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話難講,汕尾話的字難寫,由於其中有相當部分保留了先民原汁原味的東西,她彌補了汕尾歷史上文字記載的不足。在大量的口語、俗語、民謠、民歌、歇後語、謎語以及民間的風俗習慣,我們可以感受到汕尾人的性格幽默、風趣、樂觀,發現汕尾人是個既聰明、又充滿才智的文明群體。


建築“擇日”的妙用及趣聞:
  汕尾以前要建造房屋,民間風俗習慣首先是選擇時日,叫日課,也是造屋工程程式,它包括興工日、開工日、上梁日、安門日、入夥日等,基建時,就按日課課程的時間順序進行建造。
  厝主擇日後,把所選擇日課交給泥水(建築)師傅,要求他按照日課時間完成造房工作。以前建房是非常艱難之事,建築材料靠肩挑槓,一切都是手工操作,為免施延工期,聰明的汕尾人會說:“好時好日難得,千萬不要誤時誤日。”建築師傅也明白,延誤時日是賠不起的,不敢怠慢,按所擇日課的要求,依期完成造房工作。俗語說“官有政條,民有私約”,汕尾人聰明之處就是借用“擇日”的時間表,作為雙方合約的具體時間,達到順利建房的目的,可以視為現代民間合約的原始雛形。
  “擇日”是時間的約定,由於以前交通不便,資訊不靈,所以用“擇日”方法提前告訴親友,說明某日要辦什麼喜慶及其它大事,讓親友有所準備。
  
時日,還被民間巧妙用作推辭的理,碰到親戚邀請、朋友約會,欲參加沒有時間,不參加又盛情難卻……籍口某日與己相衝,不宜出門赴約,此話雖系不成理由的理由,但是很管用,親朋也不勉強了,兒也不會錯,孫也不會錯。是時日擇錯了。“擇日”還有其只可意會的深層妙用。它給應負責任者提供推卸責任的籍口,任何家庭難免會發生意外事故,兒孫難免互相責怪,對長輩來說“手盤是肉手底也是肉”,怪誰好呢?聰明的公媽會巧妙的說將應負的責任推給時日去承擔,化解了家中爭吵,求得家以和為貴。有此妙法,也是民俗擇日能夠流傳原因之一。
  商業化的今天,把“擇日”說得神乎其神,吹的是聰明人,用者也是聰明人,如何微妙借用“擇日”,還是被“擇日”所用,智者見智,愚者見愚。
  
神化了時日,也有它命運的興衰,從製造之日起,就注定處身於褒貶之間,求者得其利,褒之說是“有影跡”。求者失其利,貶之說是“沒影跡”。善哉,阿彌陀佛。民俗“擇日”,歷來由各家各戶自由選擇,做事要“擇日”曰可,不“擇日”曰可與現在信仰自由差不多。民間風俗“擇日”方法多種多樣,請地師看個日,或者到神廟求個日,即跪在神前,說個日,連續有三個聖杯,這個日就是神明所賜,平安大吉。方言所說“神兌(跟)人意”,就是這個意思。還有更簡單方法,選擇農曆初一或十五辦事,方言雲:“初一、十五做事不誤”,其意也在於此。
  以前修建祖屋或者重修祖墳,何日開工,人多口雜,各有說法,為使開工日子達成一致意見,長輩會用“無路神仙渡”微妙做法,叫族中阿婆阿姆到神廟求個日,那麼這個日就是神明所賜,大家也就不敢說三道四了。正是汕尾民謠所雲:“世人無路神仙渡,神仙無路叫誰渡?”後一句“打破銅鑼問到底”的話,問得幽默。
  一地師,在路上,見一戶在拆舊門,準備安裝新門,認為是免費請吃機會,就走過去,對厝主老三婆說:“我算了又算,你安門這個時日……”老三婆不等地師說完“兇多吉少”,馬上接話說,是呀!這個時日是神明所賜,三個聖杯滑滑(順順利利)大吉大利,地師一聽知道碰到高手,拔腿便逃。二人對話奧妙之處是老三婆用神明壓地師,因為地師玄理再精通還是人,不是神。時日既是神所賜,自然會逢凶化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平安大吉了,地師不逃才怪。


汕尾俗語有“先生(地師),神明堵”,“獅班,曲班堵”、“麒麟,虎獅堵”,後二句意思是以前獅班要到村中寄宿,照俗例,村中要請吃奉陪,老大(父老)怕增加村民負擔及麻煩,就說某曲班今晚要來,作為推辭籍口,因曲班屬文,喜安靜,獅班屬武,喜熱鬧不宜共住。如果麟麟班來,就用獅班堵之,因二獅不同房,怕會引起糾紛。
  俗語對在求神時,所許的願及還願說得很幽默風趣,“大下(願)小還,小下(願)假不知”,此俗語是說:事前許下大願送給神明,事後卻用很小一點點東西作為還願或者裝作忘記。“下豬頭還地豆(花生)”是說許願時說用豬頭,還願卻用花生。神明也發牢騷,“無事不燒香,有事纔來找老張(張天師)”,反正神明寬宏大量從不計較。
  民俗興工:泥水師父需用鐵鑿或灰匙在欲造房屋四周的東西南北的角頭鑿一鑿、挖一挖,當作興工儀式。“興工要吃菜(素)”,汕尾民俗興工前幾天 叫鄰里吃菜,鄰里吃不吃菜都可以,其目的是明確讓人知道某時某日欲在該空地建房,到開工日地,鄰里會出來看一看,所造新屋位置是否會阻礙行人通道,或對該地使用權有異議者可以即時提出意見,如沒異議,等到開工日就可建造了。“興工”是前人深思熟慮之處,它把爭議設在建房前解決,房屋造好後再有爭議麻煩就大了。民俗興工與現在房地產公告一樣,但比公告還早二個世紀。
  民俗是“前人所設,後人所傳”,它把目的隱含起來,用通俗做法使人願意接受,有點像謎語的謎面一樣,誰都喜歡猜,但是出乎意料的謎底就難猜了。所以俗語說:“有例不可改,無例不可生”就是怕後人不能理解前人的深意,把俗例的目的改歪了,所留下來的話。
  泥水師傅在以前勞心治人、勞力治於人的社會中地位輕微,需要時稱“師傅”,不需要時叫“灰工佬”,為了使建築行業讓人尊重,有他們的廣告故事。
  
一富人建房,相待師傅頗豐,三餐殺雞、大魚大肉相待,可是吃不到雞肝,等到工程完工時,厝人拿一袋晒乾了的雞肝作為禮物送給他,師傅才恍然大悟,原來吃不到雞肝是這麼一回事,感動之餘,便把安放在門頂上的小船改變方向,原來小船是船頭向外,其意是把財富載出去,改為船頭向內,把財富載進來。
  以前在拆建大厝古,有時會發現門頂、窗頂、屋頂、灶肚等裡面有杯、碗、匙之類東西,如果拆建厝主家中興旺,就解釋為杯、碗、匙、戽進來,即是把財富戽進來,是前輩相待師傅好的所得。如果拆建進厝主家庭破敗,就解釋為杯、碗、匙、戽出去,是待師傅不好所致。不同的解釋都對師傅有利,這種一舉兩得的小動作是泥水師傅的前輩,為了使晚輩讓人尊重的做法。此做法在科學發達的今天看來不足為奇,但在落後的過去就非同小可了。
  


殯葬類
  

汕尾民俗白事由趕訃、入衾、賜杖、出殯、安葬等這些主要項目組成。各姓族習俗雖不一樣,但大概做法是相同的。“趕訃”是用最快時間告知死者的房親叔姪、妻姨姑妗、母舅外甥和至親好友等。長輩會鄭重吩咐要去趕訃者:“一要向準所告知的對象,二要說明白何日何時入衾、出殯,三要站在門口說話,入屋不祥”。以前交通不便,靠步行傳達資訊,趕訃者要通知多位親友,若半途入屋坐談、吃請會耽誤緊急的時間,固有入屋不祥之說,此民例說法是前人想得周到之處。親友見其走路辛苦會送點小費作茶水之資,即用棉線圈著錢送給趕訃者。死人氣氛悲哀,古人巧妙用鑼鼓聲掩蓋掉哭聲,用熱熱鬧鬧的場面充淡悲哀的氣氛,所以打鑼鼓的民俗流傳至今。
  汕尾俗語有教人儉樸辦喪事的說法,如:“孝理行不盡”,“有勢切莫儘量展,有錢切莫儘量使”。對在白事大搞排場,做形式的幽默,“生人騙死鬼”。提醒人們生前多點關心孝敬父母的話,“生沒孝,死免哭”,“父母不敬,敬神敬鬼何用”等俗語。
  “入衾”是白事重點項目,以前官府人手少,是否正常死亡,由各姓名族及四鄰自行鑑證。汕尾俗語有意味深長的話“父死自己埋,母死外家來”。就是說父親死了自己的房親可以作為鑑證和料理,母親死了,必須要母族親人到場,這樣做既尊重母族親人,又可表明母親是正常歸天。入衾時母族親人到不到場都可以,但母族要表態說明白:“兒孫可以自己料理”。“母死外家來”是說得盡在情理之中,它設定在入衾前,如果母族有什麼疑問或異議 可在入衾前提出來商量解決,能夠防止發生意外,使喪事順利進行。
  
如碰到打父打母的不孝外甥,母舅、親人等平時多次勸導又不聽,等到母親死後,母舅氣憤不來,不來就不能入衾安葬,房親四鄰知其惡行都不幫他說情,反而要他按俗例做法去做,那麼就得三步一跪、四步一拜,跪拜到母舅家,跪請母舅前來。此教訓的方法:有跪全程、有跪半程、有的站在母舅家門口三跪三拜,畢竟還是外甥,母舅至親,適可而止的小小教訓,也給後來不孝者為鑑。
  “賜杖”的形式很簡單,兒孫跪在地上,由德高望重的前輩或者舅公,雙手拿著竹編的葫,葫裡放著披麻戴孝等東西,站著說幾句吉利話,就叫“賜杖”。接著就可以出殯安葬了。但是汕尾民俗的“賜杖”,如果深入研究和領悟其中奧妙會發現它是一種保護人的措施,死者正常歸天,長輩或舅公會作為鑑證人站出來“賜杖”,如果它與現代的埋葬證的目的一樣,但汕尾民俗的“賜杖”在清初就有了。
  
白事的“奠儀”,是鄰里親戚之間互相幫助的一種方式,所送奠銀多少不論,孝子只領其深情厚意,不觀其禮厚薄,送者雖窮,也要想法送點薄禮以表心意,俗語說“人情緊過烽火”,說明汕尾人人情味濃厚,其重視程度達到和外敵入侵的“烽火”警報等同。
  對苦命孤寡歸天的老人,就作為善舉來辦,由當地父老主持,鄰里捐多捐少相助,買棺木葬之。汕尾民風純樸,提倡互相幫助,俗語“雨傘相輪擎”、“你有初一,人有十五”就是說禮相往來,你幫人、人幫你的話。
  傻舅公賜杖:傻舅公在賜杖時所說四句吉利話應該是:“日吉時良,母舅賜杖,千子萬孫,富貴吉昌”。
  傻舅公則把千子萬孫說顛倒了,錯說為“萬子千孫”,祈求人丁增加變為人丁大減,好端端一句吉利話變成了不吉利的話。真叫人哭笑不得,事後傻舅公還振振有詞說:“全部十六個字,我哪個字讀錯,哪個字讀漏”,更使人啼笑皆非。
  
白事的“師公(工)”為何在汕尾的方言中叫“師公仔”,原來有輩份之爭的故事。從前凡是做工夫(帶有技術性)人皆稱師父(傅),如泥工、鐵工、木工、石工、竹工等,唯獨白事法師稱“師公”,眾師父不服,大家商量後在師公的後面加個“仔”字,就成“師公仔”了。“仔”汕尾話是兒子的意思,既是師父的仔,也就和師父同輩了。另汕尾方言的公仔是畫的、做的、不是真人,師公仔就變成一半是師、一半是公仔,也就是一半不是人了。加個字變成絕妙玩笑話,師公也佩服得笑起來。
  舊時期,工匠收入不夠穩定,常會碰到“一日閹九豬,九日無豬閹”的困境,但他們守份安命,知足常樂。過年時,一無名氏工匠寫了一副不成對的聯在家門口:“筒米吃了筒米來,無情無事當發財”,橫批為“平安是福”,此聯表達了工匠們祈求平安,對疾病、天災、人禍不要發生的心聲。




婚嫁習俗趣談


相比起來,舊時海陸豐婚俗的程式很多很繁雜,隨著兩個文明的發展,地區移風易俗,現在婚禮程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婚禮習俗語已經中西合壁了。在時海陸豐婚禮習俗大相庭徑:

訂婚: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結婚時機已成熟。彼此互相通知雙方父母“相睇”,訂下這門親事。一般地相親必須挑個好日子,雙方家長看後彼此沒有什麼意見,就可以以協商結婚事宜了,之前還要排排男女雙方的“八字”,“八”字吻合,廣州 婚嫁習俗,可以婚娶,那這門親事算是定下來了。接下來就請一個先生排個婚禮的好日子,值得一提的是,迎娶新娘舉行婚禮的良辰吉時都在晚上或凌晨進行,海陸豐有一句這樣的俗語:半夜新娘進門來。

穿衣打扮:新娘出嫁之前,久久婚嫁,要請一個長命婆(村裡兒孫滿堂年歲很老的老婦人)為其梳妝打扮,咬胭脂,抹水粉,絞臉毛,長命婆給新娘子梳頭還要念念有詞,俗稱做四句“一梳直梳到底,婚嫁,二梳白頭如意,三梳三男二女……”。穿嫁衣必須坐在娘家的“湖感” (圓形狀竹狀編製品)中央,一般穿五件衣服,第二件必須反面穿上,第三件為白衫,俗有死人打扮之說。

哭嫁:上轎之前,新娘必須對著父母嚎淘大哭。即表達出嫁對父母親人依依不舍的離情別緒,也反映出為人媳婦的焦慮與悲傷,婚嫁網,有民謠:雞安仔,尾彎彎,做人媳婦真艱難,晚晚睡,早早起,到廚房,碗筷洗,出客廳,清桌椅……

鏢青:青為榕樹樹枝做成,由陪轎的“好命婆”把新娘家一路帶來的“青”,鏢上新郎家的房頂,預示好兆頭。

入屋:新娘到新郎家門口,如果這時入門的良辰吉時還未到,對不起,夫家人搬張凳子,新娘只得在外頭坐等吉時,等到良辰吉時方可入屋,一般人家在門口放置火盆,新娘要跨過“火盆”,以五行之火“去煞”,新娘萬萬不能踏上門檻石,若踩上,便會給這場婚姻籠罩上預後不祥的陰雲。

圓房:一般地,頭天晚上,新娘子不能入洞房,幸福婚嫁網,也不能坐在新床上,更不能與新郎圓房,舊時海陸豐重男輕女思想使之有不成文的習俗,新娘入門後,夫家人將請一些健康男丁,如果新娘到新床上嬉戲,跳踏,預示頭胞會生健康男丁,如果新娘坐上會生女孩的,因此,新郎新娘頭天晚上要忍為上策,不能圓房(講到此可引用現在人早就圓房的同居現象)。

現在,婚禮習俗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及西方婚禮習俗的衝突下,婚嫁論壇,以及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指導移風易俗,舊時從訂婚到圓房這一系列過程,省略了很多迷信和荒謬的程式。婚禮的程式也中西合壁了,但是晚上迎娶新娘的習俗仍然保留到現在。

此外,汕尾漁民家的兒女結婚,婚禮上要對唱漁歌,婚禮一般在兩只船上舉行,兩船相隔十幾米,中間以一尺半橫木板相連。對完漁歌,婚嫁吉日,新朗過木板把新娘背回自己家的船上,萬一背新娘時一腳踏空,兩人雙雙墜入大海,也會給這樁親事帶來不祥之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