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生 (作者系北京潮人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記得去年汕頭的媒體曾刊登一篇短文,談到潮汕方言日漸萎縮且有走向消亡的趨勢。我當時半信半疑,認為在外省或海外有這個可能性。在本鄉本土怎麼會呢?最近回到汕頭調查了一下,果然確有其事。看來某些有識之士的隱憂並非多餘。


據了解,目前潮汕地區不少青少年說潮語已不太順暢,許多年輕夫婦在家裡也不屑用潮語、而改用普通話和孩子交談。他們的理由是:這樣做才保證孩子的普通話說得純正,還能使孩子的寫作能力不受潮語的影響而得到提高。



面對上述現象和似是而非的看法,出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我想借用貴報一點篇幅,談談個人的觀點和意見以就教於廣大鄉親。


一、怎樣認識推廣普通話問題。推廣普通話可以說是我們的一項國策,人人擁護。現在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空前發展,普通話也空前地普及,這是件大好事。但是推廣普通話並非嚴格地要求每個人的發音都要完全合乎標準。有些人從事的職業確實有此要求,例如:語文教師、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影視演員、話劇演員,等等。除此之外,眾多的人說國語,無非是互相了解話意,達到互相交流就是了。目前在北京的潮汕人,數以萬計,他們往往把“飛機”念成“灰雞”,把“賺錢”說成“撞牆”,把“電訊”說成“電信”……,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首都商戰競爭中的佼佼者,甚至不妨礙他們當中有些人找對象、談婚論嫁、落地生根。可見,作為個人來說,應儘量爭取把普通話說準說好,但事業的成功並非單靠語言,而要具備其它更多的重要條件。


二、講潮汕話會影響孩子們的普通話發音嗎?不錯,潮汕人說普通話有許多字音咬不准、分不清,但這是由於過去未大力推廣普通話,許多人沒有在學校接受正規的語言訓練,成年後語音定型,較難改變口音所致。目前本地學生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都接受普通話訓練,何愁說不准呢?如果回家後還硬性要求他們和父母、 “公媽”要說普通話,而父母、“公媽”的普通話不見得合乎標準,這豈不是幫倒忙嗎?其實一個人小時候多學一兩種語言,對他的大腦語言區的開發發展只有好處。不少人能說好幾種語言,沒聽他們說過“語言之間會互相影響”的事,客觀的實踐的科學的結論還是有說服力的。


三、“說潮汕話會影響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完全不沾邊的偏見。學生的寫作能力靠的是多讀多寫,積累豐富的知識、詞彙,掌握正確的語法修辭方法。他們動筆時用的是書面語,與日常生活中的潮汕口語毫不相干,怎麼能說“影響”呢?潮汕近現代的許多文化界知名人士,如杜國庠、梅益、秦牧、郭啟宏等,他們都是成年後帶著濃厚的“潮音”走南串北,卻絲毫不妨礙他們成為國家級的文化精英。如果再推及古代,我想明朝的林大欽唸書時一定用的是潮州話,上京考試時官話恐怕也說不太好,可是他依然中了狀元。可見“潮汕話對寫作起壞影響”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說來說去,究其根源,我看還是由於某些鄉親在下列認識上存上誤區:


一、他們把推廣普通話和傳承家鄉方言對立起來。其實方言的存在何止我們潮汕一地,國家並沒有要求各地縮小或取消方言,廣東、福建、上海以及香港、澳門等地的電台、電視台一直用雙語播音,說明方言的存在有其社會作用與意義,這不是任何人的主觀意志所能否定的。


二、他們對潮汕方言的歷史地位、社會價值和現實作用認識不夠,誤以為潮汕話越來越不重要,遲早被普通話所代替而消亡,從而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語言自卑感”。這是錯誤的、有害的觀點。其實潮汕方言是正宗的漢民族語言,它還是至今遺存的、罕見的古漢語“活化石”,在語言學研究上有著重大的價值。它是潮汕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園圃中的一朵奇葩。以它為載體的潮劇、潮州歌冊、話劇、歌謠、諺語、小品、燈謎、故事等等,無不閃爍著我們潮人的聰明才智,值得我們引以自豪。而以它為重要紐帶,聯繫著海內外2000多萬潮人鄉親的骨肉親情,更是我們潮汕民系的一個特點和優點。遍布五湖四海的潮商憑藉“鄉音” 拉近了距離,獲取到商機的例子,不勝枚舉。凡上種種,外人贊羨不已,我們自家反而視而不見,甚至自卑,豈不令人訝嘆,惋惜!


最後,我建議貴報及家鄉各媒體進一步重視這一問題,加強有關的宣傳、引導工作,使潮汕文化建議工作開展得更好。



汕頭特區晚報--- 潮汕文化,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