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世綸 (1658年一1722年),字文賢,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

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勤於民事,

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民間有一

部流傳很廣的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就是關於他的傳說。

清光緒年間,有一位文人叫陳康祺的來到北京。在戲院裡,他驚奇地聽到在唱“施公”;走在街頭,盲眼的民間藝人也在唱著“施不全”,這唱的都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小說《施公案》裡的故事。在藝人的口中,施不全被比作宋朝的包拯、明代的海瑞。這“施公”就是施世綸,“施不全”是皇上御賜的名諱。他想起小時候在鄉里就聽父老說施世綸的事,如今京城裡唱他還是這般紅火。後來,他在筆記《郎潛記聞》中感嘆道:“蓋二百年第簷婦孺之口,不盡無憑也。”

《施公案》主要描寫清康熙年間清官施世綸巧斷奇案的故事,裡面還有黃天霸等一批俠士輔佐施公折獄緝盜、懲惡揚善的故事,是一部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俠義公案小說。“施公”、“黃天霸”等姓名在百姓口中錚錚傳誦數百年,真是“百姓口中有豐碑”啊 !

施世綸是清朝著名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施琅作為靖海總督為大清朝攻下了台灣,立下豐功偉績,爵列公侯。作為生下來就受“蔭庇”的公子,施世綸沒有一絲一毫的公子哥兒的惡習。他做官後,並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政績,也沒有什麼奇特之舉。但他最突出的風格就是事事為民著想,是一位“以民為本”的清官的典範。有一次湖南缺一位按察使,三公九卿們都推薦施世綸。大學士伊桑阿人宮奏請康熙。不料康熙說道:“朕深知世綸廉,但遇事偏執,民與諸生訟,彼必袒民;諸生與縉紳訟,彼必袒諸生。處事惟求得中,豈可偏執 ? 如世綸者,委以錢穀之事,則相宜耳。”施世綸為民做主竟到了被康熙爺說成“偏執”地步。這一“偏執”,恰恰刻畫出了他以民為本的可敬可愛。如果當官的都能如此“偏執”,那麼“民主”也就不遠了。

不知是不是因了康熙“委以錢穀之事,則相宜耳”這句“聖諭”,施世綸當官多是與錢糧打交道。他曾到江蘇督辦漕運。當時的漕運可是一個肥缺,連負責押運的低級武官們都能扣克漕米、藏貨納贓。施世綸作為漕運總督,根本沒想到去利用職權大撈一把,而是親臨基層,身體力行,踏實幹練地解決漕運內部管理混亂的痼疾。當時漕運船隻往往不能按期,路上天寒地凍,駕船的兵丁們非常辛苦。當官的又經常剋扣漕米、敲詐船丁。世綸就坐在淮河邊,等漕米過來時,親自上船開艙檢視米色好壞份量多少。在船上他只和船丁悄悄說話,不許當官的在旁邊窺探偷聽。他讓船快快開走,船丁們便免除了被敲詐之苦。世綸每天還帶兩三個文書坐上船,沿河駛去。在船上他用一本小冊子詳細記下晴雨風候以及水流緩急深淺情況,預測某船某日應到某處,十分準確。他的船先行,碰到有水淺灘急,就預先想到某船貨重人少,先在這裡準備好駁船。如有押運的官員因私滯留而藉口遇上逆風什麼的,他就拿出小冊子給他看。他們把他視為神明,以為他能未卜先知。對於那些敲詐剋扣、中飽私囊的官員,“立杖轅門,耳箭示眾”。不過三四年,原先一團糟的漕運政務便被肅清,船丁不再受苦,百姓不再被欺,漕船按期往返,官員安分守己。世綸修整的漕運善政,多年後仍為百姓們焚香禱祝。

他出任湖南布政使,主管湖南財政錢糧。當時湖南的田賦在人頭稅中還要外加徭役費,運往京師的漕米要加收運京費,百姓苦不堪言。他到任後,將徭役費全部革除,又減去四分之一的運京費。湖南百姓萬民歡騰,為他刻碑立傳,四處傳頌。

康熙五十九年,西北邊境局勢緊張,從河南到陝西,大軍糧草調動運輸頻繁。他奉命去陝西協助總督鄂海督辦軍餉。他又發揚身體力行、踏實幹練的工作作風,親自坐船溯黃河西上,把運糧路線水流灘石勘測得一清二楚,並繪製了詳盡的路線圖。當時正逢陝西大旱,飢災嚴重。他又奉命負責賑災。他派出屬員分十二路去調查災民,按人口分給糧食,不論遠近全部分到。旱災時陝西的糧食儲備空虛,他要上疏彈劾總督鄂海。鄂海知道他兒子在會寧當知府,便故意提到此事,想威脅他。他說:“我從當官後,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對兒子我還怕什麼 ? ”堅持上疏。鄂海最終以失職被罷官。

陳康祺在《郎潛記聞》中寫道:“公平生得力在‘不侮鰥寡,不畏強禦'二語。”總督乃封疆大吏,權勢不可謂不大,但只要你傷害了百姓,我就不放過你。這可不是一般的“偏執”,而是押上了身家性命的“為民做主”。在沒有民主的封建專制時代,這已經是當官的最高境界了。中國的歷史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中國的文化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像施世綸這樣的官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畏豪強,果敢決斷,嚴厲約束部屬,處處施惠於民,這是施世綸為官時的一貫作風。早年任江蘇泰州知州時,淮安發大水,皇上派了兩位大臣到泰州監督河堤工程:、兩位大臣帶來數 { 人的隨員。這些人經常騷擾村莊百姓,他就逮住他們加以嚴懲。當時湖北發生夏逢龍兵變,救援平亂的官兵路過泰州,沿途騷擾搶掠百姓。他將糧草供應準備充足.放在路旁,而命令手下每人手握一根大棒列隊站在路邊,他也親自到場,士兵中有犯禁擾民的,立即逮捕法辦。這是有很大風險的。中國常言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這樣做,很不給帶兵的將軍面子,將軍很可能惱羞成怒。但他正氣凜然、五所畏懼。從此兩排大棒之下,過境官兵再也不敢肆意妄為。後來他到江寧任知府,所到之處總是想著百姓。父親施瑯病故,他要“丁憂” ( 按例辭官回家守喪 ) 。當地百姓有卜萬人前來懇求他留下來。懇求不成,於是當地百姓就一人出一文錢,在府衙前造了兩座亭子,名為“一文亭”。

世綸最早任江都縣令時,有什麼親戚朋友來找他托路子走後門,他一概嚴辭拒絕。當時江都流傳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施老。”所以常有人把他比作正直剛毅的包拯。但是又有人比較他和包公,說包公一味耿直剛毅,而他則能行權應變。就是說,他處事辦案常能靈活運用,以智取勝。在江都時,一次有一人犯了重罪,他送錢向一吏求救。吏說:“你臨刑時只管大聲哀求,我白有辦法。”到了刑場,犯人果然大聲哀呼。吏卻在旁邊說:“你快快認罪吧 ! ”轉身走了。施公在旁邊察言觀色,馬上就省悟:這人被姦吏賣了。他就重重處罰廠這姦吏。他在當順天府尹也就是首都市長時,大力整治京師面貌。步兵統領托合齊當時正受到康熙帝的寵幸,每次出門都由騎衛前呼後擁。一次在路上施世綸與他相遇,世綸拱手站在路邊。托合齊大驚,忙下車詢問,世綸大聲說: “國家制度是王爺出行才有隨馬侍從。我以為是王爺來了,所以才在路邊拱手等候,沒想到是你 ! ”還說要上疏參他一本。托合齊嚇得連連謝罪才算了事。他“不侮鰥寡,不臣強禦”,以智取勝,富有戲劇色彩,也許正是因此,所以他走進廠民間的傳奇小說。

世綸小時多病,長大後其貌不揚,甚至可以說是很醜。清人長大后說他“眼歪,於卷,足跛,門偏”,所謂“五行不全”。所以有幽默感的康熙賜他“施不全”。就是這麼一位“不可貌相”的人,將中國歷史中的為官之道推上一個極致,我總以為,當官不貪污受賄,不敲詐勒索,這其實只是最摹本的道德和規範。清廉,是當官的 ‘種行為,不是目的。行為是為目的服務的。那麼什麼足當官的目的呢 ? 當官的最終目的,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並且是非常稱職地為人民服務。清官廉吏,自己不貪不佔固然好,但如果最終只是如此,那還不是最好的。他卻不能推動社會的加速進步。甚至歷史上有非常清廉的官吏卻是不體恤人情的酷吏惡官,也有不少清廉但無能的官吏,雖沽身自好,卻辦不成一件像樣的事。而像施世綸這樣,自己廉潔清正卻又極有能力,更加之一心想著百姓,這才是最好的官,,他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與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如同春雨一樣,細密地澤潤著萬物,所以才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民間被廣為傳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