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董峰政

(本文刊載於八十一年五月廿四日自立晚報)


台灣的民俗文物,語言文化,被扭曲、被漠視已經很久了,導致一般人對台灣的不了解,對一塊大家共同生長的地方,有如此的現象,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所以本文擬從台灣的風俗、語言、歷史、歌謠、地理等來做一個粗淺的介紹,供大家進一步來認識台灣。

台灣人─唐山公與平埔嬤

台灣開發四百年歷史中,「渡海來台」是此地所有族群祖先共同的經驗,不管是「原住民」、「福佬人」、「客家人」、及一九四五年後陸續來台的「外省人」,都是台灣這塊土地的「外來族群」。其中台灣原住民(昔稱山地同胞)的來源,有西來自中國大陸,有南來自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也有北來自琉球,但他們居住台灣約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算是台灣第一代的族群,站在今天的時空基點上,他們是早期台灣的主人,早就已經土著化了,目前他們的人數約有30餘萬人。

閩南人何時自大陸移居台灣,據文獻記載,在隋朝就有移民來來往往,但人數極少。最大的移民群,當然是鄭成功攻打荷蘭人,佔領台灣的軍隊。軍人由鄭成功帶領攻打台灣,不可能隨軍帶家眷來,所以是羅漢腳仔阿兵哥。鄭亡,清廷初佔領台灣,曾公佈「台灣編查流寓例」,嚴禁大陸人攜眷移來台灣,所以來台開墾的絕大多數是羅漢腳仔,及犯罪逃亡的流浪漢,所以在台灣島上的漢人要結婚很困難,於是有「一個某,卡贏三仙天公祖」的俗諺產生。

漢人未大量移民來台灣之時,台灣平地所住的全部是平埔族,如永康市鄰近就有平埔族四大番社,即新港社(今新市鄉)、麻豆社(今麻豆鎮)、蕭隴社(今佳里鎮)、大目降社(今新化鎮)等社,是荷蘭時代著名的四大「番社」。平埔族係屬母系社會。在生產方面,「女下田,男漁獵」。在婚姻上,男子入贅於女家,隨妻而居,為妻家服勞役。女子繼承家產,傳承家業。這種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與後來漢人移入台灣之後,因為多為單身男子,而形成的「陰衰陽盛」的社會,正好產生互補的功能。這些單身漢基於成家或生理的需要,往往以當地平埔族的女子為擇偶的對象。平埔族的招贅風俗,以及入贅的男子亦可分得家產的制度,對這批孑然一身的單身「羅漢腳」,頗具有吸引作用。

於是這批早期外來移民者,經由與原住民通婚,開始落地生根認同台灣,與台灣產生命運共同體。而對「漢」「番」通婚後的混血第二代、第三代....言,他們的父系祖先係來自唐山(中國),母系祖先則是台灣本地的平埔族。所以南部有一句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正是此意。所以,今天除了民國三十八年才來台的漢人外,住在台灣絕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統。當我們有了「平埔族也是我們祖先的一部分」的觀念後,我們才不會以冷漠甚至輕視的眼光去看待平埔族,也才不會取笑別人是「番仔」,因為原來都是一家人。



台灣話─河洛話;閩南話

目前在台灣地區所謂的「台灣話」,除了大部分是閩南話之外,尚有客家話、原住民特有的語言,還有荷蘭、日本統治台灣時的外來語,並且許多詞彙與俗諺,是從台灣本省特殊背景中所產生的,故以「臺灣話」做為一般的通稱,但總還與大陸福建的閩南話、廈門話是相同的來源。

河洛話顧名思義,發源於黃河、洛水一帶,又稱福佬話,所以保存了許多中原漢民族所用的古音字。後來稱做「閩南話」,是因為閩南人的祖先,於西晉五胡亂華時,自中原(黃河下游一帶)大舉南遷,因此閩南話保留許多魏晉以前的古音。所以在唐詩中要分辨平仄中的「入聲字」,就非借助閩南話不可。反而當貴族、王孫南遷後,中原則因長期淪於異族手中,如建立了北朝(前後秦、北魏、北齊、北周)、金、遼、元、清各朝代,在異族的統治中,引起漢語產生了劇烈變化,在不覺中已間雜了胡語的特色。


閩南語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具有世界上少見的八個聲調(實際上只有七個聲調),如以音階表示如下:

  • 第一聲,在高音線上,屬高平音,與國語第一聲類似。如:風(hong) 開(khui) 真(zin) 師(su) 千(cing) 飛(pue)
  •  
  • 第二聲,由高音起降到中音線上,不屬平音,與國語第四聲類似。如:飽(pa2) 馬(be2) 走(zau2) 你(li2) 海(hai2) 紙(zua2)
  •  
  • 第三聲,在低音線位置,屬低下音,國語無類似音。如:氣(khi3) 屁(phui3) 臭(cau3) 哭(khau3) 愛(ai3) 騙(phian3)
  •  
  • 第四聲,在中音線的位置,屬短促音,即陰入聲,國語無類似音。如:鴨(ah4) 答(tap4) 筆(pit4) 角(kak4) 節(zeh4) 汁(ziap4)
  •  
  • 第五聲,在中低音間,聲往下降至低音再向上揚起,與國語第三聲類似。如:熊(him5) 龍(ling5) 球(kiu5) 頭(thau5) 人(lang5) 蟲(thang5)
  •  
  • 第六聲與第二聲,音調相同,是屬同音。
  •  
  • 第七聲,在中音線的位置,屬中平音,國語無類似音。如:飯(png7) 是(si7) 大(tua7) 重(tang7) 萬(ban7) 會(e7)
  •  
  • 第八聲,在高音線的位置,屬高短促音,即陽入聲,國語無類似音。如:白(peh8) 十(zap8) 日(jit8) 讀(thak8) 力(lat8) 學(hak8)



請用台語多唸下面幾個例句,便可自然體會到八個聲調的分別:

1   2   3   4   5  (6) 7  8
衫 短 褲 闊 人 矮 鼻 直
龜 走 免 緝 猴 走 象 掠
當 黨 棟 督 同 黨 洞 毒
經 境 敬 激 窮 境 競 極
君 滾 棍 骨 裙 滾 郡 滑
掀 顯 獻 血 賢 顯 現 穴



閩南語也有所謂的「讀音」與「語音」的差異,彼此的讀法不同,皆須依約定成俗的方式來讀音。如:

 讀音                        語音
屏「東」 (tong)     台「東」 (tang) *以羅馬拼音表示
士「林」 (lim5)    「林」口 ( na5) *數字:表聲調
岡「山」 ( san)      鳳「山」 (suann) *nn:表鼻化音
台「大」 (tai7)       真「大」 ( tua) 



母親的名字─台灣

不管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其地理名稱皆有其典故。然而,經過長久的歲月,基於種種的原因或事故,往往無法得知當初命名的本意了。以台灣各地方的名稱,約有一半以上已不知其中的意義。由於歷史的演變,台灣的地名來源有四,其一來自原住民的命名、其二由西洋人所命名、其三係漢人所命名、其四日本人所取的名字。由此亦說明台灣的地名有其多樣性。

蕃人命名者,可分為熟蕃語(平埔族語)與生蕃語(高砂語),這些地名被漢人加上音譯字,在漢字來說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只不過取音近的字來充數,故以很多的字乍看之下,很像漢人命名的。如台灣(今安平)、半線(今彰化)、諸羅(嘉義)、貓裡(今苗栗)、竹塹(今新竹)、八芝蘭(今士林)等都是山地話的地名。

西洋人所命名者,分別有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荷蘭語及英語,這些被中譯的外語地名,幾乎已失真,很難想像其原來的意義。如三貂角(西班牙話)、富貴角(荷蘭話)。

日本人所命名,亦同西洋人所命名者,不易從原來字面的意義,探索其原義。如高樹、竹田、岡山、田尾、橫山等屬之。


依歷史文獻記載,台灣自古以來的名稱計有如下:「禹貢」、「彫題國」、「東鯷」、「夷洲」、「流求」、「雞籠山」、「北港」、「東蕃」、「東都‧東寧」、「台灣」等名稱。另外如葡萄牙人,稱之「福爾摩莎‧美麗島」,日本人則曾稱之為「高山國」。

至於後來為何稱之為「台灣」?一般的說法,「台灣」本來是台南安平原住民部落的名稱。初到安平的漢人,向原住民(西拉雅族‧屬平埔族一支)詢問地名,原住民答道:「Taywan」。所以漢人便譯稱為「台灣」,另外有稱之為「台員」、「大員」、「大灣」、「埋冤」等名稱,都只是拼成似「台灣」之音罷了。早期台灣僅作目前「台南」地區之稱謂,西元一六八四年,清廷納台灣入中國版圖,康熙皇帝定名為「台灣府」,台灣一詞才正式成為全島的名稱。



追想曲─台灣歌謠

歌謠蘊含著社會情感的表露,是傾聽人民與土地聲音的利器。所以歌謠必須植根於基層社會,與大地、生活相結合,才能真情流露、才能綿延不絕。

過去由於方言 (閩南話、客家話)受到歧視、壓抑,導致台灣歌謠被受冷落、不受重視,最嚴重的是被看做沒有水準的作品,至少過去長期以來是這樣被認為的。持有這種看法的,其實是一種無知與傲慢。

歌謠的流傳,有其永恆與變化的特質,因為永恆的是精神內涵,變化的是表現方式。台灣歌謠創作至今,已有六十餘年了,在這段歲月,大多數的歌曲像海上的波浪,流行一陣之後,便消失無蹤。但仍有不少經典之作,無論就其作詞或作曲,都是上乘作品。尤其歌詞的內容相當典雅,頗具有文學價值。台語歌曲中以「桃花泣血記」,為本島第一首流行歌謠,頗具歷史價值與意。另外「心酸酸」、「補破網」、 「孤戀花」、「秋風夜雨」、「望春風」、「港邊惜別」、「 雨夜花」、「河邊春夢」、「望你早歸」等九首為代表作品。分別簡述於后:



* 桃花泣血記 詹天馬詞 王雪峰曲 ( 1932年發表)

一九三二年「桃花泣血記」在台灣放映時,電影業者為招徠觀眾,想出了製作宣傳歌曲,以達到促銷的目的,於是聘請詹天馬撰寫歌詞,他將電影劇情,以民間述事歌謠─「七子仔」方式表達,然後交由王雲峰譜曲,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終於誕生。


人生親像桃花枝,有時開花有時死,
花有春天再開期,人若死去無活時。

戀愛無分階級性,第一要緊是真情,
琳姑出世歹環境,親像桃花赫薄命。

德恩無想是富戶,專心實意愛琳姑,
免驚日後來相誤,我是男子無糊塗。

琳姑本正也愛伊,信用德恩無懷疑,
每日作陣真歡喜,望卜作伊的妻兒。

禮教束縛非現代,最好自由的世界,
德恩老母無理解,雖然有錢也真害。

紅顏自本多薄命,拆散兩人的真情,
運命作孽真僥倖,失意斷送過一生。



一、心酸酸: 陳達儒 作詞 姚讚福 作曲 (1936年發表) 

傳統「七子仔」歌詞,表現離散夫妻的閨怨之作,三段詞各有情境,且情節緊湊,纏綿悱惻,哀怨感人,有謂台語歌多哀怨,而此歌可以說是哀怨歌之極品,堪稱台語歌謠代表作。 


心 酸 酸

我君離開千里遠,放阮孤單守家門。
袂食袂睏腳手軟,暝日思君心酸酸。

無疑一去無倒轉,辜負青春暝日長。
連寫批信煞來斷,予阮等無心酸酸。

一時變心袂按算,秋風慘淡草木黃。
風冷情冷是無盼,光景引阮心酸酸。



二、補破網: 李臨秋 作詞 王雪峰作曲 (1948年發表) 

作者善用民間詞彙,以道地的台語,平易的語句,描述補破網的情景,網有「望」、「夢」之諧音。補破的「夢」、補失落的「望」,一語雙關,勸人不怕「網破」、「夢碎」,為前途萬事可以重頭再來,則成功可期,台語歌謠少有的傑作。


補 破 網

見著網目箍紅,破甲跡大空。
想卜補無半項,啥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針活縫 ,揣家俬補破網。

手提網頭就重,悽慘阮一人。
意中人走佗藏,那無來鬥幫忙。
姑不貳將罔振動,舉鋼針接西東。
天河用線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
阻風雨駛孤帆,阮勞力無了工。
雨過天晴魚滿港,上快樂咱雙人。
今日團圓心花春,從今免補破網。



三、孤戀花 周添旺 作詞 楊三郎編曲 (1952年發表)

藉情、寫意、訴情,將失戀少女的心境,很巧妙的表露無遺,詞境平鋪直敘,娓娓動人,而「期待陽春花再開」更是在逆境中心存希望,有勉人之效。


孤 戀 花

風微微,風微微,孤單悶悶在池邊。
水蓮花滿滿是,靜靜等待露水滴。
啊..... 啊....阮是思念郎君伊。
暗相思無講起,卜講驚兄心懷疑。

月光暝,月光暝,夜夜思君到深更。
人消瘦無元氣,為君唱出斷腸詩。
啊.....啊.....蝴蝶弄花也有時。
阮孤單薄命花,親像瓊花無一暝。

月斜西,月斜西,真情思君君不知。
青春欉啥人害,變成落葉相思栽。
啊....啊..... 追想郎君的真愛。
獻笑容暗悲哀,期待陽春花再開。



四、秋風夜雨 周添旺 作詞 楊三郎作曲 (1954年發表) 

藉淒冷的秋天風雨之夜,描述離鄉、離情少女的心情,寄情、寄景、寫景、寫意均表露盡致,整首歌謠詩意很濃,用字典雅,不愧為大師之作。


秋 風 夜 雨

風雨聲音擾亂秋夜靜,時常聽見蚯蚓吼悲情。
引阮思鄉不知雨水冷,自恨自歎幸福未完成。
啊~前途茫茫,宛然失光明。

希望純情結成好鴛鴦,無疑環境阻礙阮自由。
秋風夜雨也無替阮想,那通歸暝迫阮添憂愁。
啊~思思念念,一日如三秋。

風雨淒涼已經是秋分,離開故鄉猶原這時陣。
迄時約束望你相信阮,堅心為你保守阮青春。
啊~阮是可比海上小帆船。



五、望春風 李臨秋作詞 鄧雨賢作曲 (1933年發表) 

根植傳統,又能掌握民風,以平易的語句,能將十七、八歲少女的思情像詩一般表露無遺,可謂不易。「疑是玉人來」之餘,又有「予風騙不知」之生趣用詞,不愧佳作。


望 春 風

孤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遇到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啥家人子弟。
想卜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想要郎君做翁婿,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共看覓。
月亮笑阮是戇大呆,予風騙不知。



六、港邊惜別 陳達儒作詞 吳成家作曲 (1938年發表) 

離情別意,表達貼切,三層「夢境」,各有其怨,悲戚情景,感心動耳,是台語歌曲中少有的以現代詩的手法,寫出崇尚自由戀愛的男女,因環境所逼不得不分離的一首佳作。


港 邊 惜 別

戀愛夢被人來拆散,送君離別啊,港風對面寒。
真情真愛父母無開化,毋知少年啊,熱情的心肝。

自由夢被人來所害,快樂未透啊,隨時變悲哀。
港邊惜別天星像目屎,傷心今暝啊,卜來分東西。

青春夢被人來扑醒,美滿春色啊,變成烏陰天。
港邊海鳥不知阮分離,聲聲句句啊,吟出斷腸詩。



七、雨夜花 周添旺 作詞 鄧雨賢作曲 (1934年發表) 

三、三、五的詞句,層層相扣,平易近人,以台語歌少有的四段詞,每段運用不同的韻腳,將失意女子的無奈、無助,以「雨夜花」相喻,令人悲憐。


雨 夜 花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暝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有啥人通看顧。
無情風雨,誤阮前途,花蕊那落卜如何。

雨無情,雨無情,無想阮的前程。
並無看顧,軟弱心性,予阮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雨水滴,引阮入受難池。
怎樣予阮,離葉離枝,永遠無人通看見。



八、河邊春夢 周添旺 作詞 黎明 作曲 (1934年發表)

以四段歌詞用四種不同的韻腳,寫出在河邊所引發的哀怨,雖是追憶情景,但失落的戀情,依依難捨,作者很用心地從流水嗚咽找到寄意。


河 邊 春 夢

河邊春風寒,怎樣阮孤單,舉頭一下看,幸福人做伴。
想起伊對我,實在是相瞞,到底是按怎,毋知阮心肝。

昔日在河邊,遊賞迄當時,實情佮實意,可比月當圓。
想伊做一時,將阮來放離,予阮若想起,恨伊薄情義。

秋天猶未過,樹葉落滿地,無情少年家,可恨你一個。 
花開你卜採,花枝你無愛,自己想看覓,良心提出來。

四邊又寂靜,聽見鳥悲聲,目睭看橋頂,目屎滴胸前。
自恨歹環境,自嘆我薄命,雖然春風冷,難得冷實情。



九、望你早歸 那卡諾作詞 楊三郎作曲 (1946年發表) 

以「散文」方式寫成之「歌」,在早期的台語歌曲中頗為罕見,雖無「句法」、「押韻」,但從破題、比喻、見景思情,無奈悲傷,再回到主題,一氣呵成,不造作,不矯情,淡淡愁思,令人難釋。


望 你 早 歸

每日思念你一人,袂得通相見。
親像鴛鴦水鴨不時相隨,無疑會來拆分離。
牛郎織女怹二人,每年有相會。
怎樣你那一去全然無批,放捨阮孤單一個。

若是黃昏月亮卜出來時,加添阮心內悲哀。
你卜共阮離開迄一日,也是月亮卜出來的時。
阮只好來拜託月亮,替阮講予你知。
講阮每日悲傷流目屎,希望你早一日轉來。


李遠哲院長在「台灣文化遠景」的演講中,談到義大利的歌劇也是由地方歌謠發展而成的,並強調「文化是植根在地方的;脫離社會將漂浮在虛幻的空中。』台灣史學家連雅堂先生,亦強調「汝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來告誡世人重視台灣的種種事,身在台灣的人民,實不必妄自菲薄,因為「本士不土,民俗不俗」。



〔參考書籍〕

臺語根源 鄭天福 漢風 80.11 
台灣歷史閱覽 李筱峰 自立晚報 83.04
發現台灣(上、下) 天下編輯 天下雜誌 82.07
有趣的地名故事(一~六) 羅欽城 瑞光 82.02
台灣地名研究 安倍明義 武陵 83.11 
台灣簡史 周明峰 前衛 83.08
大家來說台灣母語 方南強 時報 83.05
台灣歌謠追想曲 莊永明 前衛 83.09
台灣語典‧雅言 連橫 台灣省文獻會 81.03

參考資料:
他鄉日久是吾鄉 向陽 自立晚報 19版 84.02.09
有唐山公,無唐山嬤 楊青矗 自立晚報 19版 82.08.11




資料來源 :台語文化  http://demo1.nkhc.edu.tw/~t0015/taiwan/t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