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宮歷史沿革


在福建省九龍江入海處,有一人煙稠密的村莊,這便是龍海縣角美鎮白礁村。在白礁村櫛比鱗次村舍環抱之中,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宮觀,這便是始建於宋代,供奉保生大帝的慈濟靈宮。
  
保生大帝,民間亦稱為“大道公”。公俗姓吳,諱本,字垂基,號雲衷;因是位道行高深的道長,人們也稱他為真人,真人祖上自中原遷來漳州,至五代末年,父母因戰亂避居白礁(時屬泉州府同安縣積善里)。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三月十五日,真人降生於人間。真人“少穎異,不妄言”,正值少年,父親卻患惡疾,因貧窮無力就醫而辭世;不久,母也因憂傷操勞過度而離開人間。從此吳真人立志學醫,出外拜師學道。由於四海雲游,多方求學,又能博采民間驗方,終於成為一位醫德高尚、醫學高明的醫生、一位道行高深的道長。
  
宋景估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凌晨,吳真人應請出診;在診視完畢返回白礁途中,因想起煉制藥方尚欠一味草藥,便取道立圃山采藥,但因過份疲勞、采藥心切,在攀登懸崖時不慎跌落深淵而謝世。
  
吳真人一生以慈悲濟世為懷,施醫不問貧富貴賤;又不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常常奔走於崇山峻嶺、民間村落,因而深得鄉親父老、人民的愛戴。吳真人羽化之後,鄉親父老為緬懷其恩德,便私自追謚真人為“醫靈真人”,并修起龍湫庵,塑像供奉。這是真人羽化後第一座神廟。翌年又集資擴建為廟宇。鄉里遠近有病痛疾苦,甚至戰亂天災也都求真人保佑,于是尊神便由醫神成了地方保護神。至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又敕建廟宇思宮殿式宮觀。集宋代典章制度、文物、故事的《宋會要輯稿》中“變靈神祠”條載:“祠在泉州府同安縣,乾道二年十月賜廟額“慈濟”,於是祀廟上升為官方祀廟。
  
真人世居白礁,羽化之後又於真人故居近處建龍湫庵塑像供奉。幾經修葺擴建,至宋紹興間又敕建為靈宮。因宮觀址在龍湫庵,所以至今宮樓上仍高懸“真人所居”匾額,并稱靈宮為祖宮。又因宮在積善里之西,民間又俗稱為“西宮”。




祖宮建築藝術煥發光彩

  
慈濟宮雖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但仍保持宋代始建風貌,仍保留許多宋元明清文物。辛未重修,扶傾補缺,撇舊易新,雕龍畫棟,漆刷一新,如今更是流光溢彩,堂皇壯觀。
  
祖宮面積一千六百多平方公尺,大門與廣場一端大戲台對峙,廣場寬闊可客納數千人。祖宮分前中後三殿。前殿為重櫃歇山頂,立柱抬梁兩膚五門宮樓。大門兩側一對踞立的鎮殿石獅,系始建文物。層樓前為長廊,後為寬敞廳堂,長廊門額懸“真人所居”巨匾;長廊前沿置有勾欄,可以憑欄眺望廣場;廳堂後為天井,兩側為鐘鼓樓,光線充足,舒展大方。前殿兩側,延伸為文武朝房,突出主體成輔佐之勢,整體結構宏偉壯觀。
  
前、中、後殿脊飾華麗。前殿正脊呈柔和曲線,脊端上翹,頗有凌空欲飛之勢,脊飾飛龍走獸,絢麗多彩,雖經多次重修,仍保留宋代閩南加工精細的原型。
  
中殿前沿一祭台,台緣前瓖有飛天仙女和獅子戲球浮雕,造型古樸,為始建文物。中殿正中立柱開闊,神壇上供奉保生大帝。頂棚為穿斗藻井(蛛蜘結網結構),精巧美觀,反映了明代日趨繁麗建築藝術風格。穿斗工藝精密,質地牢固,雖經正統十年漳州六級地震、萬歷三十二年泉州海域八級地震、民國七年南澳七級地震,以及附近數次五級地震的震動,但都依然完好無損。
  
前殿騎樓成一長廊,十根石柱一字排開,當中六根蟠龍石柱,中殿十六根立柱,第一排為四根蟠龍石柱,布局整齊。共十根蟠龍石柱系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時,台胞所捐獻,石柱為八角稜形,外飾鏤空蟠龍。石雕技藝精湛,神態逼真,是清代杰出的巨型石雕精品。後殿升高,石階十數級,開間闊31公尺,深11公尺,18根石木支柱,橫直有致,寬闊堂皇,氣派宏大。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又稱白礁宮、又稱閩南慈濟祖宮,位於福建省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始建于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光緒四年及民國七年都有重大維修;1989年,再由台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會長周大圍先生等捐金重修。




學甲慈濟宮

學甲慈濟宮主神保生大帝,係於明末由福建泉州府移民迎請,隨鄭成功部隊來台,而由學甲頭前寮將軍溪畔登岸。上白礁祭典根據考證,始於清代,學甲地區鄉民經常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由於保生大帝誕辰為農曆3月15日,故必須提前數日渡海,方能趕上神誕,所以乃訂為每年農曆3月11日。日治時期後由於兩岸民間往來受限,來往關卡不便。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舉行隔海謁祖祭典。上白礁祭典原非年年固定舉行,20世紀後半,才逐漸改為每年舉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