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
   ──(唐•皎然和尚)



茶,又曰荼或茗。它不僅與禪、詩結合,更與華人民俗生活緊密相連,成為普羅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台灣老茶人、天福總裁李瑞河說,早期農村農忙季節時興「換工」,農事忙完後,總會包個紅包給對方「喫茶」。終身大事更是離不開茶,媒人婆介紹男女「相對看」時,如果郎有意則以紅包「壓茶杯」。男女訂婚時,還有「喫甜茶」的習俗。

在福建茶鄉長大的現代文學家林語堂認為,茶是中國人的生活必需品。他有名的「三泡論」──第一泡茶是12歲的幼女(略顯青澀),第二泡是年齡恰當的16歲女郎(風味最佳),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過熟,但風韻猶存)──也傳誦一時。

中國著名作家老舍也喜歡飲茶,他的劇作《茶館》,就是以茶館作為縮影,藉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最昂貴的農產品


如果單從「農產品」的角度來衡量,高級台灣茶一斤動輒數千元,頂級冠軍茶更有著一斤台幣二百多萬元的身價,而且年年標售時都引起各方搶購,其昂貴的程度在農產品中少見。

「其中50%是文化價值,」台灣陸羽茶藝中心總經理蔡榮章指出,消費者喝了茶之後覺得神清氣爽,進一步體會茶的餘韻,茶香挑起了味覺和嗅覺,也開啟了心靈的知覺。

早期,茶在兩岸都是外銷商品、創匯工具。近年,大陸也開始跟隨台灣的腳步,由外銷轉內銷,走品味路線,從農產品走向文化及創意包裝。


在台灣做茶二十幾年的「九壺堂茶莊」負責人詹勳華說,台灣茶文化在進步創新的能力上始終領先大陸,這項優勢估計在5年內還很難被超越。

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端鎧是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已傳衍四代的「嶢陽茶行」總經理,對於兩岸各茶區茶種的品質與各地飲茶文化瞭若指掌,「台灣茶,細膩、精緻;大陸茶,粗獷、原始,」兩者之間大異其趣。然而,兩岸的飲茶文化具有相同的根基,其間的差異主要是經濟與社會發展階段不同造成的。

即便過去大陸茶文化被文革破壞,產生斷層,但如今對岸急起直追,台灣茶與茶文化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儘速建立品牌與文化的知名度,「佛要金裝,茶要包裝,」王端鎧說,台灣茶應定位在「精品」的位置。



「喫茶趣」

七碗愛至味
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
不如吃茶去
──(吃茶去•民初佛教居士趙樸初)



中國飲茶的方式隨時代演進而有所不同,從最早類似草藥烹煮方式、連湯帶葉服用,到明朝開始採沖泡方式飲茶,至於台灣以小壺小杯沖泡、俗稱「功夫茶」的品飲方式,則始自清代。

因為飲茶方式及生活習慣的差異,各地的茶館也有不同的風情。

北京茶館與說書、相聲結合,是藝術文化的傳遞站,每到晚上,賓客滿堂。

茶莊林立的廣東羊城(廣州)則時興喝早茶,街頭茶樓林立,尤其是假日的早晨,到茶樓飲茶已經是廣東人生活的一部分。

廣州的早茶館,是喝茶、看報、閒聊、訊息的交流中心。已有上百年歷史的茶樓「陶陶居」,即使非假日,依舊三層樓全滿,座無虛席,人聲鼎沸。有人喝茶吃點心,有人聊天、有人則埋首看報,很多人在茶樓裡一耗就是一整天。

芳村茶商陳志任曾宴請當地官員去茶樓喝早茶,眼看客人已吃飽喝足、悠閒地看報,主人便起身結帳,沒想到客人卻因此埋怨主人沒有誠意,草草結束。


在潮汕地區則與台灣相同,流行喝「功夫茶」,吃飯配茶是當地的生活習慣。進餐廳先點茶,家家戶戶也都以茶待客,甚至連一般的旅館飯店,房中都提供全套的泡茶設備。

在普洱茶產區雲南,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一套與眾不同的飲茶方式。其中白族用以迎賓的「三道茶」──第一道先上苦茶,然後再上甜茶,最後是回味茶,恰如人生先苦後甘的飲茶方式,寓意深遠。

的確,飲茶是文化,也是生活。與其在紅塵中打滾,不如擺脫世事紛擾,喝茶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