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廣東出版集團獲悉,備受關注的《大清商埠》已由花城出版社推出。該書成為今年4月全國書市備受關注的重點圖書之一。該書通過廣州十三行總商潘振承跌宕起伏的一生,描繪了中國通商史上獨一無二、波瀾壯闊的風雲畫卷,堪稱那段獨特歷史的“文學清明上河圖”。


  在新書出版之際,記者對該書的作者及出版方等做了採訪,詳細解讀18世紀廣州商戰的內幕故事。



  從草根商人到十三行總商




  《大清商埠》的主線是草根商人潘振承成長為十三行總商的一生歷程。在特定的背景下、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圍繞潘振承發生了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





潘振承使得行商中退賠廢茶成為慣例

  (章文欽)



  潘振承(1714~l788年,“承”一作成),字遜賢,號文岩,又名啟,外國人因稱之為潘啟官(Puankhequa)。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易。曾往呂宋三次,販賣絲茶。后在粵為十三行陳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權。陳姓行商獲利歸裡,潘振承遂開設同文行,承充行商。


  潘振承幾乎壟斷了與英公司的生絲貿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英公司要求訂購生絲2000擔,因其價格優惠,數量較多,遂與之成交。此后,同文行每年都有1000~2000擔生絲交售給公司。四十七年(1782年),粵海關監督重申限制生絲出口的禁令,規定每艘外船運出生絲不得超過100擔。潘振承向監督行賄4000兩,使他取消限制。次年,又將生絲價格每擔提高5兩,將提價所得貨款向海關監督送禮,使生絲交易照常進行。


  為了維護行號的信用,潘振承對英公司每年從倫敦退回的廢茶都如數賠償。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同文行退賠的廢茶達1402箱,價值超過10000元。從潘振承開始,在行商中退賠廢茶成為慣例。






  出版方介紹,《大清商埠》的故事平台廣州十三行,與大清國策和國際貿易風雲聯動,是中國通商史上獨一無二的一段歷史。《大清商埠》的主人公潘振承,是中國第一代與全球化經濟接軌的商杰。潘振承實際上就是18世紀的胡雪岩。


  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做過一個統計評選:在過去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中,中國佔6位,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劉瑾、伍秉鑒、宋子文,伍秉鑒是這6人中唯一的商人。這位伍秉鑒,就出自於《大清商埠》的主人公潘振承門下。








    潘振承
  



對話祝春亭:


  不願意種田,願意經商

  是廣州社會風氣




  廣州日報:廣州十三行是一段獨特的歷史,其實也是一段畸形的歷史,一口通商導致一口獨大,這能代表中國近代史的輝煌一頁嗎?


  祝春亭:一口通商導致一口獨大,說得對,但如果覺得這段歷史沒啥了不起的,不是那麼回事。



  在如今的廣州市區北京路一帶,那時已經形成了商業一條街,街邊店鋪林立,這在唐代是獨有的街市景象。另外還有“鬼市”。當時廣州人因外國人相貌怪異,戲稱他們為“鬼佬”,“鬼佬”運來番貨,按規定隻能與市舶司官員及所指定的牙商交易,那麼,他們攜帶來的私貨怎麼辦?就在夜間聚集於街市私售,如同半人半鬼,看到官差就溜之大吉。如今的廣州有“走鬼”之稱,“走鬼”是不合法的流動攤販。


  當時的廣州社會風氣,人們不願意種田務農,而願意經商,因為經商獲利大。粵人有悠久的經商傳統和經商觀念,粵商精神源遠流長。


  廣州日報:潘振承這個人物在歷史上實有其人,關於他的史料記載如何,寫作有哪些難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