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宜興:3萬瑞安人依山棲居


陳關傑

  
據悉,宜興市祖籍溫州的有七八萬人,其中祖籍瑞安的至少達3萬人。日前,本報記者抵達著名陶都江蘇省宜興市,經實地考察發現,他們的居住地相對分散,主要集中在丁蜀、張渚、西渚三鎮,大多擇山而居。在當地嚮導的指引下,記者歷經3日走進山野村落尋找他們的蹤跡。
  

第一日:丁蜀鎮
  
瑞安村落:林甲村、南中村
  

第一日上午,記者一行由丁蜀鎮西行30分鐘,在該鎮林甲村村委會見到了該村會計林允福,據其告知,其78歲的父親林明傑在60多年前來到西渚,後幾經遷居來到現在的林甲村,其父對相關情況可能比較了解。找到林明傑時,他正在房邊鋤地。他的祖籍在我市鹿木鄉河 舟,離鹿木鄉政府約1.5公里。60多年前,他來宜興時,正值日軍侵華,兵荒馬亂,千辛萬苦由溫州輾轉到上海,後步行七日到達西渚,途中雙腳紅腫,腳底起泡,只好用紅酒擦拭雙腿消腫。據林明傑介紹,該村5戶人家40來口人祖籍都在瑞安,以種田、採茶、打工為生。經其提供的線索,該鎮南中村瑞安人較多,附近各村都有瑞安人,但為數不多,居住分散。
  
當日下午,記者趕到該鎮南中村,見到了現年56歲的戚美芳。她家新蓋的2層8間小樓貼著白瓷磚,位於村口,在綠樹掩映下比較顯眼。戚美芳告訴記者,她父親早年來到這裡,她會說瑞安話,但在她家中說的都是宜興話。她父生了6個女兒,都分散生活在附近各村。她只記得祖籍是湖嶺,還有一個大伯生活在瑞安,但一直沒有來往。因其要上山採茶,無暇帶路前去尋找其父,只好作罷。
  

今年86歲高齡的張定科老人也住在南中村,1.8米的身高,腰板挺直,看到家鄉來了記者,他早已站在自家的小樓前等候。他13歲就已來此,當時這裡日本兵橫行,以租種地主的土地為生,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能在這裡安家落戶實屬不易。老家在湖嶺,因時間久遠他已回憶不起老家的確切地名。他在瑞安老家已無親人。3年前,他在兒子的陪伴下回了一趟瑞安,意欲尋找出生地,但兒時的那個村莊已無影蹤,老人不禁潸然淚下。現在,他每日要喝1公斤自釀紅酒,兩子一女都住在丁蜀鎮上,子嗣已有4代40多人。
  
據該村村支書介紹,該村有2600多人,其中瑞籍的家庭過半,很多人都已搬到村外居住,10年前,該村瑞籍人數甚眾。據其了解,他們最早遷居這裡的時間,距今已有90年之久。
  

現在宜興市廣電局就職的蔣財良,祖籍我市湖嶺,他說出這樣一個細節,宜興的外來移民居住有這樣一個特色,有山的地方就有溫州人,有水的地方就有蘇北人、河南人。溫州人在宜興很團結。他的父親在1930年左右來到西渚。作為新聞同行,一直以來,他非常關注瑞安的新聞事件,每有瑞安的重大事件發生,他都要打電話到居住在瑞安的弟弟蔣財明那裡求證。
  


第二日:張渚鎮
  
瑞安村落:龍池村、九嶺村
  

第二日上午8時許,記者來到張渚鎮龍池村。平陽籍的村委會主任章志林告知,該村有一位94歲瑞安籍老人吳志弟。一聽此名,記者就感到了莫名的興奮,這種取名方式具有典型的瑞安特色。在該村村民的帶領下,記者在山腰一所陳舊的3間平房邊見到了已近暮年的吳志弟。他鯀居于斯,身材佝僂,握著一把大鋤頭由屋後竹林蹣跚走出。他的話很不好懂,宜興話夾著湖嶺話,費了好大的勁,才知道他13歲就來到這裡,生有3個子女,兒子到內蒙古做生意了,尚有一個姪子住在湖嶺興湖路185號。同時,記者查看了該鎮長山、茶園、南山、鳳凰等村,只有少數幾戶瑞籍人居住。
  

當日中午,嚮導帶著記者沿104國道向九嶺村行進,據說這裡有瑞安人居住。費盡周折,在一片綠竹合圍的院落裡找到該村書記婁志明家,恰巧其老家在湖嶺鎮坑元鄉元口村。
  
其父婁崇利為九嶺村解放後第一任村委會主任,婁志明對該村瑞籍人情況瞭如指掌。據婁志明推算,該村的最早瑞安移民至少在100年前。婁崇利為人豪爽公道,家境良好。解放前,國民黨政府叫他當保長,被其拒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家幾經搬遷到九嶺。凡瑞安來這裡的人,無論生疏都要慕名去他家拜訪、歇腳,受其接濟的瑞安人不計其數,他家儼然成為不折不扣的移民中轉站。
  

追尋瑞安人來宜興的原因,婁志明講了這樣一個典故,現已無確證。晚清時期,有位溫州人在宜興做官,那時就有溫州人移居宜興;太平天國時,此地久經戰亂,導致人口驟減,大片沃土荒蕪,無人耕種,溫州等地陸續有飢民遷入。如此坊間傳說是否屬實,已無從考證。
  
瑞安的遷入者尤以湖嶺人居多,該村有瑞籍者100多戶400餘人,其中最大的姓氏為婁姓,其餘為林、陳、鄭、詹、蔡等。村內學歷最高者是博士後士后婁,現任北京某建築研究所所長,其二哥在江蘇省東海縣任副縣長。
  

百年來,他們在宜興的習俗已發生較大改變,婁志明作了如此對比。在瑞安,擺放八仙桌,其板縫必須對門,而江蘇則反之,現在該村除一些老者還沿襲舊習外,年輕人已基本融入江蘇風俗。
  
張渚是江蘇省有名的建材之鄉,瑞安人後裔在此多以種地為生,少數人辦企業,該村人均收入為7000元左右。婁志明在當地就有一個年產值幾百萬元的石子廠,該村生意做得最大的瑞安籍人叫婁家強,已有4家石灰窯和1家電子廠,資產已逾千萬元。年前,考慮到環保,該村的幾位大老板斥資數億元到村外建立了以生產石子、水泥為主的建材基地。
  


第三日:西渚鎮
  
瑞安村落:西渚村(瑞安移民第一站)
  

蔣財良和婁志明等都認同,西渚鎮是瑞安移民的第一站,後經此地散居到宜興境內。為此,記者將西渚鎮當作了重要目標,婁志明說,西渚村村書記李志鋒也是瑞安人,記者一行不禁竊喜,因在這次採訪中,只要問到的對象是祖籍瑞安人,他們都非常客氣熱情。但在西渚的採訪並不順利,第3日上午,記者找到西渚村村委會時,才知李志鋒很少住在村內,村委會的一位會計讓大家吃了閉門羹,連電話號碼也不願告知。
  

記者一行只好到村後的一家茶廠內尋找知情者,一位壯實的老人衝出院外,朗聲應到:“我就是瑞安人,這裡的情況我都熟悉,李志鋒是我的堂弟。”將記者邀至樓上,泡起新茶。老人叫李昌林,年屆花甲,其子女均已搬到張渚鎮居住,他在村內搞些茶葉營生。
  
其老家在我市林垟,其父兄弟4人,排行老二,老大老四都在瑞安,老二老三還未結婚時就挑著籮筐來到西渚,該村共有兩個生產隊,50多戶人家,現有300多人都是瑞安籍,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存條件趨好,已有不少人離開西渚,分散到宜興各處,他在幼年時聽老人說,這裡可能是瑞安人到宜興最早落腳的地方。村內李、鄭、楊、周、何、蔣為大姓,其中鄭姓“安”字輩較多。據了解,該村不遠處廣喬、桃園、團結等村都有瑞安人居住,經記者逐一考察後發現,其居住規模不及西渚村。
  

李昌林是該村的第一個萬元戶,1982年,他就參加過宜興縣的“萬元戶大會”,那時,他是村民眼裡的能人,做編織袋、茶葉包裝生意,經常來往於我市塘下。但最近幾年,他很少回瑞安老家,祖屋也送給了堂兄弟。
  
西渚為著名的亞麻紡織基地,經濟發達,該鎮正在申請“江蘇省亞麻紡織第一鎮”,李昌林特地帶著記者前往他一親戚辦的紡織廠參觀。據悉,該廠老闆也是瑞安人後裔,生意做得很大,在西渚工業區內,其兩家工廠分設道路兩旁,粗略估計佔地面積在50畝以上。
  

(感謝宜興市工藝美術師許偉強先生為本文採寫提供幫助)




資料來源: 追尋神州閩南部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