的一部活生生的啟蒙教材,因此,我總是奇怪,這麼「反動」的影片它是怎麼在中共的審查部門那裏獲得通過的。

阿凡達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在人類沒有到來之前,潘多拉星球是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納美人是那裏的主人,納美人心靈純樸,敬天法祖,在他們的神(聖母)的庇護下,他們與世無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式的田園生活。但是人類的到來破壞了這個星球的和諧與寧靜,貪婪自私的人類財團組織了私人武裝欲強行開發潘多拉星球的礦產資源,要求居住在礦產附近的納美人遷移,於是矛盾和衝突就這樣產生了。財團採取了先禮後兵的方式,實施了阿凡達計劃,他們採用人類和納美人的基因製造出一種可以用人類的思維去控制的納美人的身體,這就叫阿凡達(梵語是降臨人間的神之化身),退役的殘疾軍人傑克因緣際會被選中成為這個計劃的一部份,操縱他的阿凡達潛入納美人內部,與納美人生活在一起,收集納美人的信息,以向財團判斷納美人會不會遷移。在任務的過程中,納美人的純樸、善良與人類財團的冷酷、兇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傑克人性中最美好的部份逐漸甦醒,最終促使傑克完全站在納美人的一邊,領導納美人與人類財團展開了生死大決戰,最後將人類財團趕出了潘多拉星球。

這部影片中,人類不再作為被侵略者出現,而是反過來成為星際侵略者,這不僅顛覆了傳統科幻片的基本模式,也觸及到一個根本的倫理問題,就是身為人類的傑克卻要最終「背叛」人類,反過來幫助潘多拉星球的納美人與人類決戰,這樣的行為究竟可不可取?難道我們可以贊成在一個經過漫長的星際旅行才能抵達的遙遠而陌生的星球上,在與這個星球的外星人的衝突之中,我們人類內部出現一個反叛者幫助外星人來殺死我們這些遠航的地球同類嗎?影片正是圍繞這一倫理主題展開的,最終納美人善良的人性和潘多拉星球美麗奇幻的自然風物成為對這一主題最權威的註解,在觀眾完全一致的傾向性關注中,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影片構造出的對美的事物的破壞激發了每個人心中最本真的判斷,那就是破壞美和善的,必定是邪惡的,是我們人性真正的敵人,因此,這裡的「背叛」就不再是背叛,而是人類必要的自我救贖。影片正是通過傑克以及其他幾位有良知的科學家的所謂「背叛」捍衛了人類的基本尊嚴,人性的高貴也正體現在他們的「背叛」行為之中,於是影片的主題昭然若揭:最根本的倫理主題不是族類之間的關係,而是善與惡的關係。在面對族類和善的選擇中,傑克首先選擇了善,這正是真正的人性所必然的選擇。《阿凡達》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最高的倫理原則,那就是「以善為同類」,才是真正的維護人性。

回過頭來想想,潘多拉星球納美人的那種生活方式不正是自古以來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形態嗎?然而邪惡中共的出現不僅破壞了我們原本和諧的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也腐化了很多中國人的良心,使原本民風純樸、道德高尚的中國社會今天也變得像影片中的財團那樣充滿著自私、貪婪、冷酷與無情,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強制拆遷、殺人放火、泯滅人性的事情在中國社會比比皆是。更為可怕的是,今天很多中國人(被中共邪惡價值觀洗腦的人)不再以善惡為價值判斷的倫理基礎,而是以「是不是中國人」(所謂的愛國不愛國)來作為判斷好壞的依據,當你提出對中共邪惡本性的否定時,當有人脫離中共起義時,這些人就會說,你還是不是中國人?不要給中國人丟臉。這和影片中的情境又是多麼驚人的相似,財團的那些人不也正是對傑克進行過類似的質疑和否定嗎?然而傑克並沒有因這些質疑而困惑,他對於善惡的判斷是異常清晰的,對於自己的選擇也是異常堅定的,縱使自己的族類擁有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武器裝備,而納美人只有弓箭,他依然選擇和善良的納美人站在一起為正義和自由而戰,在物質文明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下,突顯出的正是他心中至善的力量和精神信念的強大。傑克的義舉最終得到神的幫助,最後連潘多拉星球的飛禽走獸都趕來參戰,邪惡兇殘的人類財團在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被徹底的擊垮了。

《阿凡達》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顯而易見的現實意義,今天墮落的中國社會尤其需要回歸人性,在人性的層面上直面最基本的倫理問題,把握好做人與做中國人的先後次序。《阿凡達》啟迪我們,善惡的區別是第一倫理原則,我們首先要返回「與善同類」的基本人性,並以此來衡量出中共的邪惡本性,選擇與中共這個以善為敵的財團的徹底的決裂;其次,《阿凡達》也點明了這樣一樣樸素的道理,強權與暴政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墮落與對暴政的縱容,物質力量的強弱只是一時的表面現象,內在的善惡的表現才是決定勝負的最終決定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的力量會造成惡的力量體系的內部份化,從而改變力量強弱的最後對比。比如,在人性復甦的感召下,促使一個個的傑克從中共的陣營中起義,那麼暴政的瓦解還會很遙遠嗎?今天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三退大潮,不正是這樣一個過程嗎?傳九評促三退,不正是這場正邪較量的最基本表現形式嗎?所以,面對暴力拆遷以及它背後的暴政,我們根本無需自焚,而是要以有為之身,以傳九評促三退的方式來起義,那麼戰勝中共這個外強中乾的邪惡財團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以善為同類,拋棄邪惡,找回我們內心的良知,找回真正的人性,這正是今天中國人民面對中共強權和暴政時自我救贖的最根本出路。

影片的結尾是傑克放棄了人類的身體,在納美人的神的幫助下使自己的靈魂進入他的阿凡達體內,從此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納美人。其實,我想傑克不管選擇什麼樣的外形,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傑克還是傑克,他依然代表著人類最高貴的人性,他只不過是得到了自己該得到的福報: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世外桃源的生活環境以及納美公主的愛情。神祐善人,善有善報,這也是影片留給我們的最意味深長的一個啟示,它指明了那些起義的仁人志士們必有的光輝前途。



資料來源:大紀元評論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12/n2784409.htm








板主:



這是一部看過,並袂擱真想欲看第二遍的好里鬱(Hollywood)電影。除了視覺效果令人讚嘆之外,並無使人感動的所在...


就親像
崔愫欣所講的"劇情背景看來似乎是建立在未來的時空, 實際上卻一點都不科幻"的矛盾...




但是電影裡傳達的主題...環保、反戰等等...對著現代文明發展矛盾的反省,真值得人來探討以及思考...



尤其是面對著強大霸權的威脅時,被壓逼的民族拼死維護祖先傳統佮美麗家園的決心...



腦海中所浮現的是..."這敢不就是咱台灣現此時的處境..."



霧社事件的莫那努道、228事件真濟台灣人反抗外來統治者的歷史過往...





我不知影台灣人是不是嘛有所謂的"阿凡達憂鬱"...



但就算是有...在台灣即个對著"歷史佮文化"充滿冷淡態度的社會,這真正無啥物好奇怪的..





就像前一段時間,去台灣一寡職業棒球的網站,看著真濟球迷因為扑假球事件,罵組頭、罵聯盟、罵球團...


但是絕大多數的球迷,漠視轉播媒體將球員影星化、娛樂化、世俗化,所經營出來的球迷的層面現象...


球員重視不再是技術提升、比賽的專注度...


"搞笑、耍帥、裝可愛"...反正多數球迷就是欲看這而已...無啥物光榮無光榮的...





漠視、奴性...台灣人悲哀宿命...





我若像擱聽著Mona Rudao(莫那努道)無奈、悲壯但是擱充滿自信、自傲的歌聲...


……Habao‧Bokox(妻)請妳在黃泉路上共酒激(kik4)予好!Mona‧Dadao(長子)、Walis‧Dadao(次子)!恁在黃泉小等咧,我真緊就會去佮恁鬥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