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嶺南最早的土著是越人。我們將宋元以前遷入嶺南的北方漢族稱為舊移民,宋元之際遷入嶺南的移民稱為新移民。由於舊移民的遷入,他們與當地的土著越人融合,形成了粵語。


秦漢時期,中央==對嶺南實行有效統治,大量遷入中原漢族移民,加速了越人的漢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分三路經過嶺南。公元前214年,在廣東、廣西設置南海、桂林、像郡,實行有效的統治,隨即分三批強制移民遷入嶺南,第一批有50萬移民「與越雜處」; 第二批是將處理案件有過失的低級官吏大約三、五萬戶(12-20萬人)發配「南越地」; 第三批則是將「女無夫家者」1.5萬人遷入嶺南,與留守嶺南的秦軍官兵婚配,定居於嶺南。這些人大多講中原話。秦亡後,趙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在嶺南「與越雜處」, 「和輯百越」,提倡與越人通婚,推行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文化,使得秦漢時期的上古漢語與少數民族的古台語融合而形成了最早的粵語。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嶺南進入一個安定、穩定的發展時期。從此,漢族人由於屯戍、隨軍、流放、避亂等原因,再次掀起新的移民高潮。以後,中原地區每發生一次大的戰亂,北方移民就不斷遷來嶺南。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就是這種移民的催化劑。舊移民與土著越人不斷融合,豐富、發展了古粵語。



廣府人的形成


宋元時期的新移民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廣府人。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不安的王朝, 1127年年,金兵攻佔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中原大亂,宋高宗南逃,中原漢族隨之大規模南遷。但是,金兵窮追不舍,從江浙一直打到今江西南昌,迫使遷到這一帶的中原漢族士民輾轉南逃入粵。這次入粵的漢族既有流士,也有流民。1129年年7月,隆燙後率部分官吏士民進入江西,曾在嶺北的虔州(今贛州)停留一年。隆燙後返回臨安(今杭州)時,這批流士、流民隨即翻越大庾嶺,聚集在南雄珠璣巷。在戰亂波及嶺南以後,聚集在南雄珠璣巷的漢族移民大規模地向珠江三角洲南遷,從而跨出了形成廣府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根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南雄珠璣巷南遷氏族譜、志選集》的記載,分佈在今珠江三角洲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又有187個氏族是宋代從南雄遷入珠江三角洲的,佔了總數的98%。珠江三角洲由於泥沙淤積,河岸成灘,河道變淺,沼澤地多,自然條件比南雄山區優越得多,從南雄珠璣巷遷移到此的漢族圍隄造田,從此,南遷移民在此安居樂業,使得珠江三角洲人口大增。唐代,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有1.2戶,到宋代時已有4.8戶。



元末明初,由於南雄戰亂頻仍,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再次掀起了南雄珠璣巷人南遷的移民潮。這些移民進一步充實了珠江三角洲,明朝因此新設立了順德、三水、開平、恩平、新安、從化、高明、廣寧、長樂(今五華)等縣,安置南遷的南雄珠璣巷人。這些移民多集中在西江、北江三角洲的高要、四會、三水、南海、順德、新會、香山諸縣,圍隄造田,整個明代270年間,珠江三角洲共築隄圍181條,總長度22.04萬丈。與此同時,隨著明初地方行政上改「路」為「府」,廣州府下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新安(今深圳、香港)、三水、增城、龍門、香山(今中山、珠海)、新會、新寧、從化、清遠、連州、陽山、連山等1州15縣, 「廣府人」就成為廣州府一帶漢族的俗稱。


新移民原來操中原話,但是在遷徙的過程中,在與舊移民不斷交流融合中,逐漸被舊移民的古粵語所同化。同時,古粵語也在新舊移民的反覆融合中得到發展。南雄珠璣巷人的大量南遷,給正在發展中的粵語注入了新鮮血液,廣州話作為粵語的標準音已經水到渠成。由於廣府人都講粵語,因此,粵西南、粵中,以及桂東南講粵語的漢族,都被稱為廣府人。


「廣府」一詞之所以成為廣府人的俗稱,是由廣州在嶺南的中心地位所決定的。廣州,地處珠江三角洲北端,位於東、西、北三江匯合處,瀕臨南海,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如春,歷史悠久,商業繁榮,文化發達。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設立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廣州),廣州已有2200年的城市發展史。從此,廣州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資料來源 : http://www.cantonese.org.cn/bbs/topic.asp?l_id=12&t_id=20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