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7年閩南方言和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12月2日在廈舉行, 40多名專家、學者憂心忡忡,就保護、傳承閩南方言和閩南文化問題,展開了熱烈研討。

  
廈門房產網12月12日訊(海峽導報記者邱華明)閩南方言的流失危機、中小學生對閩南文化傳承的現狀,都引起了廣泛關注。今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這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驗區包括廈、泉、漳三地。這裡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和保存地。

  
近日,本報記者就廈門市中小學的閩南文化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




現狀調查



近四成中學生完全不懂閩南話

  
現在,大多數廈門中小學生不說,或者不會說閩南話了。

  
廈門市科技中學梁琨老師曾組織學生進行一項課題研究,以廈門、金門中小學閩南文化教育現狀的調查為個案。她和學生們進行了問捲調查,共分發問捲700份。問捲主要對廈門科技中學島外班(主要面向島外學生)、廈門一中、大同中學、逸夫中學(主要面向外來務工子女)、雙十中學(開設閩南文化校本課程)等學校的學生進行調查。

  
問捲調查結果顯示,在語言交流情況方面,廈門學生會聽會講、習慣用閩南話交流的,僅佔10.4%,會聽、會講,但不習慣用閩南話交流的佔30.3%,會一些的佔22.5%,完全不懂的佔36.8%。其中, 「在40.7%會聽、會講閩南話的同學」中,島外的同學佔了較大的比例。



近七成學生不瞭解閩南諺語

  
對於閩南童謠、諺語,一個尷尬的現狀是,六成以上的廈門學生不瞭解。

  
科技中學梁琨老師的調查顯示,對閩南童謠、諺語,十分瞭解的學生僅佔7.8%,比較瞭解的佔25.8%,不瞭解佔66.4%。

  
「對我校幾位島外會唱童謠的同學進行訪談,他們說還是小時候跟長輩學唱童謠、諺語。以前會唱很多首,現在太久沒唱了,有些童謠都不記得了,而且學校老師也很少教唱閩南歌謠。」梁琨老師說。



僅少數學校開設閩南文化課

  
據瞭解,目前,廈門市中小學閩南文化教育現狀也不容樂觀。目前,中小學的課程主要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以及校本課程。學校沒有要求開設閩南文化課程,除了少數幾所學校外,多數沒有將閩南文化的教育列入校本課程中。


  
另外,老師的閩南文化系統培訓很缺乏。老師說,儘管廈門市閩南文化學術研究會的專家到學校,為閩南文化進校園的開展提供大量的幫助和技術指導,但是目前廈門市還沒有一個專門的培訓機構,對專業老師進行閩南文化的系統培訓。

  
梁琨老師說,目前她發現幾個問題:學校教育對閩南文化開展得還不够廣泛與深入,只體現出學校「小」範圍的特色,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還沒有大面積推廣; 老師開發閩南文化校本課程,憑的是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推廣家鄉文化的熱心,學校乃至教育局沒有課程上的要求,老師的工作量難以確定,這些課程在時間上也很難有保障; 另一個問題是,由於沒有統一的教材,老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摸索中尋找,自編教學教材。

  
「閩南文化傳承應該是一代接一代的繼承和發揚,沒有全體中小學生的參與,教育只限於小範圍的活動,如果只有特色而沒有普及,那閩南文化如何能在青少年中傳承、發揚?」梁老師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專家解讀


閩南話已出現流失現象

  
廈大中文系林寒生表示,調查顯示,從年齡結構看,目前中老年人方言基礎上較穩固,而青少年口語交流則傾向於少說或不說方言,幼兒園小朋友已經大體上只說普通話,不說方言了。各年齡段學生比較普遍的看法是,用普通話表達更熟練、便利,因此對其更有好感。

  
「普通話確實成為廈門市人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社會生活的主流語言,反映了廈門市推普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功」,林寒生說, 「但同時,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發現,閩南方言在廈門的流通已在悄然萎縮與消退,在年輕一代尤其是幼兒園層次中已十分突出」。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廈門目前是一個人口流動比較大的沿海城市,由於外來移民多,方言十分容易產生變異,原來的方言受到了衝擊。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許長安就說過一個例子,前幾年在廈門舉行的一個閩南話歌曲比賽,進入決賽的12名選手,竟然有1/3不會說閩南話,使得歌曲演唱失去鄉土氣息和原汁原味。他說:「不會講閩南話,也就唱不了南麴,演不了歌仔戲。所以,方言流失的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閩南話是強勢方言,現在還不存在消失的危機,但已經出現了流失現象」。




嘗試


她讓課堂飄揚閩南童謠

  
在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瑞景小學,人們常常會聽到稚嫩、動聽的閩南童謠,原來是小學生唱起了閩南童謠,久違的鄉音回到了校園。

  
閩南鄉間音樂走進小學校園,有一位老師起了很大作用,她就是特級教師劉瑛。讓人驚訝的是,劉瑛並不是廈門本地人,而是來自湖北。劉瑛老師現在是瑞景小學老師,去年剛從廈門第二實驗小學調過來。

  
從2000年年開始,劉瑛就在廈門第二實驗小學從事《閩南民間音樂進課堂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研究,她嘗試大膽的在小學開展閩南民間音樂教育。

  
劉瑛和同行廣泛收集閩南民間音樂資料,編寫了校市鄉土音樂教材,開創了將閩南鄉土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引進課堂的先例。她先後編輯了小學1-6年級12冊閩南民間音樂鄉土教材。各單元含「唱歌」、「欣賞」、「音樂實踐活動」。根據兒童心理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具有很強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即使是非閩南籍老師或學生也能通過CD的或VCD的示範反覆聽、唱而逐步掌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學校還聘請廈門市南音團、歌仔戲團、高甲戲團的音樂家走進校園,為學生表演,讓學生直接感受豐富多彩的閩南民間音樂。結果,這些閩南本地民間音樂已成為深受孩子們喜歡的音樂課程內容之一。他們漸漸地愛上了閩南民間音樂。

  
廈門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的指揮吳宏才老師說:「用這樣的教育方式把家鄉的音樂文化融入到孩子們的血液中,長大後,他們走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鄉音鄉情一定會伴隨他們一生的」。






資料來源:http://www.xmfc.com/html/2007-12/12/20071212090711965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