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要與大家開講的是廈、漳、泉閩南方言的差異。我們仍然請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周長楫先生來與大家開講,周教授對閩南話頗有研究。


明:周教授,您好!



周:你好



明:我們閩南地區的人都知道,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的閩南話腔調不一樣,有些說法也不一樣,比如:廈門人說"chia png"(吃飯),"chia be"漳州人說"chia pui"、"chia bue";廈門人說"真水"(漂亮),泉州人說"啊thek"等,您是搞閩南話研究的 ,請您介紹一下它們的差別,主要是表現在哪幾方面。



周:好,可以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語音,一個是詞彙。語音來說,泉州有機個韻母是廈門沒有的,比如:廈門人、漳州人都說"吃hi"(吃魚),泉州人說"吃Hγω";廈門人說"吃ke(吃糕),泉州人說"吃ker ",這個" "也是廈門沒有的;又如,廈門人說"ge niu "(月亮),泉州人說"gerh niu",這三個韻母是泉州有廈門沒有的。

另外泉州有些韻母管的字比廈門多。比如"ui˙",泉州人說:"thao chui˙",廈門說:"thao cheng",它這個"ui~",管的字就比廈門多。同樣,漳州的一些音是廈門沒有的,漳州有個"io~",象姓張的"張",廈門和泉州都說"tiu~"而漳州說 "tio~",這也是廈門沒有的。再一個,漳州人的"E""e"分的很明顯,比如,騎馬的"馬"和買東西的"買",騎馬的"馬"字發音時嘴開得很大,而買東西的"買"字嘴開得較小,廈門的"馬"和"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音"be"(馬),"bue"(買)。所以我們一聽,腔調是不一樣。

漳州這一帶有一個"j"的音是廈門和泉州沒有的,再一個 "ui~",它管的字比我們的多,我們說"開bng"(開門),漳州說"開bui˙"。我們說""吃peng"(吃飯),漳州說"吃pui~";



明:我們說"吃be"(吃粥),他說"吃bui pui˙"



周:對,不過,這個"ui~"我們也有,只是他(漳州)管的字比我們多。但有的韻母是我們沒有的,比如漳州這一帶有一個"j"的韻母,"夏天"廈門說"lua天"漳州說"jua 天",這也是泉州和廈門沒有的,只有漳州有。所以,韻母泉州比廈門多三個,漳州比廈門多五個。

  



聽眾朋友,除了韻母廈、漳、泉有不一樣的地方外,有些韻母雖然三個地方都有,但所組的字卻不一樣,比如,"e""ue"這兩個韻母三個地方都有,可是廈門發"ue"音時,漳州不一定也發"ue"音,比如廈門說"kue"(雞),而漳州說"ke";溪水的"溪",廈門說"kue",漳州說"ke";廈門發"e"音時,漳州也許就發"ue"的音。

由於韻母的發音組字不一樣,所以,就形成了各自的腔調,一聽,就能分辨是泉州人或漳州人或廈門人。除了發音的差異外,說話的聲調也不太一樣。好,我們繼續來聽週長楫教授的介紹:



周:聲調,象第三聲,廈門和漳州都是高降調,而泉州是高平調,類似我們的平聲。比如我們說"siˊ"(死),泉州說"siˉ",我們說"chia hoˊ"(很好)"hoˊ"是第二聲,泉州說的是"ia hoˉ"是第一聲,又比如"毒",廈門說"tok〡"是第八聲,泉州說的"tok√"。

泉州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不同的字發同樣的音同樣的聲調,如;一步兩步的"步",和做衣服的"布",我們說的是不一樣,"步"說"pooˉ" "布"說"pooˋ",而泉州全是同一個聲調,這也是聲調不一樣。所以,語音也好,語調也好,聲母、韻母都有不一樣的地方綜合起來,有時他們說話我們就不一定聽得懂。

  



聽眾朋友,說到聲調的不同,我覺得泉州人說話的聲調很輕,可用"輕聲細語"來形容。所以有人說:"要聽泉州人吵架,也不聽福州人說話。"也許這話有點誇張,但由此可見泉州人說話聲調的輕。

不管聲調不同也好,語音不同也好,廈、漳、泉三地的差異還不是很大,曾作過統計,以2500個詞為例,廈、漳、泉96%以上的詞源是一樣的,語音可能有百分之十幾,若包括聲母、韻母可能稍多些,但是,聽一會兒就習慣了了。而詞彙說法的不同有時會鬧出笑話和誤會的。好,一段音樂後,我們繼續來聽周教授的介紹。

  


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閩南話節目大型系列廣播《閩台文化從頭說》,剛才廈門大學中文系週長楫教授介紹了廈、漳、泉三地閩南話語音和聲調的差異,那麼,詞彙的說法差異有多大呢?




周:有一些詞說法不一樣,你剛才所說的,我們說,"chin sui"(很漂亮),泉州說:"a theng " 我們說"thit tho "(去玩),泉州說"thit",我們說"真老祥"(很臟),泉州"牙兇噢",而到了漳州說"意志"。"這個人很意志"。(這個人很臟)有些詞雖然一樣,但發音不一樣,比如,"花",廈門說"hue"漳州說"hua",他發的是文讀音。

比如"蠶豆",廈門說"馬齒豆""漳州說"虎爪豆","荷蘭豆",廈門說"虎仁豆",漳州說"番仔豆",泉州說"奶豆";"知了",廈門說"am浦姐",泉州說"羊飛sai","八哥",廈門和泉州都說:"家令",泉州卻說"黑核",我還以為說的是黑核荔枝,其實就是"家令";"楊桃"廈門說"uito",泉州說"番古"。

又如,我們廈門說:這個人"chin sao xia "(這個人嗓子啞),泉州說:這個人"uh ao˙"。"茄子"廈門說"橋",泉州"紅菜","絲瓜"廈門叫"菜瓜",泉州叫"思瓜",漳州叫"雜念瓜""南瓜"我們叫"金瓜",泉州叫"冬瓜",這就大誤會了。




明:如果到飯館點菜就麻煩了,



周:就得點錯了。

  



聽眾朋友,以上周教授介紹的這些詞彙的說法,三個地方的差異確實比較大,聽起來很有意思吧?還有差異更大的呢!



周:比如,廈門說:"chit chui lai lo˙?"(誰來了?),泉州說:"song阿來lo˙?"而漳州說:"蛇來了",讓人嚇一跳!有一次,我與一個人在談話,另外一個認識我的人,從前面走過來,但我沒看見,他問說:"蛇來了",我嚇一跳就趕緊跑,他說,你跑什麼?我說,你不是說"蛇來了嗎?我最怕蛇了!

所以,語音、詞彙不一樣,造成有時猛然一聽,會不明白,但多數還是聽得懂的,所以三地的語言還是可以通的。

  


聽眾朋友,這種詞彙的差異在交流中確實是容易造成誤解,但畢竟不太多,周教授也曾統計過,大約100多條詞彙裡有3、4條,1萬多條也不過3、4百條,因為有些是常用的,所以有時我們聽不懂。不過只要交流一會兒就會明白。這種方言內部的的差異是很正常的。就像同樣是普通話,天津和北京、山東有些也有不一樣的。

尤其是閩南方言的形成歷史時間不太一樣。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漢人進入福建,最早開發的是泉州、晉江一帶,而漳州一帶是唐朝以後才開發的,這中間就相差幾百年,而廈門就更晚了,原來是個荒涼的小島,是鴉片戰爭後才逐漸興盛起來的,因此,語音層次就不一樣。

泉州保留的語音更早些,漳州稍遲些,而廈門是結合兩地的語音,有的取漳州音,有的取泉州音,有的是將取來的加以改造,就變成了廈門音,廈門音可以說是漳、泉LAM(濫),又有點改造。因此廈、漳、泉三地的閩南話各有特色。






板主 : 部分標示不清處, 本人做過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