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越土著曾是強盛的水上民族,馳騁于江河湖海之間。《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閩在海中,西北多山……”“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鬥,便於用舟”。勢力範圍主要在福建全境以及粵東贛南贛東北浙南,據說勢力還曾抵達東南亞,甚至傳言到過美洲澳洲(中美專家研究證實:“南島語族”的祖先源於中國福建,遠古尚未發明船的時代,借助風向,向外漂流,在一個又一個島嶼上生活、繁衍)。閩越也應該是百越最強的一支,北邊的甌越臣服於閩越,南邊的南越敗於閩越而求助漢武帝。閩漢兩族經過長期奮戰,最終閩越落敗,閩越王城的軍民被千里流放到江淮之間,散居各地的閩越土著再也無力建立強大的軍事集團抵抗漢朝了,成為“遁逃山谷間”的“山越”。兩漢時期,漢人先後在閩江流域以及沿海建立了幾個軍事據點,主要的城池為今建甌、溫州、福州、泉州、潮州一帶,這些戍邊將士守衛的城池起初只駐有少量隨軍親屬,後來紛紛扶老攜幼,人丁興旺起來,逐漸就軍民雜處了。但閩粵之地在漢人心目中一直是化外的瘴癘之鄉。


兩晉時期,中原戰亂,陸陸續續有一些漢人輾轉各地,最終進入福建(主流為習染吳越文化的山東青、徐移民,這也是閩語白讀層存在很多連現代吳語都失落的吳楚特徵,白讀音系比中古的廣韻更古老的原因),但這幾座城池中容不下這越來越多的流民,於是大多人口只得住到城外,漢人與閩越土著的軍事衝突又開始了。殖民戰爭是殘酷的,對於非我族類的土著,傳說男的被趕殺,女的被擄來為漢人傳宗接代(母子言語相承,雖然主流為漢語,但語音詞彙句式必然帶有很多閩越特徵)。

一些閩越土著匿居深山野林,後來形成畬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另一些遁逃江海之間,成了閩江上、下游、福建沿海,廣東沿海的 “蛋民”(或“蛋戶”“賤民”“曲蹄”“交趾”)和大部分台灣、東南亞土著的祖先。經過不斷的開疆拓土,城外大片土地都為漢人拓殖,閩北更是形成幾大重鎮,沿海的溫州福州泉州、潮州也大大擴展了管轄範圍。(帶有前述特徵的始祖閩語形成了,但文讀尚未出現)。


唐初,漢人繼續採取武力將閩越土著驅逐到遠海島嶼和深山野林,從而牢牢控制江西、閩北的大部分地方以及沿海數塊平原,並因為解決了“泉、潮間蠻獠嘯亂”,設置了漳州,使得溫州到潮州沿海一線都連成片了。此時只有閩西南、粵東北未被征服,仍是閩越族勢力範圍,但已不成氣候,失勢敗落了。雖然廣大的閩粵贛一帶仍是其活動範圍,但由於泉潮之間早已被漢人攻佔,贛南也早已成為漢地,所以只有其間的鳳凰山區才是最安穩的化外之地,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畬族先民形成了。


唐末,王潮、王審知等人進一步開疆拓土,並趁中原政權動盪之機,建立閩國,從而更加盡心的經營福建,使散居境內的閩越都逐漸接受漢文化了,因為民族融合,始祖閩語在原始閩越語底層基礎上引入小部分的閩越新詞彙。只有閩西南、粵東北因為漢人少未完全漢化,其餘都歸化為漢人。但更大的移民潮又開始了,五代十國期間,中原動盪,漢人大批進入福建。其中進入閩北和沿海(主流是走江浙海路的河南山西移民)的“入鄉隨俗”成了閩人(這些移民都學了閩地白話,但也帶來自成系統的“中原正音”,限於官宦階層,但大約在北宋成為閩地“文讀音” );進入閩西南、粵東北的畬民區的(主流為走湘贛陸路的河南山西移民),客家先民人數多,又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優勢,很快成了當地的主導民系。

而畬族先民是一直隱匿山林,倖存至今的閩越遺族,此時已經樂意接受漢文化了,畬語從帶閩語特徵的漢越混合語逐漸向客家先民帶來的中原話靠攏。也就是說,客家先民帶來的中原漢語深刻改變了畬語,導致畬語相當接近於客家話,幾乎等於放棄了本族語言。因為不同以往的生活條件,客家先民的語言雖然攙雜一些閩越土著語成分,但必然不會太多。經過長期共處,這些客家先民人與散居在閩西南的畬族先民和平相處,在閩西南逐漸形成自成一系,迥異於閩語的客家話,客畬語言交接形成的客家話顯然又攙雜了不少閩越成分。估計在兩宋時期的閩粵贛之間(除了粵東鳳凰山區),在閩西南與客家先民混居的大多數畬族先民最後放棄了本族語言文化,融合到漢人中,形成獨立民系,也就是後世因粵西土客之爭而得名的客家人。而遷移到閩東等地的畬族依靠深受客家方言影響,已屬漢語的畬語抵抗遷居地的漢語同化而保留了民族特徵。也就是說,遷出閩粵贛邊區,遠離客話中心,畬族得以保持民族獨立,現代畬族的形成並不很早。類似的例子如:台灣的潮州移民被同化,梅州移民卻能成為獨立民系;漳州移民到潮汕被同化,在閩語外的惠州則能得以獨立發展為海陸豐方言。


兩宋時期,福建文風蔚盛,福建秀才與荔枝、龍眼、橄欖一起,竟至成了閩地特產而蜚聲遠近。文教如此發達,閩語區由原先白話、官話雙語的轉台變成文白夾雜,使得文讀音真正進入了閩語。




資料來源: 山客之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