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
  


漳州的七月「普度」習俗由來已久,它源於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又稱「鬼節」,俗稱「七月半」。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地靈官下降,定人間善惡。因此要在這天夜裡誦道經,便有「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佛經說:目連之母墮餓鬼道中,食物人口即化為烈火,既飢且渴,命似倒懸。目連求救於佛,佛因說《盂蘭盆經》。「盂蘭盆」是梵語「解倒懸」的意思。佛令目連作盂蘭盆,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於盆中,供養十方佛,而後其母乃得食。後世因之,興起盂蘭盆會。  


漳州自古稱「佛國」,康熙《龍溪縣志))雲:「七月作盂蘭會,延僧設食,祀無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燈天際,聯綴數枝,如滴如墜,望之若星」。  




開巷口  


漳州的七月普度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鬼節不只是七月十五日一天,而是整個農歷七月。民間以為不得善終之人,其鬼魂陰曹地府不收留,這些孤魂野鬼便到處遊蕩。漳州民間把這些無祀之鬼稱為「大眾爺」、「有應公」、「好兄弟」等,對他們的禮拜極為虔誠。七月又是瘟疫蔓延流行的季節。要禳除瘟疫,就要把這些傷亡野鬼打發走,認為普度就是最好辦法。因為食物一入口即化為烈火,所以餓鬼既飢且渴。因此,寺院要舉行誦經法會、水陸道場,借助盂蘭盆會讓餓鬼得以進食,稱為「開焰口」。  


據說,漳州是因為早先全城在同一天舉行普度,常引起市肆爭購擁擠,發生糾紛磨擦爭鬥,所以改讓城廂各個街區拈閹輪流在七月中的一天舉行盂蘭盆會。《漳州雜詩》記載:「若敖不用八關齋、七月蘭盆次第排,欲看饅頭山數丈,須來公府大埕街。」既將普度延長為一個月,民間就有七月是「冥府開禁、鬼魂過年」的說法,這樣便要規定一個起迄日期,從而便將「開焰口」訛為「開巷口」(即開地獄門),繼而便有「關巷口」(關地獄門)與之對應。  


漳州舊時在六月底「開巷口」,七月一日開始,輪流祀孤鬼,家家戶戶門前掛上終夜不熄的燈籠(即普度燈,又稱「路燈"),燈上寫「七月流火」或「陰光普照」等,有花鳥人物圖案。這種普度燈終月不熄,直到月底「關巷口」時才把此燈燒掉。一般人家祭供無主孤魂用四碗素齋:芋頭、菠蘿、龍眼和擦棵(以糯米飯加糖搗成),外加一碗白菜米湯。  


民間認為,開了「巷口」,冥間的鬼魂就會到陽界來,他們首先會回去看看老家和子孫,因此,家家戶戶要準備祭品,供自己死去的親人享用,在祭祀了家人之後,才會將一些祭品施合給餓鬼孤魂。無論是盂蘭盆會的目連,還是地官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的托世身份舜帝重華,都是孝子。普度的意義還是孝親重於普施,所以舊時在開巷口後的整個七月,家祭是沒有間斷的。 




普度日  


輪值普度日,片區家家戶戶要備豐盛的祭品供「大眾爺」享用,也稱「拜普度公、普度媽」。供祀用紙糊制的神牌,上書「盂蘭盆會」或「盂蘭勝會」,抗日戰爭期間改書「抗敵(或抗日)陣亡將士」。祭祀時,除燒壽金、銀紙外,還要燒五色紙做的「經衣」或燒色紙,祈求合境平安,五穀豐登。祭罷家家戶戶大擺宴席請客,不論親疏,多多益善,甚至不管認識不認識,見人就請。片區還要逐戶募捐,集資雇戲班演目連戲。  


以前在普度日,本街本坊的孩子背著「茭制」(以席草編成的袋子,乞丐常用以裝碗和乞來的東西)向四鄰或親友乞米來敬「普度公」。俗以為孩子在這天當一次乞丐,可以免災保平安。被乞者一般只是象徵性地施捨一把米,但對於貧寒人家的孩子,街坊們往往會假戲真做,給予較多的接濟。 




地藏會  


七月底要「關巷口」,意謂鬼魅重進地獄,地獄門關閉。家家燒掉門口的普度燈。《漳州四時竹枝詞》中的「勝會蘭盆踵事增,經禮佛競延僧。笙歌入夜人家盛,兼看河邊放水燈」就是記載七月底的民俗。  


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誕辰,所以是日設地藏會來超度亡魂。舊時漳州城區七月底要先施孤,讓野鬼孤魂吃個痛快然後才進地獄。為此,在公爺街上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孤棚")。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大米及一盤盤熟面塑成的桃子和各種器物,孤棚上立著靈牌和招魂幡。孤棚後有木板釘成二層樓高的塔,稱「饅頭山」,內放食物與各種物品。有的地方「饅頭山」用竹和草紮成,把饅頭插滿草捆,看起來就像饅頭堆成山。孤棚前用紙糊一尊鬼王,青面獠牙,高丈餘,遍身金甲,稱「普度公」,又稱「孤王」,用於鎮壇。  


孤棚搭就後,各家各戶將香燭、壽金及全豬、全羊、雞、鴨、鵝、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孤棚上拜祀。祭品上插一把彩色的三角形紙旗,上寫「慶讚中元」、「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下寫供奉者的姓名。  


施孤儀式在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和尚或道士在法師座上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道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上孤棚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布施給餓鬼,稱為「放焰口」,俗稱「摔孤」。  


孤棚上的執事隨後也向棚前的群眾散發饅頭、飯團,貧民更可借此飽餐一頓,稱為「搶孤」。現在方言中「搶孤」還用以形容饕餮者。群眾還會爭求饅頭山塔內的物品,求到者來年要加倍奉還。  


孤棚對面搭有戲台,上演目連戲和道士展示武功的「師公戲」。 




放河燈  


民間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要為鬼魂張燈慶祝,但鬼燈屬陰,所以要放在水裡,把冤魂引過奈何橋。  


九龍江沿岸居民在做普度期間有「放水燈」的舊俗,在河邊擺上八仙桌,桌上供祭品,請道士、和尚誦經為野鬼超度,燒過紙錢,便放「水燈」。主燈用各色彩紙做成一


兩尺長的紙船,上置蠟燭或小油燈,有的還放上少量錢物。一般的水燈則以小陶缽,邊沿貼上紙制的蓮花,內置蠟燭而成。 






資料來源 : 百度閩南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