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加華 莊婉婷



受訪人:夏西(河北人,某外貿公司泉州分公司負責人)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泉州設了一個分公司,主要從事工藝品批發。那時候到處都講閩南語,有時客戶說兩句普通話,大部分我都得去猜一下。套用閩南的一句俗語,當時自己真是“鴨子聽雷”,閩南話比英語更難聽懂。那時候泉州人很少說普通話,發音不標準,而且說得很吃力。後來為了溝通的方便,我也決定學習閩南語,現在我的閩南語可以說很標準了,卻發現有時也派不上用場,因為大家都開始說普通話了。

  
可能是在泉州外地人越來越多,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夜之間好像泉州人都達成共識似的,一出口全成普通話了。到了正規場合,生意往來的人都用普通話洽談,如果在那種場合說閩南話,倒會讓對方覺得沒水準。特別是八十年代出生的這一輩,普通話講得比北京人還繞呢。

  
不過,從文化角度來說,閩南語能讓人一下子感覺到閩南文化的味道。如果哪一天來泉州的外地人發現這裡沒有閩南語了,那就會覺得很可惜。就像遊客到了惠安,發現惠安女再也不穿惠女服裝了,那惠安女就失去很重要的一種韻味了。

  


“說夢話常用閩南語”

  

受訪人:林國平(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的老家在莆田,14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晉江學藝,半工半讀,初中、高中都在晉江度過,22歲離開晉江到福州讀大學。八年時間,我不僅學會了閩南話,而且還講得很地道,與當地人說話沒有什麼差別。

  
後來,在福州學習和工作了近30年,由於職業和環境的原因,普通話成為我的主要語言,但是,我並沒有忘記閩南話。

  
我喜歡閩南話,理由很多,閩南話比較好學,我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能說一口相當流利的閩南話了。另外,閩南話的發音比較婉轉柔美,聽起來輕鬆愉悅,特別是聽閩南語的歌曲,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閩南味,感到特別親切。

  

我主要從事民間宗教信仰的研究,經常要到民間搞調查,由於我會閩南話,給我的調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近年來,方言受到冷落、甚至擠壓,有人擔心閩南話會逐漸消亡,我倒不以為然。僅從閩南話的歷史看,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適應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國度的變化,當然也會與時俱進,適應當代社會的巨大變化。我認為,閩南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責任去愛護它、保護它。




閩南語需要傳承與發展

  

受訪人:林少川(福建省政協委員泉州學研究所所長)

  
我長期關注閩南語問題,對這方面具有濃厚的興趣。在2002年省政協議案中,我提交了《正本清源 閩南語不能顛倒台語》,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我個人認為做好閩南語的傳承,不論是對中華文化的保存,還是對祖國兩岸統一,都具有積極意義。我國目前正在搶救一批瀕危的文化遺產,泉州的梨園戲、南音是重點搶救的對象之一。這些藝術表演形式,都需要語言來傳承。“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泉州盛行的幾種特有地方文化,一旦失去閩南語,根本就無法再現這種文化形式的韻味和精髓。

  
閩南語是幾千年中國文化在融合中形成的獨有語種,堪稱“晉唐古音”,有著厚實的文化底蘊。現在閩南語出現的尷尬境地,是值得有識之士奔走呼之的。這種語言不會消失,但就現在,閩南人要把閩南話講得地道、講得好,已經很難找到 若沒有對這種語言進行繼承和發揚,它最終影響最大的,就是這種語言也會變得不正宗。與其要到這種語言的精髓快消失時,再花精力去搶救,不如現在就去傳承。

  

我認為,扶植閩南文化,要從娃娃抓起。社會應該呼籲像讓南音作為一種鄉土教材進入中小學教程那樣,讓閩南語進入中小學、幼兒園。只要教學方式活躍,兒童產生興趣,就不會去排斥它。

  
當然,閩南語不僅要傳承,而且還要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要做到發展,需要深入發掘,整理。惟有引起人們對閩南語的重視,這項工程才能完成。現在,泉州正在收集出版《閩南語字典》,這就是在保護和傳承閩南語過程中很好的方式。

  


閩南語“弱化”應該重視

  

受訪人:林志鵬(惠安一中語文教師)

  

從90年代開始,閩南地區的家長培養孩子,從一出生就教普通話。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在得到訓練的同時,開始“遺棄”了閩南語。我認為,閩南語的“弱化現象”已經是閩南語方言地區的一個社會現象了。

 
 但是,閩南語不僅是家鄉話,聽著親切,而且具有文化價值,鄉土價值,科學價值,是無價之寶。

  

我在中學教語文,對閩南語的研究很有興趣。閩南語可算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有時候,用閩南話來解讀古文,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偏語復音詞在閩南語中保留得非常好,“來去”在古漢語中放在一起,只表示一個意思“去”,在閩南語裡,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也表示“去”。在上課時,我給學生講古文,時常結合閩南語這些特點分析,同學們很容易理解,而且十分感興趣。

  
在泉州有一位老先生能用閩南話朗讀四書五經。這種讀法叫“文讀”。“有些古詩用普通話念不押韻,但“文讀”卻符音韻。”這些能“文讀”的人現在要麼已經離世,要麼也都已白髮蒼蒼,一旦這些東西無人繼承,很多音韻上的文化遺產,將會遺失。

 
 我個人認為,閩南話消失是不容易的,但是弱化現象肯定會存在,而且應該引起重視。

  


“有一種親切的鄉土感”

  
受訪人:莊渭濱(退休語文教師,從小受過傳統私塾教育)

  

閩南語是祖先遺留的文化遺產,沒有繼承是我們對歷史的遺忘。當然,不可否認閩南語無法大面積地普及,因為它作為一種地方方言,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在溝通時,通俗的意思在交談中可以用閩南語表達出來,但是,一些比較深的意思,或比較書面化的語言,用閩南語就很難表達。

  
不過,日常生活中,我們和家裡人和鄰居之間,很多人還是用閩南話交談居多,因為這畢竟是一種地方的文化,讓人有一種親切的鄉土感。中國的民間語言豐富多彩,閩南語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應好好保存。

  
我認為,在社會變革中,講閩南語的人可能會逐漸減少,但它作為一種現象不會消失,只是如果沒有人去研究它、保護它,可能會失去一些閩南語中很古老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