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自《風起雲湧》




台灣獨立運動是台灣人追求政治上的解放,爭取出頭天的過程;它承續四百年來台灣人反抗外來政權鬥爭的精神,也融合現代社會進步的思潮與科技,以更寬闊的視野和豐富的內涵,為開創一個公平合理的台灣社會而打拼。

  台灣史上的獨立運動,可以遠溯至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當時的清廷因為戰敗的關係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李鴻章還以台灣是「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來說明割台之舉並不可惜。然而台灣的住民對這件事的反應是:憤 怒與反抗!先是極力向清廷陳情無效後,繼之以獨立建國為號召,期以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來製造國際的壓力,以阻止日本的侵台。於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台灣民主國─在一八九五年五月廿五日誕生了,總統是當時台灣巡撫唐景崧。

  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六日《紐約論壇報》, 以「台灣誕生了一個共和國,外國強權被告知此島嶼的獨立」為標題,報導了台灣人不願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反抗行動。當時國際交通貧乏,消息閉塞,英國是國際上的海洋強權,《紐約論壇報》的 報導便是根據二十五日倫敦得自上海發出的電訊,並經由美國駐在北京的人員證實。此項報導認為,台灣人是為了追求自由而宣佈獨立。可嘆!這個追求自由,建立 民主共和國的行動並沒有在台灣實現。



一. 台灣民主國覆亡

  檢視台灣民主國的領導者之主觀心理, 我們發現當時的官員及將領仍由原來 清朝的官吏擔任,而所謂的議會組織也是用來籠絡地方士紳,這些人視台灣獨立為 維護自己利益的手段。基本上,他們並沒有認同台灣這塊土地,更沒有與之共存亡 的決心。試看當時的獨立宣言「唯是台灣疆士,荷大清締造二百餘年。今雖自立為 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如此躬著 腰的宣言,一點承擔的氣魄也沒有,如何能寄望他們捍衛疆土呢?這也說明了為什 麼他們在日軍開始進攻之時,就偷偷地溜回中國大陸了再就客觀的國際局勢而言, 帝國主義方興未艾,弱小國家慘遭殖民的命運;而民族自決與獨立建國的思潮並未 形成風氣,以致台灣民主國未能獲得任何一國的承認。就這樣子,台灣民主國在內 無鬥志、外無強援的情況下註定了覆亡的命運。

  流星般的民主國就隨「唐去民無主」。 日本近衛師團便順利地由辜顯榮引入 台北城。可是先民們千辛萬苦渡海墾拓的土地,就此送入「異族」手中嗎?不!「 明知烏合之眾」,明知日軍武裝之精良,各地民間義勇軍仍拋頭顱、灑熱血,勇敢 抵抗,真正做到「人人戰死而失台」。

  以當時的國際思潮及一般民智來看, 漢民族意識無疑是號召民眾,抵抗異族 統治的主要口號。可是在封建時代,人民一向存著天高皇帝遠的想法,更由於多數 台人乃不滿意原所生存的環境,而來到台灣尋求立足之地,企求安居樂業的移民, 所以我們相信「義民爺精神」才是武裝抗日的主要動力。何謂「義民爺精神」呢? 簡言之即拓荒者「衛其鄉土」的精神。自早期冒颱風之險,渡海來台,與瘴癘、瘧 疾纏鬥,披荊斬棘,開墾荒地,而後在開發過程中又與原住民為土地而戰,到後期 又因水源或互相排擠而分類械鬥;到最後,移民者手中一塊血汗斑斑的土地便是義 民爺的根!」。在一次次爭衛土地的過程中,啟示了移民們「團結才有力!」;也 在一次次的對抗外來殖民政權的過程中,移民們感悟了「團結真有力!」。從漳、 泉的合作到閩、客的合作,這份義民爺的精神也逐漸地從「與墾地、鄉土共存亡」 而發展到「與台灣共存亡」,也就是今日台灣人意識及台灣意識的雛形。



二、台民意識萌芽

  一九一二年中國革命的成功, 再次激發了台人心中的漢民族意識,而期待「 新祖國」的早日強盛,拯救台人脫離殖民地之二等國民身份。又一九一七年俄羅斯 革命成功,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民族自決」原則 ,更加鼓舞日據後新生代知識份子紛紛思索對台灣當如何努力的問題。而一九一九 年,轟動日本朝野的朝鮮「三一獨立萬歲事件」,深深打動了台灣留日學生的心。 於是在東京的一個留學團體 -- 「高砂青年會」,便由一向的聯誼、文化活動進而 組織了「新民會」,在林獻堂等人的領導下,開創了台灣非武裝民族解放運動的新 頁。

   當時各殖民地的解放運動, 大多是從要求民主、自治進而努力於民族的獨立 自主。然而歷史上一直末曾有自主過的台灣,只能在心繫「祖國」的情懷下從事民 主、自治的革命運動。讓我們檢視當時幾個重要的團體:

  (一)文化協會。 在其宣言中揭示「台灣人負著中日親善的使命」。這份理 想可謂氣魄恢宏,但誠如王育德先生在其《台灣 -- 苦悶的歷史》中指出:「要實 現這個理想,首先必須認清自己既非中國人亦非日本人,而是第三個民族的立場, 加以主張而獲得承認。」但以一生不學日文的林獻堂,一心思儀孫中山先生三民主 義的蔣渭水來看,這份自許總是傾向於「祖國」,而為日本所彈壓。我們認為其最 主要的影響,乃在啟發民智,引進現代自由平等的思想和民主憲政的精神,因而促 成台灣人追求高度自治的理想;但是由於文化協會極力鼓吹漢民族意識,所以形成 了許多的知識份子對中國的依戀情結。

  (二)台灣共產黨。 其第四項綱領為「在台灣建立獨立民主政府」。這或許 是受第三共產國際有關殖民地和民族解放綱領的影響;然因當時知織份子正依戀著 祖國,所以不易廣為接受,加上國際主義的作祟,台共對台灣獨立不一定有強烈的 意識。經過一九三一年日本當局兩次大逮捕,台共幾近絕跡,其於農民組台運動中 ,容或有重要貢獻,惜此獨立自主的主張,始終末能宣傳出來。

  當時的「祖國」依戀情結,實是主導行動的力量。 這種眼不能見的祖國愛, 如吳濁流在其《亞細亞的孤兒》及《無花果》中所指出:正如離開了父母的孤兒思 慕並不認識的父母一樣,那父母是怎樣的父母,是不去計較的。只是以懷念的心情 愛慕著,而「自以為只要在父母的膝下便能過溫暖的生活。」這也說明了當祖國軍 隊登陸高雄、基隆時,台灣民眾迎接之盛況;五十年來隱藏起來的中國色彩的東西 接二連三地出籠。



三、祖國幻夢破滅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 日本終於宣佈無條件投降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從五十年的殖民地桎梏中解放出來的台灣人,欣喜萬分地期待看在「祖國」的懷 抱中,重建美好的家園。殊不知自一九四五年十月中國軍隊、陳儀等接收官員先後 入台後,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前,短短一年多時間內,竟將台灣搞得烏煙瘴氣 ;台灣人那種重歸「祖國」的美夢淪為一場失望,更進而由失望到憤怒;終因專賣 局傅學通等查緝科員毆打煙販林江邁,而觸發了全島性抗暴的二二八事件。我們簡 要地歸納下列兩點原因:

  (一)社會因素:當時中國社會,封建思想仍甚濃厚, 加上頻頻的戰亂,整 個社會秩序已遭破壞,法紀蕩然無存,相對於台灣可言,實為一個落伍的社會。反 觀台灣社會,早已成功地步入近代化過程;在教育、交通建設、環境衛生、農工業 技術都有很長足的進步。更由於抗日運動中民主思潮、法治精神的提倡,台灣社會 無論在生理上、心智上都已相當成熟,成為一個進步、有秩序的社會。試看自日本 投降到中國軍隊來台前的兩個月,政治上雖呈真空狀態,但台灣人自動地在各街各 庄組織了三民主義青年團,擔當起維護治安的工作。這一段台灣治安史上的黃金時 期,正顯示了當時台灣人高度的自尊心與自治理念;也間接證明了陳儀的暴政更惡 劣於日本的專政。再看「祖國」軍人屢見極端的惡劣習性與敗壞軍紀,當然激起台 灣人的不滿與憤怒。這一批新統治者的落伍、貪婪與自大,竟跟土匪相去不遠。一 個落伍的社會去統治一個進步的社會,必然會引起社會摩擦,從此段史實可得明證 。

  (二)政治、經濟因素: 首先讓我們引述一段處理委員會中王添燈擬就的三 十二條處理大綱:「本省光復一年餘來的政治狀況是,一面陳長官在公開演講的時 候說得如花似錦。說要怎樣為人民服務,要怎樣謀生活安定。但是實際上,大小貪 污互相搶奪接收敵產者到處有之,弄文舞法者或倚藉武力以欺壓人民者比比皆是。 人權下能得到保障,言論出版失去自由,財政破產,物價繼續騰貴,廠礦倒閉,農 村日益衰微,失業者成群,無法營生者不可勝算,全省人民不堪其苦,敢怒不敢言 。因此次專賣局貪污官吏之暴行,全省民之不滿遂同時爆發。由此可知此次事件根 本是由腐敗政治之結果而來,並非只因專賣局官吏之不法行為所致,亦非由於省界 觀念而發生的事件。故對此次事件,整個台灣政府應負全部責任。」從這篇中肯的 分析中,我們應當可以看出整個事件的原因。再具體點;如葛敬恩一來即宣稱台灣 是「次等領土」,台灣人是「二等國民」,而陳儀也以台灣人多末參加行政工作為 由,而引薦親友任居高津。一方面顯示其歧視台灣人棄之心態無異於日本人,一方 面也掩飾其貪污舞弊的罪行。試觀當時葛敬恩涉嫌黃金案、貿易局長於百溪變賣日 資產案,專賣局長任維鈞貪污案.... 等,難怪日據期間末曾鬧過的糧荒, 竟會產 生。接收前,米價每斤二元台幣,接收後馬上漲到一斤十四五台幣,二二前夕又漲 到四十元,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更漲到每斤八百元台幣。餘如樟腦、糖、煤炭等,本 也是台灣特產,竟也相繼缺乏。這種物價的暴漲使台灣在一九四六、七年間,變成 一個「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的淒涼社會。



四、獨立意識傳播海外

  回台軍伕的失業,米糧的嚴重缺乏,再加上隨祖國而來的天花霍亂病; 受祖 國的歧視,接收官員的貪污舞弊,軍警侍務的橫行。這種種回歸祖國的代價,能不 令台灣人痛悔嗎?而二二八事件中,蔣政權的大肆屠殺,造成台灣菁英的斷層,能 不令台灣人自覺嗎?二二八事件讓台灣人意識到「祖國」的虛幻,也讓台灣人醒悟 到只有建立一涸尊重台灣人主體性的獨立自主國家,才是台灣人出頭天的時候。從 此台灣人緊握慘痛的血淚教訓,毅然地走向獨立建國自救的道路。

  然而,台灣人走向獨立建國自救時,緊握慘痛的血淚教訓, 不可忘記二二八 革命起義失敗的原因。據林啟旭著《台灣二二八事件綜合研究》歸結,二二八事件 失敗的原因有:(一)缺乏堅強的統一組織;(二)領導集團缺乏中心思想;(三 )敵友分不清;(四)缺乏週密的戰鬥計劃;(五)沒有認識中國人的本性。在即 將到來的獨立運動大起義中,台灣人若能自這些失敗教訓找到彌補辦法,加緊努力 ,在那次事件中犧牲的三到 + 萬名台灣人才不算枉死。

  除了大量被屠殺的菁英, 有些倖存者無法再在台灣待下來而亡命海外,代表 人物是廖文毅和謝雪紅。他們秉著各自不同的信念,把台灣獨立的意識帶到海外。

  一九四八年, 廖文毅和謝雪紅在香港成立聯合戰線─「灣再解放聯盟」。 一九四八年九月一日,該聯盟以七百萬台灣人的名義,向聯台國提出第一號請願書 ,建議台灣暫由聯台國託管,然後全民投票決定台灣的前途。一九四九年,中共軍 隊在中國內戰中勢如破竹,使共產主義者謝雪紅對中共「解放」台灣寄以幻想。結 果她應中共的號召北上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投奔中國。民族主義者廖文毅乃在一九 五○年二月前往日本,聯台一些台灣人組織「台灣民主獨立黨」從事台灣獨立運動 。近代台灣人追求出頭天的努力,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在海外 開始萌芽茁壯!  







資料來源 :  http://www.wufi.org.tw/wufi/wufi_history.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