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送神與「筅黑


  傳統習俗上,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子;所謂「送神」,即是將家中供奉的諸神送回天庭述職。台灣俗諺:「送神早,接神晚」,故一大早,便要焚香、準備牲禮、四果,並焚燒四色金-天金(用於天公、三界公)、壽金、福金(用於土地公)、刈金(用於一般神祇),以及高錢與「雲馬」(印有神馬、白雲或神轎、馬伕的金紙,以讓神明乘坐返回天庭)等,以送神明;而這些神明,則一直要到初四那天才又會回到人間來。

   在送完神明後,則會進行大掃除的工作,謂之「筅黑」(ㄒ一ㄢˇ ㄊㄨㄣ)。因為平時,為了避免冒犯神靈,神像、香爐及祖先牌位等均不得隨意亂動;因此,也只有在送神完的當天,才能對之進行清掃擦拭的工作。就一般人習慣,在這一天也同時會對住家的裡裡外外及四周環境進行大掃除,而這正是台灣俗諺所謂:「大拼厝(大掃除),才會富」。


圍爐、守歲、拜公媽


   在台灣,農曆年的最後一天,並沒有「除夕」這樣的名稱,台灣的說法是稱做「廿九暝」、「三十暝」(視大小月之不同)或「過年」。當天一早便要更換春聯、貼上「五福紙」或掛上「紅綵」;而到了傍晚,則一家全員到齊,準備著十二副碗筷酒杯、十二碗湯菜、清酒及「甜粿」、「發粿」、銀紙、「更衣」等,用以年終祭祖,也就是台灣話俗稱的「拜公媽」。
   拜完公媽後,全家大小會一起「圍爐」。「圍爐」又稱為「團圓飯」,也就是所謂闔家團聚一起吃的「年夜飯」。舊時習慣於吃團圓飯時的飯桌下放置燒木炭的火爐,以為取暖,因而稱之「圍爐」,而現在則通常用火鍋爐代替,一家人在暖烘烘的氣氛下用餐,特別溫馨。飯後長輩發送給小孩子「壓歲錢」,而已就業的晚輩送給長輩的壓歲錢,則稱之為「紅包」。
   在過年夜時,全家大小會聚在一塊「守歲」,通常是閒話家常從深夜一直到凌晨,而這時候也正是一整年來全家人溝通、分享及連絡親情的最好時機;另外,一般習俗也認為,年夜守歲守的愈晚,父母也會愈長壽。在過年的習俗中,拜公媽、圍爐、守歲可說是最重要及最有意義的活動,不但有著慎終追遠、人倫孝思的意涵,更是凝聚維繫倫理親情、團聚圓滿的象徵。


拜年、行春、走吉位


在初一,一般的台灣民眾最重視的就是取吉時來開門焚香。因為大家相信,初一這一天開門的時刻將影響著一整年運氣,故每家每戶都會按照黃曆上所指示的吉時來開門焚香拜拜,以祈求一整年的好運。通常在吉時的那一時辰一來到時,就會聽到鞭炮聲乍起,四處綿延且不絕於耳,十分的熱鬧。

   另外,初一一早習俗上必須吃素,並且規定一定要吃飯,不能吃粥,這正是所謂的:「初一吃早菜,恰贏一年齋」。而門也要依據黃曆上的指示,選擇吉利時辰及吉方位行走,以求新的一年能有好運。之後,則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互道吉祥話(台語稱為「講好話」),或到附近廟宇中拜拜、點光明燈、吃平安粥、拿平安符等,希望到處去沾沾喜氣。而這樣四處行的活動,台灣傳統稱之為「行春」,因為台語「春」的讀法有「剩餘」的諧音,故「行春」一詞及其活動乃有慶有餘、招福氣的特別意義。


「飯春」、「甜粿」、「講好話」

   台灣年俗中,過年的各種食品或行為都 有其「吉祥」或「吉利」的特別象徵意義。如供奉於廳堂神明案桌上的米飯上,習俗上都會插上一支紙糊剪成花狀的「飯春」,因取其台語「餘」諧音,用來象徵及表示米飯、財富「年年有餘」之意。此外,過年時在神明與公媽案桌上還會用年柑、桔子及甜粿、發粿等積疊成堆來供奉神明,其中拜年柑表示著「年年甘」,桔子表示「吉利」,甜粿象徵「甜甜好過年」、發粿象徵「發財」、包仔粿謂之「包金」、頭粿則是「好彩頭」,台灣俗諺即有云:「甜粿過年、發粿發財、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做點心」。

   依據台灣的傳統習俗,在圍爐時每一樣菜一定至少都要吃一口,而每一樣菜也都有其意義;例如吃「長年菜(芥菜)」表示「長歲壽」,吃豆干表示會「升官」,吃點芹菜表示「會輕鬆」吃韭菜表示「會長久」,吃雞肉則表示「會起家」;此外,親朋好友家來拜年時,一定會招待吃些甜料,然後「講好話」祝福對方,比如「吃甜甜乎你大賺錢」、「吃紅棗乎你年年好」、「吃土豆乎你吃甲老老老」等等。

   除了這些吉祥象徵之外,在過年期間,也存在著許多的禁忌;其目的乃是希望透過這些禁忌,能避免破壞了新年所帶來的好運與喜氣,進而影響到未來的一整年運勢。列如:過年期間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打罵小孩、不能吵架,不可上醫院看病、吃藥,不能向人討債,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拿針等等,以免招致楣運。

   另外,新年期間也不可掃地與倒垃圾,以免將福氣掃走或倒掉;如果真必須掃地時,也需要由外往內掃,以將好運掃進門,垃圾也要包好等待初五之後才能拿出去倒掉。





資料來源:宜蘭年 http://newyear.ilccb.gov.tw/2008/no24.html





歡慶台灣年


靜宜大學中文系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b01.htm

【台灣過年源自「沉地」傳說】

【過年前的相關活動】

【採買年貨、作粿、灌香腸】

【台灣除夕習俗】

【祭祖與圍爐】 

【壓歲錢和守歲】

【初一至初五的年俗】

【過年說好話與年節禁忌】 

【結語:傳統年俗正在倒數計時】  










板主 :




在咱台灣,過年的氣氛,一年比一年卡薄...



以早過年,台中除了市內(舊市區)之外,絕大多數人攏總放下空課(kang1-khue3),佇過年的期間,無閒咧行春(kiann5-chun1拜年)、行香(kian5-hiunn1到廟裡拜拜)...




新年的前一兩的禮拜,就無閒咧灌醃腸,挨甜粿(e1 tinn1-kue2做年糕)。


醃腸一般會請菜市仔的豬肉砧(ti1-bah4-tiam1豬肉攤)灌,才提轉來曝予礁(ta1乾),就是曝醃腸(phak8-ian1-chiang5)啦!


甜粿一般會請厝邊附近,專門替人咧挨甜粿的來挨粿。




二九暝(ji7-kau2-me5除夕)抑是講三十暝(sann1-cap8-me5看舊曆12月的天數來講)圍爐,食kah4差不多飽a2,序大人(si7-tua7-lang5父母)就開始發紅包,一邊發一邊講好話(ho2-ue7吉祥話),然後全家就歸陣扑牌博繳(puah8-kiau2賭博)。


即暝照風俗,愈晏睏(uann3-khun3晚睡)愈會當予序大人帶來長歲數(tng5-hue3-siu7長壽)的好頭彩(ho2-thau5-chai2)。




正月初一(ciann1-gueh8-che1-it4)愛早起床,去廟裡拜拜,就是行香啦!


新年的第一工,透早食早頓,愛食菜(ciah8-chai3吃素),中晝頓就開始擱食用過年就準備起來的腥臊(chenn1-chau1好料的),去親情朋友兜送禮拜完年,暗頓食了後,開始擱博繳。


初二轉外家(tng2-gua7-ke1回娘家),是過年時的另外一個重點。即一日多數的人攏會出去外面逸陶(chit4-tho5遊玩)一下,暗頭仔,才含轉外家的諸姥囝佮囝婿擱圍一下爐咧!


台灣民間的風俗,嫁出去的諸姥囝在正月初一,絕對袂使轉來外家兜,講安呢會歹吉兆(phainn2-kiat4-thiau7)。



續落去的初三、初四,無出門去耍(sng2玩)的,就踮厝裡繼續博繳。初五開工,做田人去田裡開一下田水咧,公司行號去營業場所放一下炮仔,頭家發紅包予來開工的薪勞,大家解散,擱繼續耍的耍,博的博。


現此時比較落來,過年的氣氛就愈來愈薄。工商社會育發展,過年抑咧做工作的,愈來愈濟。因為假期長,出國去遊覽的嘛真普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