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先生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一生中傾資辦學,在中國創辦了集美學村、廈門大學等學校,在新加坡創辦南洋華僑中學等,成為捐資辦學的楷模,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中共建國後曾任全國僑聯主席。   



陳嘉庚於1956年在中國發起倡辦華僑歷史博物館。陳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對他捐資辦學資助甚大,同時還在祖籍地泉州捐資興辦了梅山學村。




陳嘉庚(英文名:Tan Kah Kee,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華僑企業家,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鎮),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地區著名華人企業家,生前曾為全球華僑領袖,中共眼中愛國人士。





興辦教育



儘管陳嘉庚已是稱霸南洋的大實業家,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十分簡樸。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



陳嘉庚捐資辦學的尖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後和人才的匱乏,便決定投資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所有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包括大學的經營費用300萬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對於廈門大學,他付出了滿腔的心血,從聘請校長和教員,到校舍的選址設計施工,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使廈門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國內的知名高校。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示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陳嘉庚一生所捐獻的教育經費,總值在1000萬元以上,相當於他擁有的全部不動產。




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繫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活動。他結識了孫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會並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安會”會長,籌款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



陳嘉庚對於文化事業,也是積極支持。他支援了範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週刊。




1928年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後,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還發起抵制日貨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陳嘉庚還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對於當時重慶的主戰派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1940年,66歲的陳嘉庚還親自率領慰勞團回中國訪問,他參觀了重慶,延安等地,與國共兩黨都進行了接觸。1941年,日軍占領新加坡,陳嘉庚被迫輾轉到印尼等地避難,由於得到華僑的掩護,得以安全地度過3年多恐怖時期。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並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



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於制止內戰的鬥爭。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中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當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民眾共和國開國大典。



此後,陳嘉庚歷任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後安葬於福建集美鼇園。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