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書航) 

  媽祖文化的概念是近幾年才被提出來的,但其實際內容的出現,大致可追溯到宋朝時期。媽祖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風俗、信仰等等諸多方方面面。媽祖文化傳入汕尾以後即與汕尾的地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並對汕尾港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和巨大的影響。
  在今天,媽祖文化不僅有它的文化價值、認識價值、欣賞價值、審美價值、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還有它的旅遊價值。媽祖文化與汕尾地區百姓的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聯繫,已成為汕尾民間民俗化的重要內容,研究媽祖文化與汕尾民間信仰的特點,我想對現在汕尾地區的文化和經濟建設有重大意義,還會給這個城市的未來產生其獨到的魅力。
  媽祖,是發生在中國而波及至世界各地的特殊文化形態,它既融匯了中國古代釋、道、儒思想,又不完全依附於某一宗教和流派,而以自身獨立信仰價值和文化形態,根植於廣大民眾之中,具有廣泛的人民性和深刻的歷史文化精神淵源。從古至今,人民愛戴她,皇帝賜封她,就是因為她與國計民生有著不可分割的積極聯繫,現實生活中的林默娘樂於助人,有能力助人,發展到海神媽祖,她是護國庇民的偉大精神力量。
  從媽祖文化信仰發展到今天的媽祖文化,其內涵日益豐富,一千多年來,林默從民女到天妃、天后,從聰慧凡人到法力無邊的女神,顯示出了一種內有的發展潛力。這種發展是與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兩大主題有著密切的聯繫,與社會長治久安、國富民強有著同一淵源。
  

  媽祖文化,從泛民俗文化角度來看,有它相對獨立的特點;從信仰文化角度看,又有不同於宗教文化,它沒有教義、教規和有理論,媽祖文化雖成體系,也有一些進香儀式,但沒有宗教的規範,應該是從屬於民俗文化的一個部分。媽祖文化的形象在世界各地是同中有異呈現出多樣化色彩,表現出其內涵的豐富性和可發展性。
  媽祖民間信仰起始於祈禱航海平安,鄭和七下西洋外交活動和鄭成功攻占台灣。就連清代水師將領所建的天后神祠,也是在海邊,有祈禱海戰勝利的寓意。使媽祖這一民間信仰逐漸昇華,並在各地發展中呈現出同中有異 ,這當然與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民俗差異、社會環境有直接關係。
  任何一種精神文化包括神文化,都是講信仰的,儘管信仰的內容不盡相同。媽祖文化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文化。通過分析對比,媽祖文化在汕尾地區有著極大的影響,有顯著的地方特點,主要表現如下:一是信仰的群體性;二是信仰的多神性;三是信仰的綜合性。
  信仰的群體性是指一個地區的媽祖廟群體和媽祖信眾,如汕尾市地處沿海,多從事海洋作業和海上運輸業。除了以捕撈為生和海洋活動的信仰者外,還有社會各階層人物的信仰群體。
  

  汕尾地區有近百座媽祖廟,遍布汕尾整個地區。較著名的有:“汕尾的鳳山媽祖廟、安美祖廟、聖旨媽、馬宮天后宮、海豐的龍津媽、大德媽、後門媽祖廟、陸豐的大媽宮、鯉魚潭媽祖廟、烏坎天后聖母宮、甲子媽祖廟、大安媽祖廟、博美天后聖母宮、湖東媽祖廟……在這長僅百餘華里的沿海地帶,形成了一個媽祖群體,為全國所少見。形成了一個護佑一方平安、除疾消災的民間保護神群體。
  汕尾媽祖文化的信仰群眾包括範圍很大,在過去,信仰媽祖的不僅有當地的漁民、居民、農民、商賈甚至鎮守海防的官兵也奉祀媽祖。如淺澳天后宮,就是清道光年間(1821-1850),鎮守海防的官兵募捐創建的,並留下許多石刻、扁額。民族英雄林則徐就留下“滄海恩波”扁額在該宮。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信仰媽祖習俗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目前,還有不少青年人加入了信仰群體,顯示出信仰的廣泛性,參與性且迷信色彩很淡。
  

  媽祖文化在汕尾地區內的另一個特點是多神性,汕尾民間給媽祖賦予了多種功能、多種法力。在汕尾地區的媽祖廟內,不止是供奉媽祖一位神祗的,起碼至少還要供“四海龍王”、“開山大伯”、“觀音”等祈求風調雨順,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民間神。如鳳山祖廟內除供奉媽祖外,還有好多神像,前殿供奉的兩座神像相貌醜陋,名字叫“千里眼”、“順風耳”。它兩原是山妖,曾經作惡多端,後來得到媽祖的點化,受媽祖精神所感化,成為忠心不二給媽祖當使喚的幫手,並積極服務與社會和人民。還有兩位清朝官員也成為人民祭祀紀念的神,一個叫周有德,稱周總督;一個叫王來任,稱王巡撫。他們是清朝解除海禁,為民請命,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有功臣子,民間為了紀念他們不畏強暴,為解救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千萬受海禁之苦的漁民而獻身的精神,對敢於講實話,為民辦好事實事的官員,當地人民作為神來尊敬並加以奉祀。
  

  另一個特點是綜合性。汕尾民間信仰媽祖除祈求四季平安,各行各業興旺發達和從事海洋作業順利,出海保佑平安的生存觀和發展觀外,再就是求子繁衍後代。如“元宵節擎阿婆”。鳳山祖廟每年都要在這天舉辦熱鬧非凡的活動,叫“元宵節擎阿婆巡遊”。因祖廟裡供奉一尊“花婆”之神位,她是專司人間傳承香火,是媽祖麾下的一位女神。鬧元宵是我國傳統情人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出去看花燈,把“花婆”從廟裡的神壇上請出來巡遊大街小巷,走進民間。整個活動有三個內容:一是演大戲、請劇團、戲班,營造節日氣份;二是“搶花枝”,所謂搶花枝就是採集一只粗壯的樹幹,在樹幹的枝上掛著用紅色和白色紙剪成的“孩童”,紅色代表女性,白色代表男性。(現在用利是袋裝著“男女童”粘貼在樹枝上)然後豎于祖廟前戲台東側牆邊,下午“花婆”出遊的同時,“搶花枝”活動也隨之開始。因人多擁擠,盼望生兒育女添丁者,早作準備選好位子,搶得花枝上的“孩童”,珍藏於身十分高興,回到家裡後鄭重地藏於睡床之中,以求來年生兒添丁;三是多姿多彩的大巡遊活動。
  

  生存觀在媽祖文化信仰上的另一種反映是“祛除疾病”。舊時代科學不發達,很多疾病無法祛除,“天花”是比肺病還要厲害的疾病,重則傷命,輕則落一臉“大麻子”,而且這個“天花”還是非出不可。所以,一遇到這時候,必然要到媽祖廟祈求媽祖庇佑,病好後還要還願謝媽祖。2003年2月,廣東省爆發“SARS”疫情,該疾病傳染性極強,最初的患者死亡率極高,但是由於汕尾各級政府及時採取各種措施,有效防止了“SARS”疫情的進入,汕尾地區百姓無一人被感染。廣大信眾一致認為這是媽祖顯靈,保佑了汕尾人民。另外一件事更能說明汕尾民間信仰媽祖的心理。每年夏秋之際,沿海地區都會受到數次颱風的侵擾,自1994年12月汕尾鳳山媽祖石像建成以來,每次中央電視台在天氣預報中預報某次颱風的中心將在汕尾市登陸,而當颱風真正來臨時卻總是偏離汕尾,廣大信眾將此偶然現象歸結為媽祖對汕尾人民的特殊庇護。這就是人們希望平安吉祥、健康長壽的一種生存觀念。
  

  還有一種反映是由於環境因素造成的這種信仰特點。因為我市地理位置特殊,長期遠離政治和經濟中心,經濟落後,文化教育事業不發達,一直沒有發展成為沿海地區的航海中心,全市長達302公里的海岸線,曲折多彎,沿岸布滿了“三大湖”,“兩大灣”,92個島嶼,20多處較大的臨海岬角。雖然自然條件很優越,但是最終分布的都是小漁港,漁民尤其是 民長期生活在海上,各方面條件都極其艱苦,他們要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狂風、巨浪、暴曬、黑暗,而且沒有外界的物資保障,其困難程度可想而之,於是, 民崇拜媽祖,凡 民漁船聚泊的港口,其附近都建有天后廟。解放後,著名詩人聶紺弩在汕尾港寫的《 戶》一詩中真實描寫了 民當時的生活:“ 家兒女 家裝,赤腳挑魚上市場。男子風波深淺海,母親心事旦昏香。宵燈斗宿爭明滅,曉夢魚龍辨現藏。萬傾波濤卓竿立,天蒼蒼處水茫茫。”舊時代的 民漁歌,大多數反映了 民悲慘的生活情景:“昔日漁歌淚,荒橋出亦頻,星澆餘岸冷,曲斷見峰嶙……”。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人們需要尋找精神寄託,而媽祖正好是他們最夢寐以求的海上保護神。
  還有反映在主觀文化的傳統方面使汕尾民間的媽祖信仰得到迅速普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
  

  汕尾人熱情淳樸、急公好義,不少人又從事勞苦、漂泊不定的職業,整日期盼來年好運。在鳳山祖廟及汕尾地區借助於媽祖天后香火發展起來的廟會文化,則是人們這種期盼在媽祖民間信仰中潛在經濟發展觀念的具體體現。廟會具有喜慶、歡樂、祥和的氣氛,經營的商品很有民俗大全的意味,發揮著商品交易會和資訊交流的作用。人們在廟會上歡慶平安、歡慶豐收、共祝發展及來年好運,充分展示 汕尾民間藝術和歌舞的巨大成就。如演大戲,時間長,劇種多,連演大戲不少於四十本,多則五、六十本。劇種有“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潮劇、粵劇等,改革開放後,安徽省的黃梅戲、河南省的豫劇、江西省的採茶調也都融入汕尾的媽祖廟會活動。
  除了趕廟會的人流外,還有擺賣各種小食的:如賣魚蝦丸的、賣魚餃的、賣牛肉丸的、芝麻糊、糯米粥、薄餅、花生酥、糖果、水果的,還有賣兒童最喜歡的戲劇人物臉譜殼的,有擺賣古代戲劇人物所用的刀槍劍戟玩具的,還有民間藝人根據兒童各自的喜好以糖泥為原料現場製作成各種動物花卉的玩具,琳琅滿目。
  

  俗話說:“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汕尾的特殊環境和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過去,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提高生活水準,尋求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又體現出汕尾人潛在的社會責任感。
  年復一年的慶祝媽祖誕辰盛會,這是汕尾人休閒的一種方式,實際上是媽祖文化中旅遊觀念的具體體現。以鳳山媽祖祖廟旅遊區及去年建成的媽祖文化廣場,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旅遊資源了。
  汕尾媽祖文化民間信仰,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不斷發展,一定會在與世界各地媽祖文化的不斷融合中繼續向前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