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節錄自 陳冠學著《臺語之古老與古典》(第一出版社)


清代乾隆學者錢大昕(1728 ~1804) 是認識古漢語聲母的開路大學者﹐他第一次指出上古漢語沒有 f﹑v﹑? (即非﹐微) 一類輕唇音。輕唇音是相對於 p﹑p'﹑ m (即邦﹐滂﹐明) 一類重唇音而命名的。又指出上古漢語沒有屬於捲舌音知﹑徹(在今日官話包括照﹑穿﹑審) 一類的聲母。錢氏分別寫了兩篇論文﹐一是古無輕唇音﹐一是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來證實他所發現上古漢語聲母這方面的真相。現在不僅他的發現早成了定論﹐後人還順著他的路子還原出上古漢音的本真﹐﹒﹒﹒




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



錢大昕這位天才學者﹐自然看了出來。他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又接著說﹕「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知﹑徹﹑澄」到了清代﹐和「照﹑穿﹑床」都一同演變為同樣的發音﹐大部分地方同樣變成捲舌音﹐有一部地方﹐都變成舌面音。但是上古漢音「知﹑徹﹑澄」和「端﹑透﹑定」無異﹔ 也就是說「知﹑徹﹑澄」在上古是「端﹑透﹑定」。下抄面錄一些錢氏例字.


1.古音中如得。

2.古音陟如得。

3.古音直如特。

4.古音什如篤。

5.古讀豬如都。

6.古讀追如堆。

7.古讀卓如的。

8.古讀池如沱。

9.古讀褫如挓。

10.古讀沈如潭。

11.古讀廛如壇。

12.古讀陳如田。

13.古讀咮如鬪。

14.古讀涿如獨。

15.古人重童同音。



錢氏舉例甚多﹐摘其習見的字﹐已可概見。實則古籍中此類例字﹐不下數百千條可舉。


知﹑徹﹑澄至今仍保持為端﹑透﹑定的﹐在現存各方言中﹐也只見於閩語﹐這又是閩人很值得驕傲的。幾乎凡是談到上古漢音﹐數來數去﹐總歸閩音有份﹐而尤其是閩南音﹐就說是古漢音的嫡傳也不為過。下面舉閩南音﹐為錢氏作見證﹕


知﹑徹﹑澄﹑中(2音)﹑綢 聲

桌(2音)﹑沈﹑秩﹑姪﹑抽 聲

治﹑朝﹑朝﹑濁(2音)﹑召 聲

啄﹑除﹑紂﹑湛﹑展 聲

趁(2音)﹑珍﹑茶﹑輟﹑張 聲

撐﹑褫﹑鎚(2音)﹑墜﹑陣 聲



實在舉不勝舉。這裏想停下來講講著者的「陳」姓。「陳」姓據說是周武王封大舜之後於陳而得的國姓。後來陳完逃到齊國﹐子孫興盛﹐竟至篡奪了齊國政權﹐因將「陳」改寫為同音的「田」字﹐以示區別。可知「陳」古音讀如「田」﹐現在 閩南人「陳」姓還是叫tan﹐是個既古老而 又奇特的字音。此事可以看出閩南音性質近化石﹐歷數千年不變﹐可以說很頑固。故全大陸漢音先後被胡化﹑楚化﹐只有閩南屹立不為動。「陳」字的古寫寫做「」。「申」是「電」的本字﹐字音出自閃電時的霹靂聲。故「申」字古本音為tan﹐「」即取「申」的tan 為本字之音的。「田」「電」現時音值同為tien﹐因介入介音 i ﹐ 而主元音又自a 變為e ﹐比起霹靂聲﹐早已弱化﹐不夠強烈。「陳」﹐如今官話讀ㄔㄣˊ﹐什麼聲都不像了。


錢氏又說:「古人多舌音﹐後代多變為齒音﹐不獨知﹑徹﹑澄三母為然也。」齒音是ㄗ﹑ㄘ﹑ㄙ﹑ㄐ﹑ㄑ﹑ㄒ一類的聲母。錢氏這裏的意思大概偏指正齒音(即照穿一組)。關於這一點﹐閩南語也可為之作活見證﹕


鋤﹑醜﹑震﹑唇﹑注﹑蠢 聲



這裏著者只是信手拈出﹐沒有真正搜集﹐否則必可集到很多。這一類字﹐比「知」系字轉音得更早﹐已轉了好多轉﹐而在閩南卻仍舊有一部分沒被轉失﹐仍保持其本音﹐實在難得而又難得﹐可以說太寶貴了﹐這又是閩南人無上驕傲之所在。



「照」母系在上古和「知」母系一樣是不存在的﹔在上古音中﹐「照」母系一半和「知」母系一起歸「端」母系﹐一半歸「精」母系。可是在現代﹐「知」母系和「照」母系差不多都成了捲舌音。人的舌頭﹐正常狀態是往前伸的﹐捲舌音方向正相反﹐反而向後轉﹐故捲舌音道道地地是「反舌」。呂氏春秋為欲篇寫著﹕「蠻夷反舌。」高誘注﹕「反舌﹐夷語﹐與中國相反﹐故曰反舌也。」






資料來源 : http://www.taigu.org/index_files/history/chian2.htm






板主 :




我會記得陳冠學老先生捌講過,在北方冰天雪地个所在,人咧講話,嘴舌伸袂直,所以攏會含嘴舌講話...呵!呵!呵!



(不能笑!不能笑! 笑太大聲,舌頭會斷掉! 捲好!捲好啦!)





南蠻鴃舌...北胡反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