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江柏煒


閩南文化(或稱河洛文化、福佬文化)作為漢民族文化的一支,自西元第四世紀中原世家大族南遷以來,融合了本地的百越文化、海商文化、近代外洋文化,一千六百餘年來不斷地滋長繁衍,並隨著移民傳播至海外各地,進而落地生根,發展出各自的特色。「來自中原,面向海洋」的多元開放,可說是閩南文化的基本精神。

同時,閩南文化並非僅為區域文化或地域文化,而應從語系及文化圈的概念視之。因此,閩南文化的分布除了泉漳廈等城鄉地區外,更包含閩西龍岩、粵東潮汕、浙南、贛南、海南文昌一帶,以及台灣、南洋諸邦(新加坡、檳城、馬六甲、馬尼拉、雅加達、汶萊、西貢等)、日本(長崎、神戶、橫濱等),足跡相當之廣。

在這廣褒的閩南文化圈內,金門可說是一個核心交集區。一方面,它在歷史上是泉州府同安縣下轄的地方,繼承了自東晉、唐、宋元、明清以降的宗族與民俗文化;一方面,它在十七世紀中葉與澎湖島、台灣安平、鹿港、艋舺的關係,以及1840年代以來與南洋僑居地的關係均十分密切,是這些地方的主要原鄉之一;甚至於1949年以後成為台灣的前線基地,亦受到台灣現代文化的深刻影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意義是:由於傳統宗族力量的強大及家族共有制的興盛,加上二十世紀以後持續低度發展的歷史進程,相較中國大陸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及台灣高度的現代化、都市化,使得金門成為古典閩南文化最後一個基因庫(genetic library),並具世界遺產(worldheritage)的普世價值。

重視歷史保存與文化發展的金門縣,在2004年7月1日成立了文化局。在李炷烽縣長的支持下,李錫隆局長發揮文化行政的長才,投入金門閩南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卻累積了豐碩的成果,如金門文學叢書的發行、文化活動的舉辦、族譜的編纂、文化園區的籌備、文化義工的培訓、歷史建築的登錄、古蹟的活化利用等,每件文化工程都刻劃了「後戰地時代」金門發展的遠景藍圖。

在獻策於金門文化發展之前,我想先問一個古典的問題,文化(culture)究竟是什麼?英國文化研究者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曾描述文化是「英文裡最複雜的二、三個單字」。英文「文化」一詞最原始的意義是指「土地的耕作」,到了十六世紀,轉變為「心智的培育」,像這樣的比喻用法至今仍廣泛使用,並稱精於文藝的人為「有教養」(cultured orcultivated)的人。十九世紀初以降,文化一詞有更廣的意涵,用以描述人類文明整體心智能力與精神的發展。換言之,文化以不僅意指人類心智方面的努力,甚至包括了人類社會全部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概念下,專研文化經濟學的學者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對於文化下了兩個主要的定義,第一個是在人類學及社會學架構下用以描述任何政治、地理、宗教、種族等群體(group)所共有的態度、信仰、習慣、風俗、價值、規範等,並可建立成員對所屬群體的獨特認同(distinctiveidentity);第二個定義比較實用導向的,係指人類心智經啟發、培育後所從事的活動,在這種用法上,「文化」一詞像是形容詞,而非名詞,如「文化商品」、「文化機構」、「文化產業」、「文化部門」。

而文化對於當代社會的意義又為何,特別是對經濟發展而言?在幾個經濟思想學派裡,檢視文化如何影響經濟史的過程,最著名的貢獻應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關於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興起影響之分析,在其論述中,文化環境對於經濟結果有非常直接的關聯。「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的亞當.史密斯(AdamSmith)在探討分工(the division oflabour)時,亦提出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個人主義精神是英國及美國工業革命擴張的條件。戰後亞洲經濟奇蹟,首先是日本的工業成果,繼而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驚人經濟成長率,普遍被學者認為與儒家思想及其所引申的文化原則有關,亦即對群體福祉的關注、人與人相互尊重、追求成就的工作倫理、重視家庭、注重教育、對統治階級的尊敬等。南洋華僑「九八行」(固定賺取2%的利潤)的貿易模式,不哄抬價格、不因人(洋人、馬來人或華人)而異,即為閩南文化中重視誠信的商場原則。是故,蕭新煌教授指出文化因素不應被看成是個人的社會行為,而應在社會層次下,視其為一套井然有序、約定俗成的文化安排(cultural arrangement),唯有在這種層次下,我們才能將文化行為連結到經濟活動。

若從上述對文化的討論中擷取精義,為金門閩南文化的永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提出建言,聯合國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the UN World Commission onCulture and Development)於1995年提出人類發展的目標可為參考。也就是經濟發展、人類發展與文化發展可以結合成更廣泛的國家發展及轉型理論。學者格里芬(KeithGriffin)進一步歸納,認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政策或發展政策的目標在於「提升人們的各種能力,包括活得長壽,享受健康生活,擁有管道獲取世上的知識與資訊,參與社區的文化生活,有足夠的收入購買食物、衣著及居所,參與直接影響其生活的決策:::等等。這些才是重要的事情」。這些宣言表明,文化不是精英或文人雅士的專屬事業,文化發展應該是生活的提升、知識的吸收、政治的參與的優質總和。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達成上述目標的重要策略,包括創意藝術(或稱創意產業,如音樂、舞蹈、表演藝術、文學作品、視覺藝術、手工藝品、多媒體藝術等)、文化商品與服務(書刊雜誌出版業、廣播電視業、報業和電影業等)、文化觀光(文化體驗、文化消費、教育學習等)、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提供激發美感的空間環境,以及塑造城市的文化特徵與文化活動)等,擴大培育具創造性思想與表達能力的人才,善用新資訊經濟和通訊技術發展等。對當前的情勢來看,文化產業對就業率有重要的影響,可以吸納從衰退經濟部門釋放出的失業者,值得大家重視。當然,文化產業需要多一些想像力與判斷力,各地地方政府更需要針對自身的條件與特色,重點支持特定文化產業,擴大文化產業的生產與消費人口,使其得以符合市場競爭之法則。

最後,我們必須正視全球化所傳播的強勢文化、標準化形式對於地域文化差異的潛在威脅,而這些地域文化正是千百年來傳統社會秩序的穩定力量,一旦失去,會導致社會的疏離與混亂。因此,提升地域文化價值與文化意識,制定適合本地傳統的制度,運用在地的技術與知識,厚實民間社會的力量,並重視社區與社區之間的文化互動,凝聚文化認同。唯有如此,方可為促成經濟發展的新想像與機會。

文化是金門的機會,也是金門在閩南文化、地理、經濟、生活圈內,以及台灣海峽兩岸之間最具優勢的發展重點。我們期許金門的文化發展能成為金門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火車頭,引導金門新一波成長動力。而找回閩南文化優良特質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邁出文化永續發展的第一步。

在文化局現有的良好基礎上,我們如此樂觀地認為。(作者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 閩南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