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音樂最盛行的國家,首推奧國,故維也納有“音樂之都”的美譽。

潮州雖僅一州之地,但昔年音樂風氣之盛,甲於全國,不論鄉鎮城市,偏僻地區,樂社林立,士紳學子,販夫工農,多能弦歌不輟,故稱為音樂之都,也非過譽。

潮州地處粵東,與閩南交界,語言接近閩南語系,不同於粵語,轄屬8縣2市,人口約1000餘萬人,還有數百萬人在南洋各地謀生,尤以泰國人數最多。


相傳唐朝時代,已有潮州音樂及潮州大鑼鼓之存在,當時用于大將出征之際,作破陣樂。

自韓愈為潮州刺史,音樂更發揚光大,惡溪祭鱷魚之一幕,祭後大鑼鼓大作,喧天價響,從此鱷魚絕跡。


1925年,陳炯明叛軍佔據潮汕,黃埔軍校學生為主幹的東徵軍,討伐陳逆,廣州、惠州、棉湖、潮汕各縣,相繼克復,沿途標榜不拉夫、不擾民、不愛錢、不怕死等口號,使民眾樂於接近。潮安城勝利祝捷之日,四門頭及各館頭特組織大鑼鼓班,參加勝利大巡行,竟達15班之多,盛況可稱空前。


潮州人對潮州音樂之愛好,實為各省所少見,知識階層組織樂社之外,其他非正式組織,比比皆是,各縣鄉村祠堂、書齋、間館,以至更樓青寮,莫不有樂器之陳設,業餘飯後,弦歌共賞,習以為常。

音樂與戲劇,有連帶關係。20世紀初年,南洋經濟安定,僑匯湧至,生活安裕,潮州戲班,竟達200班之多,演劇區域,擴至福建之詔安、平和、東山、南靖、雲霄、漳浦,惠州之海陸豐,江蘇之上海,以至南洋群島各地,巡迴演出,簡言之,凡潮州人所到的地方,就有潮州音樂和潮州戲劇。


名音樂家馬思聰先生,原籍惠州(海陸豐),其先翁馬育航先生,曾任潮州籌餉局局長。馬先生童年時家居汕頭,能操純正之潮州話,受音樂環境影響,對音樂興趣甚濃,6歲時已善彈月琴,板眼分明,名噪一時,故有神童之譽(當時尚未學習小提琴)。


明清時代,因潮州南澳縣接近台灣南部,帆船朝發夕至,移民高雄、恆春、楓港、車城、潮州鎮者日多,潮州鎮、萬丹鄉、監埔鄉、台南市等地,相繼建築三山國王廟多所。遜清時期,台南市、台北市兩廣人士,組織兩廣同鄉會(大半系潮州人),並籌資於台南市、台北市購置產業,闢兩廣公墓於台南及士林(當時潮州鎮居民中,有本地人、客家人、潮州人,但以潮州人佔多數,因而得名)。

雍正七年,潮州旅台人士,興建韓文公祠於台南市立人街,設管理委員會,現屆主任委員為陳運通先生(潮陽人)。

嘉慶八年,復倡建昌黎祠於屏東縣內埔鄉,以紀念韓文公治潮時,禮樂兼施,美俗風行之德政。


南派古樂名師王澤如先生,潮安城內人,精擅三弦、琵琶、古箏,王先生師承洪沛臣先生,故指法嫻妙,造旨極深,名揚中外。1931年間,曾應聘蒞台演奏,盛況空前,當時住台北市保安街江山樓俱樂部,其表演節目單,系以柯羅版印刷,並詳列演奏樂曲之工尺譜,至為精美,惜流傳不多,幸筆者尚能保存王先生見贈之一份,可資參考,彌足珍貴。

1977年10月7日,香港玉梨春潮劇團頭手黃宗鑾率領鼓板名手胡平、樂手余為傑、陳利、王德三、蔡瑞靈、黃炳浩等蒞台,參加慶典,並往南部各同鄉會演奏多場,又應聘往阿里山錄音,甚獲好評。

1980年12月13日,香港 江儒樂社社長胡平,率領升藝潮劇團頭手楊少均、陳才瑜、詹炳甲、陳迪、陳利、黃集成、吳鎮宣、蔡瑞靈等蒞台,應邀往高雄潮汕同鄉會等處表演,又應中華電視台之邀,演播30分鐘,又應聲美唱片公司之聘,灌製唱片及錄音帶各一套,聲譽甚隆。


我自渡海託足,在安和樂利之環境下,處處弦樂可聞,談績效固不敢言功,論啟迪之勞,則引以自豪焉!爰特略述如次:

1950年12月12日,為慶祝泰國憲法大典,我曾率“潮聲國樂社”同仁等前往參加,載譽而歸。之後,1961年3月22日,中華國樂會應香港良友會之邀請,前往演奏,於“皇仁書院”演出時,本人以古箏獨奏《浪淘沙》,深獲各方讚揚,佳評如注。1978年9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中國音樂介紹晚會”,假香港藝術中心演奏廳演出,本人以小笛獨奏《迎仙客》,提琴名家余為傑以提琴伴奏,首揭晚會序幕。同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崇基學院周會”,本人應名音樂家陳蕾士教授之邀請,偕同胡平、楊少均、吳榮華、余楚石、王文熙、、余為、詹炳甲、吳鎮宣、黃宗鑾、馬應麟、蔡瑞靈等,演奏《大八板》、《五月五》、《夜來香》,此乃潮州音樂名家之大集會,盛況空前。

1982年9月28日,東南亞之旅,我再度至暌違26年之久的泰國,同鄉親友,濃厚與熱烈情誼接待,至為感動。旅泰潮州會館副主席鄭俊英先生(國樂組主任、新聲儒樂社社長)舉行歡迎會,黃氏、林氏、王氏宗親會、普寧同鄉會,均設宴歡迎。尤其林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會長林來榮先生,特於“林氏大宗祠”、“崇本堂”設席,並開中門以示隆重,誠令人佩紉無涯。


我抵星洲後,分訪六一、錚錚、星華等儒樂社。尤其新加坡“餘娛儒樂社”在海外樂社中,歷史最悠久,社址最寬敞,社齡屆70,數十年前已有唱片問世,出版音樂書刊亦最多,對扶掖後進,不遺餘力。此次歡迎會,由姚社長恆泗主持,並聯合大演奏。喜見青年男女學生多人,亦來觀賞,值此農業社會轉變工業社會之際,該社仍繼往開來,努力不輟,堪稱中流砥柱。

在融儒樂社歡迎會中,我遇到50年前汕頭公益社老樂友李泰緘、方悟非、林明謙三位先生,彼等均七八十歲之人,身體健康,精神矍鑠,愉快之情,難以言喻。會後由該社青衣張昭英小姐唱漢劇《二進宮》一曲,名音樂家陳啟茂等伴奏,聲音嘹亮,絲絲入扣,聽者動容。


潮州人最重鄉情,所到之處,必有同鄉會之組織。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台中市、基隆市相繼籌資建成相當規模之會所,並成立樂社。

目前統計,台灣潮州音樂團體,除台北市潮聲國樂社昔於1950年成立外,其餘14個單位多為胡璉兵團退伍後,相繼成立的,大鑼鼓班已成立者5班,潮州樂風之盛,可見一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