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節錄轉貼)


洪惟仁◎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摘要


本文從語言社會學的立場,討論多語社會中多語並存的「語言區隔」理論。認為台灣是一個多語社會,然因喪失「語言區隔」,導致高階的華語過度向下擴張,造成中、低階的閩南語、客語、原住民的生存威脅,我們以兩個語言社會學調查報告來證明華語實際上已經佔領了一半的台灣語言社會。

最後根據語言社會學及語言規畫理論提出台灣「語言分區」理論及如何規畫台灣的語言政策。



1前言


1.1台灣境內的語言


台灣境內二千三百萬人口,依照一般的通俗的分法,台灣有四大族群,其人口比例大約如下:

   南島語系──1.7%
   漢藏語系漢語族──98.3%
   族群人口閩南人74.3%、客家人12%、外省人13%


然而台灣境內的語言遠比以上的族群分類複雜。


台灣原有約20種左右的原住民族,將近四百年來,因為中國大陸沿海漢族閩南人、客家人的入侵,目前只剩10種語言,總人口不到40萬人口。所謂的「原住民」其實說的10多種語言。


所謂外省人其實來自中國大陸的不同語言區,有使用無數不同的「家鄉話」,但是在語言競爭之下,這些不同的語言很快地被所謂「國語」所取代,「家鄉話」頂多在少數家庭中的老一輩使用。所謂「外省人」族群,可以說只使用一種語言,部分人兼通閩南語或客語。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能夠操持華語。


外國語也有相當的使用人口,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也會說幾句簡單英語,在學術與貿易場合,英語是共通語。此外,現今65歲以上的老一輩台灣人許多人會說日語,不過其勢力正急速在消退中。大量的外來勞工使用其本國語言。


總之,台灣社會上並存著華語、閩南語、客語,10種左右的南島語,和一些外國語言。大部分的台灣人通常能夠操持至少母語及華語等2種以上的語言,因此台灣可以說是一個多語社會(multilingual society)。


多語社會的各個言語之間往往地位各不一樣。有些語言超出民族分佈區而成為成為某一地域內各民族的共通語言,謂之高階語言(High language),而被入侵的本土語言淪為低階語言(Low language),處在高階、低階中的語言可以稱為中階語言(Mid language)。


高階語言通行於高階使用場合,如正式(formal)的會議語言、超語言區的貿易語言、高等學校的教育語言或書面語等;而低階語言在市場、社會、家庭、社區中、小學等中下層使用場合使用。台灣各種語言的階層關係可以用下圖表示,這個圖可以代表1970年代以前的語言階層:



由上表我們看到台灣所有語言都被支配(dominated)在世界共通語的英語和華人共通語的華語兩個高階語言之下,華語是政治體制支持的標準語,在華語之下閩南語以自然共通語在實際的語言社會支配著所有的傳統語言。

多語社會在互相學習其他並存語言方面有向上學習而不向下學習的傾向。許多客家人和原住民都同時通曉閩南語和華語,但閩南人通常不會說客語或南島語;閩南人通常都會說華語,但不會客語或南島語,在台灣出生的外省人則多半只會華語而不會其他的本土語言。




1.2語言區隔與語言戰爭


世界上的語言(language)有好幾千,若包括方言變體,那麼全世界的語種(varieties)不知凡幾。這些語言之間,只要有語言接觸,語言競爭或戰爭是難免的,但是人類的語言經過千百年的語言競爭,弱勢語言所以還能夠自存的理由是因為語言之間能夠保存一些區隔,謂之「語言區隔」(segregation)。

「語言區隔」包括「地理區隔」及「社會區隔」兩種:



1.2.1 地理區隔


不同語言各自佔據特定地盤(domain),互相有自然的或人為的區隔,阻礙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語言接觸。如清代實施民族隔離,在漢、「番」之間劃界為限,設「隘」以防「番害」,漢人除「番割」(做原住民生意的商人)之外不准進入「番界」,其結果使得所謂「山地人」得以保存原始語言文化。相反地與漢人雜居的平埔語地盤則被漢語併吞得消亡殆盡。又如客語,集中分佈在桃竹苗屏等山坡地帶,與平地的閩南語劃地為限,因而保存了客語,但與閩南語交界的地區、或閩客混居的地區,閩客語也發生競爭,競爭結果通常是客語敗退。


各個語言能夠有效地固守自己的地盤,語言與語言之間保持「地理區隔」,語言的生態環境才能保持一個穩定狀態。如果入侵的強勢語言破壞了這個穩定狀態,而進行「略奪地盤」,就會引起「語言戰爭」,如漢語之於南島語,今日的華語對於台灣本土語言都正處於是戰爭狀態,語言一旦發生戰爭就意味著其中有一方的語言會被消滅,必須採取對策才行。加拿大魁北克規定法語為唯一的官方語言(1977年「一○一條款」),即是採取「地理區隔」的策略將英語驅逐出境。



1.2.2 社會區隔


多語社會中,限定不同語言不同的使用階層,謂之「社會區隔」,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社會功能,因此也可以稱為「功能區隔」。如傳統的中國社會通常並存著自然形成的「地方共通語」和「官話」,但只「地方共通語」或「官話」限定在商場上或官場上使用,而在社會上、家庭中仍使用地方語言,如此可以達成「雙語分工」(diglossia)。


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前的日語或戰後初期的華語雖然對台灣本土語言而言是強勢語言,但只限定使用於學校、公務機關、統治者之間或與台人之間的對話等,其餘場合使用台語,因而不構成台語的威脅。雖然語言間有所接觸,也屬「有限接觸」。


語言區隔必須是平等的,才能維護語言生態,如果只限制一方,如限制低階語言在高階場合使用,但卻放任高階語言在低階場合使用,這樣高階語言就會不斷「向下擴張」,威脅到低階語言的生存。如日據末期的「皇民化運動」、六○年代的「國語運動」都是不平等的語言區隔,因而對台灣本土語言造成莫大的傷害。不平等的語言區隔對於低階語言而言,實際上就是沒有區隔了,低階如果不能排除強勢語言的入侵,達成有效的「社會區隔」,那就變成「無限接觸」,「無限接觸」的結果,一定會依循弱肉強食的「語言進化論」原理,弱勢語言被強勢語言所消滅。


無限接觸所產生的語言競爭往往無法逃避弱勢語言消滅的命運,因此有人把這種型態的語言競爭叫做「語言戰爭」(增田純南編1978)。


台灣的語言正處在一種戰爭狀態。表(1)所表現的多語社會因喪失「社會區隔」的結果而發生動搖,語言社會結構開始重組。強勢的開始「向下擴張」,侵略中低階的語言地盤,最後可能完全霸佔了整個語言社會,而把弱勢語言消滅掉。


自從三四百年前漢人開始入侵台灣以來,已經有10種左右的平埔族南島語被消滅了,而閩南語及客語正被擴張的華語消滅之中。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就是「語言進化論」的現實。




2台灣的語言戰爭與語言消長



2.1 語言生態失衡


一個穩定的多語社會可能發生語言生態的失衡,逐漸向單語社會的方向演變。這種失衡現象可以看成是語言戰爭的表現。如果一個高階語言不甘侷限於其高階語言的地位,而向中階、低階擴張,謂之「向下擴張」。高階語言不斷擴張語言地盤的結果相對的造成弱勢語言的「向下萎縮」。


但當低階語言所受的壓迫解放時,其使用層次「向上擴張」,也可能造成高階語言「向上萎縮」,甚至驅逐出境而「扭轉乾坤」,這種例子也不少。譬如韓國從日本的統治下獨立,越南從法國的統治下獨立,都成功地把殖民者的語言驅逐出境。1945年脫離日本統治,至1950年之間閩南語曾經有一個短暫的向上擴張時期,驅逐日語的高階地位。如下圖所示:


但是台灣話脫離日語的壓迫之後,並沒有完全恢復台灣語言原有的地盤,日語在台灣的高階使用場合立即被同樣稱為「國語」的華語所取代。雖然1980年代以來華語的壓迫有減緩的趨勢,閩南語有若干向上擴張的現象,但是華語向下擴張的勢力遠比閩南語向上擴張的勢力強,而其他的本土語言所受的壓迫更沒有解放的機會。現階段的台灣語言勢力的消長可以圖示如下:

這個現象如果不獲得改善,本土語言的閩南語、客語、原住民南島語將凶多吉少。



2.2台灣的語言消長


1945年以前台灣可以說完全聽不到華語,就整個台灣而言,閩南語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客語、原住民語在自己的分佈區內應該也有相當高的使用率。但是經過國民政府半個世紀的統治,今日台灣華語的使用率已經超過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沒落的情形更嚴重。以下我們舉兩個語言社會學調查研究報告來瞭解一下台灣的語言現狀。



2.2.1火車站的語言使用


火車站是最沒有階級性的地方,火車站任何階級都有,因此火車站的語言使用可以看成是台灣語言社會的縮影,是台灣人民語言生活最好的標本。


這個調查工作分幾次進行,第一次調查由靜宜大學學生殷念祖、林昭吟、江佳錦、王瓊芳、黃紀欽、林鴻明等共六位同學,利用1997年元旦放假時間進行基隆、松山、新竹、苑裡、台中、豐原、通宵、大甲、沙鹿、彰化、員林、嘉義十二個火車站的調查。每一個車站調查100人。另外黃郁雯、葉家雯在台南、嘉義調查了兩個站,每站調查人數200人,男女各半。【1】


第二次利用1999年元旦放假時間由靜宜大學學生王翠梓、賴怡玲、賴禎祿三位同學進行台北車站的調查。李佩璇、林愛敏、鄭介棻三位同學進行花蓮、玉里的調查。每一個車站調查200人,男女各半。


第三次由元智大學羅淑慧,魏佳雯兩位同學組成一組利用春假期間進行中壢、桃園、鶯歌、台北四個火車站的調查。每一個車站調查人數100個人以上。16個學生分三次共調查2700多人。


調查方法是採用觀察的方式,就是在調查的火車站「偷聽」旅客說話,看他們說的是何種語言,然後記下來,聽到足夠人數(100-200)以後就停止紀錄。



以下我們將各個火車所調查的數字加總,並算出各個語言的使用比率,按由北至南的順序排比,如下表。華語使用比率在60%以上的車站加紅色網底,40-60%加黃底,40%以下加綠底:



火車站 華語 閩南語 華閩夾雜 客語 原住民語 其他
基隆 52.0% 48.0% 0.0% 0.0% 0.0% 0.0%
松山 60.0% 40.0% 0.0% 0.0% 0.0% 0.0%
台北 63.3% 31.3% 3.0% 2.5% 0.0% 0.0%
板橋 53.0% 40.5% 3.5% 0.0% 0.0% 3.0%
樹林 43.0% 54.0% 2.5% 0.0% 0.0% 0.5%
鶯歌 62.0% 36.0% 0.0% 2.0% 0.0% 0.0%
桃園 67.0% 30.0% 0.0% 3.0% 0.0% 0.0%
中壢 67.3% 30.8% 0.0% 1.9% 0.0% 0.0%
新竹 42.0% 58.0% 0.0% 0.0% 0.0% 0.0%
苗栗 39.0% 34.0% 1.0% 26.0% 0.0% 0.0%
通宵 21.0% 79.0% 0.0% 0.0% 0.0% 0.0%
苑裡 37.0% 63.0% 0.0% 0.0% 0.0% 0.0%
台中 54.7% 41.0% 1.0% 0.0% 0.0% 3.3%
豐原 53.3% 44.7% 1.0% 0.0% 0.0% 1.0%
大甲 42.0% 58.0% 0.0% 0.0% 0.0% 0.0%
沙鹿 37.0% 55.0% 7.7% 0.0% 0.0% 0.3%
彰化 44.0% 56.0% 0.0% 0.0% 0.0% 0.0%
員林 38.0% 62.0% 0.0% 0.0% 0.0% 0.0%
斗六 40.0% 46.0% 14.0% 0.0% 0.0% 0.0%
嘉義 46.5% 53.5% 0.0% 0.0% 0.0% 0.0%
台南 52.2% 42.5% 4.0% 1.3% 0.0% 0.0%
岡山 42.5% 54.0% 3.0% 0.0% 0.0% 0.5%
高雄 55.0% 41.5% 2.0% 0.5% 0.0% 1.0%
花蓮 60.5% 32.5% 1.0% 0.0% 4.5% 1.5%
玉里 54.5% 37.5% 0.0% 6.0% 2.0% 0.0%
平均 49.1% 46.8% 1.7% 1.7% 0.3% 0.4%


由上面的資料,我們已經看出除了苗栗、苑裡、通宵、沙鹿、員林等鄉下小站華語使用在40%以下之外,所有中等以上火車站,華語的使用率都已經超出40%,至於大站如松山、台北、桃園、中壢都超過60%。總平均華語接近一半,比閩南語的46.8%略多,華語滲透台灣社會的情形由此可見一斑了。


由總平均看來,華語和閩南語可以說平分了台灣的語言地盤,客語的總平均只有1.7%,原住民語只有0.3%,比其他(英日語、外勞語)還少。客語的使用率無論在那個站都很低,只有客家中心的苗栗站客語的使用率高達2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入侵的華語39%、閩南語34%,比本土的客語使用高得多!


華語的滲透率也有地域差別,北部的鶯歌、東部的花蓮雖然是小站卻也超過60%,但是台中、台南、高雄雖然是大站卻不及60%。東部的玉里雖然只是小站,但是華語使用率竟比台南高,由此可見外省人集中的北部和族群複雜的東部所受華語的影響遠比中、南部深刻。



2.2.2 桃園縣語言使用調查


2000年4月和2001年2月間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的學生們在我的指導下針對桃園地區的語言使用情形做了一連串廣泛的語言社會學調查。【2】調查地點遍及桃園縣內所有的市鄉鎮如桃園、中壢、內壢、楊梅、富岡、龍潭、大溪、大園、新屋、觀音等地,調查的場所包括百貨公司、菜市場等不同層次的賣場;西餐廳、日本料理、牛肉店、中原夜市、速食店等不同等級或類別的餐廳;不同消費層次的美發院;機場、火車站、公園、登山步道等,使用語言包括台灣公共場所所有聽得見的語言:華語、閩南語、客語、南島語或英語、日語,以及外勞所使用的本國語。總共參與調查者共27人,調查範圍遍及所有的公共場所,調查人數共7151人。


百貨公司:李如佩、簡嘉瑋、簡培如、黃婌婷,三個場所共調查300人。

傳統市場:李如佩、簡嘉瑋、簡培如、黃婌婷、李晏菁、梁幸宜、李曉玲、李菊枝、謝雯婷,五個市場共調查500人

餐廳及夜市:江孟珊、何亭慧、李亞欣、李曉玲、李菊枝,桃園、中壢市區、內壢、龍潭四個地點的西餐廳、日本料理店、比較高級的餐館共50餘家,每一個地點在401人至575人之間,共調查1846人;夜市部分每一個地點在393人至439人之間,五個地點共調查2003人。

速食店:陳棚現、葉灃儀調查桃園、中壢二市各三家速食餐廳,每家各100人,六個餐廳共600人。

機場:丁國智、林玟玲、康秉惇,204人,

火車站:陳棚現、葉灃儀調查候車廳410人說話;李博緯、許裕翔、梁幸宜調查電話亭538人。

公園:陳棚現、葉灃儀調查市內公園197人;盧姵伸、陳俐潔調查登山步道213人。

美髮院:彭新明調查大型、中型、家庭式等三個不同消費層次主客間的使用語言,觀察人數共750人。



本文的調查方法不用問卷,全部用偷聽的方式,觀察桃園地區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語言在交談。



茲將調查所得各種語言在使用場所的分佈情形列如下表(單位:百分比):



場所 華語 閩南語 客語 雙語/外語
速食店 88.4 11.0 0.6 -
大型美髮院 77.5 9 8.5 5
餐廳 70.1 22 7.1 0.8
火車站候車廳 67.1 30.4 2.4 -
百貨公司 63.5 24.5 6.5 10.5
夜市 60.1 32 5.9 2
機場 59.3 17.6 1.5 21.5
市內公園 54.5 23.9 17.5 4.1
傳統市場 48.6 23.6 19 8.8
中型美髮院 46.25 39.25 10.25 4.75
登山步道 45.1 18.8 14.6 21.6
火車站電話亭 34.4 35.1 8.6 21.9
家庭美髮院 7 41 44 8
總平均 55.5 25.2 11.3 9.9


由上表的總平均看來,華語在桃園公共場所的佔有率已經接近6成,而閩南語約佔1/4,客語約佔1成強。至於原住民語在平地完全聽不到,反而英日語和外勞的本國語較常聽到。從語言社會學來看,我們已經沒有理由把桃園縣劃入閩南語或客語的分佈區,而應該劃入華語的分佈區了。


桃園本來就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桃園的都會化和工業化帶來了外來人口,人口的多元性對於語言的標準語化有促進作用。由本土語言轉化為標準語是整個語言轉移(language shift)的趨勢,而這種趨勢的表現和年齡、性別、經濟都有顯著的關係。


年齡層越低,華語的使用率就越高,這種現象表現在某些年輕人聚集的地方,華語的使用率顯得特別高。年輕人聚集的速食店華語使用率高達88.4%,居第一位,是最突出的表現。家庭美容院的顧客多半是老婦人,這裡是閩客語的大本營,華語只有7%的使用率。


女性說華語的比率也比男性多,男女相差9%;相反地男性比較喜歡說閩南語,男女相差9-10%。但從人數看,男性說閩南語的比率幾乎是女性的3倍。這正好印證了社會語言學所歸納的:女性比男性更擁護標準語,而男性擁護方言的普遍現象。


經濟水準跟語言的使用也很有關係,越高檔的消費場所,華語使用率越高,這個現象表現在高級餐廳、大型美髮院,華語的使用率都在70.1~77.5%。鄉下的餐廳華語會減少一些,即使如此,平均起來也將近7成,仍然是桃園地區華語使用率最高的場所。相對的夜市的華語使用率就只有60.1%。百貨公司的華語佔有63.5%,可是傳統菜市場卻只有48.6%。差別最明顯的是美髮院,華語的佔有率隨著消費層次的降低陡直下降,相反地閩客語則隨著消費層次的下降而直升。



閩南語無論在那一種較高階的場合,其使用率都無法跟華語相比,即使在傳統菜市場閩南語也只有華語的一半使用率。只有在低階場所如火車站電話亭打電話話回家可以和華語並駕齊趨,在家庭式美院遠遠超過華語。


客語在公共場所的使用率甚低,唯一還佔有相當使用率的場所是在客家區內的鄉下菜市場。客語另一個較高使用場所是家庭一起出遊的公園、登山步道,使用率最高的公共場所是家庭美髮院,換言之客語只分佈在低階的使用場合。


閩南人由於人口的優勢,使用率比客語高,但是在家庭、菜市場這些原本應該說母語的低階場所,閩南人對於母語的堅持似乎不如客家人。






資料來源 : http://mail.tku.edu.tw/cfshih/l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