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31



一、文字起源於象形


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了史學界公認的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這是一個陶文,在許多陶器上都刻有此符號。有專家將其釋為「旦」,即在泰山上點燃聖火以祭祀從東方升起的太陽。近來,有學者把它釋為「炅」。① 然而,這種只在大汶口文化期出現的族徽文字只是作為一種部落圖騰的符號來供人崇拜,根本沒有漢字的特徵。可能這種系統的文字早就失傳了。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可知的最早的雛形是甲骨文。


目前,中國的甲骨文發現地數量最多的有三個地方:一是河南安陽小屯; 二是陝西周原遺址; 三就是在山東桓台的史家遺址。三個遺址,河南小屯的甲骨數量最多,但年代已經是商代晚期; 周原遺址也出大量甲骨,可是更是晚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而山東桓台的史家所出甲骨文為嶽石文化晚期,雖然字數少,且不釋,但在年代上要早於殷墟所出甲骨。②由此,我們可推想,漢字體系很可能形成於山東,以後逐漸傳播到其它各個地區。然文字體系已經確立,且與現代漢字具有傳承關係,那它必有其原始讀音。而我們現在正是要研究漢字的讀音的由來以及如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大凡上古漢語,無非是五種基本音:喉音、舌音、牙音、齒音以及唇音,而沒有現在的鼻音。這是音韻學家所歸納的5種上古基本音。依此可知,我們的祖先的語言也無非是這5大類發音。這是由人類或某一人種的生理特徵所決定的。


中國古代給難字注音一般用直音和比況的方法。即分別是以一個與難字同音的字標註之和以一個讀音相近的字作參照,說明某字讀音與此字相像的注音方式。③這種注音方式的局限性大的大,遇到讀音怪僻的難字則無法。大概於東漢末年,出現了反切。即用兩個字,取第一字的聲母與第二字的韻母來注音。當然,取兩種單音節來標註一個字,就容易多了。但是,古代的注音無論是哪種方法都不能全面地詮釋上古讀音的規律。所以,我們在這裡就不討論反切以及古代注音問題。



要研究漢字讀音,必先追溯其起源。首先就要談談漢字是先有讀音還是先有文字。其實,這個問題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把視野擴大到全世界則不難發現:各個民族幾乎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而真正有文字的卻只佔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那些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都是些大國強國。而那些小部族則只保留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從這一點上,我們似乎可以瞭解到人類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但有沒有特殊情況,則無從知曉。


以上是我們對漢字以及漢字讀音的基本認識,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漢字的讀音起源和理據。




二、上古音的確定


凡例:


首先,在論述之前,筆者先進行一個凡例說明。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不用國際音標註音,而用漢語拼音形式。古音者皆依據並模仿閩南語音。但由於有的音用漢語拼音無法拼出,就引進了「[]」,該符號內的字母發英語音標的音。如:「[e]」和「[ng]」,還有英語音標「з」和「ae」; 「-」在標音之後,表示發音短促。若與「--」相遇,則作「__--」; 「()」內表示字母與標調一致; 「:」表示緩音或與前音隔開並拉長音,若後加大寫字母則代表其與前面字母不能相拼而要隔開並拉長音,且輕輕發尾音。


如「da :N」; 「<」代表小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發音的開口要略小; 「>」代表大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發音的開口要略大; 「&」代表連接一個字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古音; 「~~~」表示拉長音; 「…」表示聲音漸漸變弱; 如果「~~~」與「…」同時存在,則標為「~~…」以示區分。



根據筆者的反覆研究,可以將漢字的理據劃分為以下幾類:


1、法自然之聲


這是模仿自然界萬物的聲音而約定俗成的讀音。它可分為兩類:


① 模仿萬物固有之聲比如「也」字,其古音讀若à…、yā或ā。很明顯, 「也」字是古漢語中十分常見的語氣助詞,其古音讀起來如同今天我們的口語中的「啊」、「呀」等。


再如「亞」字,其古音讀若ā~~…,很有意思,啞巴所發出的聲音正是像ā~~…這樣的聲音。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啞」字,左邊形旁表屬性,為人口發出的聲音,右邊的「亞」為聲旁表音, 「啞」字讀音正是模仿啞巴的發聲所定下的。其實,我們今天還存在著用此種方法造字的傳統。比如許多被發現的化學新元素, 「鎂、鈣、鋇、氦」等就是例子。





資料來源 : 雅虎知識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