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 海南發展論壇

--引自《關於海南話的幾點看法》之討論



文昌話與閩南語
  

的確不同!語言專家認為:以文昌話為核心的海南話屬於閩南語系,而西部的儋州話、臨高話、軍話等以及海口的長流話,多屬客家話!至於真正的地地道道的“海南話”-- 黎話,其差別之大就更不用說了。  
  


另外,近年來跟一些操閩南語的朋友有所切磋,總結了一些閩南語與文昌話(因為本人是文昌人)之間的差異:
  

第一、閩南語中但凡“送氣“的聲母,如P\K\Q\T等,在文昌話中都已演變為B\H\X\S\D。譬如,樹葉,我們說“xiu yo修喲”,而閩南語是“qiu yo秋喲”等等。這樣一來,文昌話較之閩南語雖“氣勢不足”但卻“溫和有餘”。文昌話的這種“特質“也進而賦予大多數文昌人以較為溫和的氣質(千萬別誤會,本人並非要藉此抬高或貶低些什麼,只是根據觀察談點個人的感受而已);另外,還有像“S\X”等需氣流暢通的聲母,文昌人都喜歡把它“堵死”,發成“D”!!總之一句話,閩南語“通氣”,而文昌話“堵氣”!咦,這用文昌話念起來好像有點不大對勁哦~~~~不過,沒辦法,這不正是語言差異的“魅力”所在嗎:)哈哈哈哈……
  
總之,在我看來,兩地語音間的最大差異就在於此,去掉聲母,剩下的韻母就都差不多一致了。
  

第二、別種語言或“舶來語”在兩地語言中的“音譯”不同。如普通話中的“電視”,我們說“ndian di”(“電”字有點不好注音啊!)而閩南語說“tian xi”;對於英語中的“sofa”,即國語中的“沙發”我們文昌人念“薩泛”,而閩南人就不盡然了。
  


另外,不同他語言也分別給這兩地的語言注入不少不同的新詞彙、新語音。從地理位置來看,閩南語的主要使用地福建,靠近中原,國語的影響自不必說。而其周邊省份有廣東、浙江、江西等,這樣,他自然會受到周邊的粵語、客家話、吳語、江西話等語言及其方言甚至是福建本省多種方言的影響。


另外,在古代,福建的泉州等港口可是當時中國對外重要的“國際港口”,所以也少不了將多種歐洲乃至其他地區的語言詞彙語音吸收進自己的語言中來。而海南話,雖也受國語粵語和客家話等的影響,但她和閩南語在吸收這些別種語言的方法以及選擇上就肯定存在著差異。另外她也多少受到東南亞地區語言的影響。比如在我小時候,很多文昌人都把公安或警察稱為“ma da罵打”,這最先應該是從南洋的華人華僑那裡學來的。因為據我了解,馬來語中對警察的稱呼就叫“罵打”,而在閩南語中相信沒有此說法。
  

但總之,這兩種語言就像一棵同根的榕樹,根雖相同,但枝葉已朝著不同的方向及形狀伸展開去。以至于兩地人可以藉之相互溝通的,不是閩南語,而是普遍流行的國語!或許,讓時間倒流一百年甚至幾百年,操著古閩南語的我們就可用祖輩們流傳下來的語言進行直接溝通吧。
  


至於造成文昌話同閩南語之間差異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兩種:
  

第一、兩地語言自身發展演變的相對獨立性,是形成差異的根本性原因。據史料記載,自宋朝起,由於天災人禍以及貶謫流放等原因,我們的先祖們就陸陸續續從閩南(如今福建的莆田等地)大批遷至四面環海、風景旖旎的海南島。閩南與海南,兩地相隔千百里,如果說自此兩地人經常相互往來拜訪,那是不現實的;而相信在20世紀之前,這兩地的人有機會隔海“通話”那更是天方夜潭!所以說,由於地域的限制,兩地進行語言上的交流溝通是極少的。這就使得兩地語言在經歷了時間與空間距離的不斷打磨之後都發展演變成了各自現在的樣子。
  

第二、兩地語言對別種語言吸收的不同,也在不斷拉大著兩地語言的距離.如上面所提到的,不管是對同一種語言的吸收結果不同,還是吸收的根本就是不同的語言,這都給兩者分別補充了不同的新鮮血液或說是注入了不同的基因,使得兩者之間的發育成長產生了差異。  
  


不管怎麼說,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不管是閩南語還是文昌話以及海南其他地方的語言(屬閩南語系的),都不會就此停止發展的腳步,他們會繼續向遙遠的未來不斷演變下去。直至有一天,或許地球上會出現一支新的語系--“海南語系 ”或“文昌語系”。





海南話系漢語閩方言語系,與閩南話、潮州話、雷州話較為接近。七百多萬人中大約有六百多萬使用海南話。

  


由於閩南人遷入增多,以閩南移民為主的海南人所謂的“閩南話”,逐步演變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方言--海南話。海南語當今在全省鄉鎮基本通行,只有在不同地區有音和調上的差異海南話自明朝記載起就以文昌口音為標準。
  

其由來是:文昌海岸線210公里,又有大小海港30多個,“三角洲”多。清瀾港位於文昌東南部,東部通向南海,港門小,北部接壤八門灣和椰林成為海陸立體天然綠帶,清瀾港內灣河寬而長,是天然的避風港。清瀾港自漢代以來就是海南東北部的交通要道,古時稱為深水港,“瓊州之肘腑”,是漁、商、軍、民的天然良港。古代海運落後,移民從清瀾港或各州港口進入海南,無不被文昌的天然景色所吸引。這是其一。
  

其二、唐宋被貶流放到海南的官員文人,移居文昌的始祖達55個,如陳姓、張姓(各7個)、符姓(4個)都于唐宋移民文昌,黃姓(9個)、林姓(8個),于唐于唐宋移居文昌,多數從福建莆田攜帶妻子遷居海南州縣任職。當今文昌陳、符、林、黃姓的人口最多,分別分布在全文昌26個鄉鎮六、七百個村莊以上。特別是符姓、全國人數不多,名列當今中國100個大姓之外,但海南人數不少,尤其是文昌最多。閩人移民多儒教致仕出身,無不信仰“祖師爺”,文昌于宋初建有“孔廟”,教育子孫後代,也吸引閩籍官員的後代落籍文昌。
  

其三、遷瓊的閩南人官員積極招收閩人入瓊當兵,明代清瀾成為重要戰略要地,成立守禦所,渡瓊赴任的汗宣(千戶)、錢春(正千戶)、嚴其慎(千戶候)、丁什學(鎮守清瀾馬頭武略將軍),他們同兵士也多就地落籍。其四,文昌當今統計有姓氏146個,多是歷代閩南人移民。新移民的後代沿著演變過來的閩南“海南話”順傳下去。歷史構成文昌移民以莆田為主,海南話也以文昌口音為標準。





案 : 文中標音係採漢語拼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