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至於臺灣的皮影戲,據呂訴上先生《臺灣電影戲劇史》中所記,是在同治初年,由閩南人許陀、馬達、黃索等三人,由閩南傳入臺灣。另一說法,是從廣東潮州一帶傳至臺灣南部;流行於高雄縣的岡山和鳳山境內,北限於二層行溪,南限於下淡水溪一帶的鄉村中,擁有廣大的農民觀眾。所使用的唱腔,除了在廟會酬神儀式中偶用北管外,其餘多用南部較流行的南管或潮州調。從後來皮影戲團所流傳的抄本及其戲曲唱腔來看,顯然地,臺灣皮影戲與大陸潮州地區關係十分密切。皮影藝人亦常稱其所演唱的戲曲為「潮州調」。


現存抄本上也常依潮州方言而記錄。另外,潮州稱皮影戲為「皮猴戲」,因其臉部側面,形狀像猿猴,臺灣也如此稱呼。客家庄稱它為「紙影仔」。雖然,我們不能斷言臺灣皮影戲定從潮州直接傳入,或由潮州傳至閩南,再由閩南傳入臺灣,但基本上,以臺灣皮影戲屬於潮州皮影戲的系統,大概是可信的。


相傳清代臺灣南部的皮影戲很盛行,大都集中在臺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皮影藝人張天寶據他祖父流傳下來的說法,在清末光就岡山一地,就有四十餘團,而路竹鄉上、中、下三寮有二、三十團,連一般婦女都會哼上幾句。不過,一般藝人多不純以演戲謀生,他們在演戲之外,都另有職業。在日治之前,戲團也無特別的團名,一般人僅以他所在地名及主要藝人名號來加以區別稱呼。日治後,各地皮影戲團始自立團號。但中日戰爭爆發後,皮影戲和臺灣民間其他劇種一樣,受到日本當局的管制,不得正式演出,只有東華皮影戲團的張叫、張德成父子及福德皮影戲團林文宗,因參加當時日人控制的「臺灣演劇協會」,演出帶有日本童話色彩的「皇民劇」如《桃太郎》,始能繼續演出。


台灣光復後,皮影藝人始能再拾起影偶,表演中國風味的皮影戲。光復初期的皮影劇團,據老藝人的回憶,約有五、六十團。但自從電影、電視發達後,皮影戲就逐漸沒落了。民國五十年左右,只剩十多團,在屏東的潮州和鄰近的東港也都各有七團。後來,這十餘家皮影戲團,有的改名、有的解散,目前傳統的皮影戲團,僅剩五團,在大社鄉有東華和合興皮影戲團,在彌陀鄉有復興閤和永興樂皮影戲團,在岡山鎮有福德皮影戲團。此外,近幾年來在臺北有新成立的華洲皮影戲團,屏東的潮州有光鹽、樂樂兒童紙影戲團,大家都默默耕耘,在從事保存並發揚我國民間藝術-皮影戲。


皮影戲自三百多年前由中國潮州傳入南臺灣之後,高雄縣成為臺灣皮影戲的重要發源地。在皮影藝術式微的今日,皮影戲館的成立正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皮影戲館是在行政院文建會與省教育廳的指示下,於民國75年8月開始展開籌設工作,先期規劃由邱坤良教授負責,後因硬體方面限制,李三慶建築師繼續擔任土木工程,另由黃志農、謝松輝協助軟體設計,施工圖由郭美紅室內設計師負責繪製,並在各級長官與縣長的支持下,自77年籌備規劃至82年開館,83年正式營運,歷經五年餘終於完成。





皮影戲數位博物館



  皮影戲館座落於高雄縣岡山鎮,是一座多功能的戲曲博物館。主要陳列區包含主題館、專題館和特展區。主題館強調臺灣皮影戲的演出實況和重要的構成因素,同時擴及大陸皮影和世界各地主要皮影類型的綜合比較。專題館則介紹高雄縣五個傳統劇團的傳承背景和演出特色。而特展區則不定期邀請收藏家展出收藏品,或是展出本館的典藏品。

除了陳列與典藏的傳統功能外,皮影戲館也具備推廣、研究皮影戲的功能,如接受教育部委託辦理重要的民族藝術傳習工作、國中小學皮影戲推廣計畫、民眾皮影戲研習、縣內外巡演……等,而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有定期的皮影戲演出,以饗宴喜好皮影戲的民眾,並讓皮影戲的藝術文化得以在高雄縣落實紮根。皮影戲館不僅保存傳統文化,同時也將皮影戲的演出重新帶入縣民生活之中,並進一步強調皮影戲的學習與實驗,以及未來可能的創新。

從現存皮影戲劇本所附的相關資料來看,這些劇本應該都是當年商業演出的劇本。所謂商業演出,就是在戲院或其它須買票才能觀看的演出場合。關於這一點,我們拿《孫臏龐涓一同學法》這個劇本為例來說明,這個劇本的最後第二頁有這麼一行字︰「許任策號,六十八歲親手寫的,庚午年五月十三日寫完,《孫臏上山學法》,后傳許丁貴策號。」(原文無標點,下同。)在最後一頁又有︰「《孫臏龐涓同去學法》,立為興旺班,許任策號,庚午年,六十八歲親手寫,昭和五年,許丁貴之號。」從這兩段文字我們可以得知,劇本是興旺班的許任親手寫的。「策」是臺語發音,就是「書」,也有寫作「冊」。所以「策號」就是書店的意思,不過大概只是賣些簡單的文具,還有他所寫的劇本而已,是不能跟今天的書店相比的。這個許任不但有「策號」,還有皮影戲班叫「興旺班」,這個劇本是給自己戲班用的,連同策號以後要傳給許丁貴。


  皮影戲館所珍藏的皮影戲劇本中,在末頁註明許任親寫的劇本不少,從這個事實可以推斷證明它是用於商業演出的劇本。因為這種場合的觀眾需花錢買票,不宜演出重複的戲碼,所以需要大量的劇本;而且彼時的戲班一定不少,也就是需求量相當大,許任才能靠寫劇本經營一個「策號」,這也是會留下劇本的原因。因為如果僅用於宗教生命禮俗拜拜的場合,大概就不會留下這麼多的劇本;再者這是一個打殺有死亡的武戲劇本,一般較少用於喜慶場合。


  這個劇本的劇情梗概如下︰孫臏的父親孫操率兩位哥哥孫龍、孫虎佐燕國。某次出師不利,被燕王削去職務,回家後感慨不已。孫臏聽到父親的感慨,就說他要上雲夢山,拜鬼谷子為師,學法回來報仇。龐涓家開染坊,將染坊水倒在路街上。某日,一位官員路過,不慎跌倒,抓龐涓的父親去重打了四十大棍。龐涓氣憤地說,要上山跟鬼谷子學法,回來揚眉吐氣。兩人在路上相遇,結拜為兄弟,同時立下重誓︰「有書同讀,有藝同學,反心死在馬陵道,萬箭射死,七國分屍。」下山後,龐涓在魏國處處為難孫臏,讒害孫臏受刖刑,斬斷雙腳。後來孫臏扶佐齊國,開始找龐涓報仇。終於在馬陵道以萬箭射死龐涓,將屍體帶回齊國,令其它六國皆來分屍。劇情緊張精彩,在當年應該是相當吸引人的戲齣。




資料來源: 皮影戲數位博物館
http://163.29.243.14/shadowtheater/home.asp













皮影戲數位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