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來源 : slideshare http://www.slideshare.net/honeypie/ss-1806404





借用樂評人翁嘉銘先生的說法:「我們若以日據時代以前流傳的歌謠而作者不可考的為民謠;日據時代及台灣光復後台灣音樂家的創作歌謠為台語歌;日本演歌翻唱或演歌型的歌叫台語演歌;而台灣經濟起飛後至今,不是以演歌為音樂類型的歌曲且具現代音樂特色、訴求的台語歌,叫新台語歌,是比較沒有爭議的界定。而新台語歌由於現代社會的文化多元性格,所涵蓋的音樂類型更甚於往昔。譬如人們常說的台語搖滾、台語饒舌歌、台語雷鬼、台語藍調等等,都被歸類為新台語歌的範疇。」



若是從文化圈的關注來看,「新台語歌」一詞,大約在1990年前後纔在媒體論述成為風潮,至1990年代中期漸漸淡出。




「台語歌」,顧名思義,指的是福佬話創作的歌曲。然而後解嚴時代的新母語歌創作風潮,也包括許多厲害的客語和原住民語作品。今天的講堂恪於篇幅,專注講福佬話新創曲的脈絡,以後有機會,再仔細耙梳客語和原住民新創曲對近代台灣流行音樂的貢獻。



「前解嚴時代」的幾位先驅嘗試以雅詞入樂,作品和「演歌派」台語歌的風格有了顯著的區別。潘越雲1983年的《胭脂北投》專輯收錄「心情」一曲,是這條路線的標竿之作。1987年的《桂花巷》以七言詩的規格填詞,是又一大膽的嘗試。1988年,潘越雲的《情字這條路》以國語唱片製作企宣班底做出一張充滿現代感的台語唱片,大獲成功。這條「雅詞」路線,亦可在武雄、路寒袖、陳明瑜等創作人的作品中,看到互相浸染影響的痕跡。



解嚴後,壓抑多年的母語文化重新獲得肯定,許多唱片人也試圖以更精緻的手法製作風格清新、不同於傳統的台語歌。其中有新創曲專輯,也有不少翻唱老歌的嘗試,更有許多原本只唱國語歌的歌手跨足台語市場。他們的嘗試,讓「台語歌」在形式和內容都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也讓許多知識青年重新對母語文化產生了興趣。


另一方面,出身「演歌系統」的台語歌手,也開始廣納不同背景的音樂人合作,嘗試拓展作品的風格,擴大聽眾群的基礎。這樣的嘗試,最成功的莫過於江蕙1992年狂銷百萬張的《酒後的心聲》。



早在1981年,「木吉他」便曾發表「拼宵夜」這樣土味十足的「台語校園民歌」,傳唱頗廣。1984年,羅大佑的《家》翻唱「青蚵嫂」、在《青春舞曲》翻唱搖滾版「草螟弄雞公」,皆引起相當的注目。然而第一張真正帶有強烈社會意識、徹頭徹尾的的「台語搖滾」專輯,無疑是1989年「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這張專輯完美地捕捉了「後解嚴時代」的社會氣氛,詞曲、製作、編曲各方面都有石破天驚的突破,而且難得地做到了「雅俗共賞」。《抓狂歌》原欲打破台語歌暢銷專輯的紀錄,可惜事與願違,該專輯被新聞局與黨營媒體全面禁播,無法打歌,畢竟只能成為相對小眾的經典。


1990年林強《向前走》出版,橫掃千軍,「台語搖滾」終於成為流行語。而在彼時景氣大好、人心浮動的環境中,各種各樣的音樂嘗試都有機會成為下一波主流。「水晶唱片」從80年代末開始推動本土「地下音樂」,1990年起,陸續發掘了林暐哲、李欣芸、吳俊霖、朱約信、潘麗麗等將才,沈聖德為電影《愛在他鄉的季節》(1990)錄製的配樂「藍調思想起」把Blues和恆春民謠融為一體,蘭陵劇坊《戲螞蟻》(1990)配樂則嘗試做「電音歌仔戲」,都是當年堪稱大膽的「跨界」實驗。


1990年代初,「水晶」班底與日資唱片公司「波麗佳音」(詹宏志時任總經理)、倪重華領導的製作公司「真言社」合作,推出了幾張野心極大的作品:《辦桌》合輯、《少年吔,安啦!》電影原聲帶、Baboo的《新台幣是一尾魚》,雖然市場成績差強人意,卻對同代音樂人,以及後來的「獨立音樂」脈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波麗佳音結束營業後,專輯改由魔岩發行,現在多已絕版)



陳明章在1986年以「戀戀風塵」電影音樂榮獲法國南特影展大獎,後來參與《抓狂歌》錄製,一鳴驚人。他在「水晶」時代發行的兩張實況專輯,以及1990年的《下午的一齣戲》,都是「新台語歌」拔尖的經典專輯。陳明章的路線,或可稱之為「新草根台語歌」。當時就讀台大研究所的朱約信也在「水晶」推出《台語創作現場作品》,是台灣第一張真正的「抗議民謠」專輯。後來朱約信以「豬頭皮」藝名進軍主流市場,「笑魁念歌」系列大受歡迎,骨子裡仍延續著他學生時代的顛覆思維。1992年,陳昇和黃連煜合組「新寶島康樂隊」,以閩客母語為創作主軸,亦為「新母語歌」另闢新局,成果斐然。


1990年代初,「新台語歌」搭著社會力釋放的能量波峰,進入輝煌的豐收時期。1996台灣首次總統直選之後,「後解嚴」時代社會力爆炸的「餘波」漸現疲態,母語文化也未若當初許多創作者樂觀想像,非但沒有成為「新台灣文化」健康的源頭活水,反而迅速被政客與媒體庸俗化,貼上了「政治正確」的標籤之後,底氣仍是空虛的。



「台語搖滾」或「新台語歌」歷經幾年摸索實驗,漸漸融入市場,成為消費的選項之一,不再是音樂人自我標榜的徽章。另一方面,唱片市場的榮景在1997年達到顛峰,之後反轉直下,「內需」萎縮,主流唱片公司必須同時考慮「大華文市場」的「外銷戰略」,「母語創作」在這樣的考量下,往往也不再是首要的企劃選擇。


台灣最重要的小眾獨立廠牌「水晶」許是走得太快太遠,沒能趕上21世紀獨立音樂的大浪,便彈盡援絕、淡出市場,象徵了第一波「草根新台語歌」時代的終點。21世紀來臨之前,伍佰以《樹枝孤鳥》(1998)為「台語搖滾」作了一場華麗的總驗收,狂賣八十萬張,當時沒有人知道這是「台語搖滾」最後的高潮。之後的台灣音樂市場漸漸崩解成細碎的分眾,再也無法重現彼時那樣社會集體迷醉顛狂的狀態了。


時至今日,除了寫論文的學生,已不大再有人提「新台語歌」這四個字了。當年的文化使命感,幾經轉化,並未消失,你仍能在新生代的作品中聽到那遙遠的召喚,只是「後解嚴」的那股激情,畢竟已是歷史陳跡。回望1990年前後的「新台語歌」風潮,結果或許不若想像,卻紮紮實實為後人留下了一批足以名列數十年來最佳出版物的作品,也為那夢想未熄、躁鬱狂熱的時代,留下了完美的見證。




參考曲目:

潘越雲 / 心情(胭脂北投,1983)
潘越雲 / 桂花巷(桂花巷,1987)
潘麗麗 / 畫眉(畫眉,1994)
陳小霞 / 祝我生日快樂(大腳姐仔,1991)
黑名單工作室(葉樹茵) / 傷心無話(抓狂歌,1989)
林強 / 夢中人(向前走,1990)
陳明章 / 紅目達仔(下午的一齣戲,1990)
吳俊霖 / 點煙(少年吔,安啦!電影原聲帶,1992)
朱約信 / 土跤塊哭么(台語創作現場作品,1991)
Baboo / 電火柱仔(少年吔,安啦!電影原聲帶,1992)
新寶島康樂隊 / 一佰萬(新寶島康樂隊,1992)
亂彈 / 良心(希望,1997)
林強 / 單純的人(千禧曼波電影原聲帶,2001)






資料來源 : 地下鄉愁藍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