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蛇崇拜的文化形態


閩人蛇崇拜在八閩大地廣泛存在,表現為各種文化形態。


第一,廣泛存在的蛇宮、蛇王廟。至遲在晉代就建造有蛇神廟,《搜神記》載:“庸嶺下北有巨蛇,長八丈餘,圍一丈,裡俗懼以為神,立廟祀之。”此後,福建各地相繼建有蛇王廟,如長汀平原裡有蛇騰寺,閩侯縣洋裡鄉有蛇王宮,福清、莆田等地也有不少蛇王廟,當地人或稱之為“清公廟”。在漳州城南門外的南台廟,俗稱蛇王廟。


第二,廣泛存在的蛇形文飾、岩畫、石刻和雕刻。在東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不少蛇形或蛇形圖案的青銅器。而漳州華安草仔山的蛇形石刻,具有母蛇、幼蛇、蛇卵所組成的生動畫面。


第三,廣泛存於崇蛇民俗及一些禁忌之中。順昌元宵節要舞龍頭蛇身的“竹蛇燈”;閩船的船身畫有蛇的圖像至今仍偶爾可見;端午競渡的龍舟有的是裝飾蛇首;殺蛇忌用金屬器具;煮蛇肉不能在灶臺上煮,只能在露天下煮;若遇到蛇交尾雙頭時,視為大兇,看見蛇脫殼,也被視為不吉,據說要趕緊拔下一根頭髮,扭掉一顆紐扣,吐一口唾沫,以資禳解。


第四,廣泛存在於一些神話傳說之中。在大陸的22個省、自治區流傳著蛇郎君的傳說,東南各省的蛇郎君故事保留比較原始的形態,基本情節是:一農夫的小女兒與蛇郎結婚,過著幸福的生活。其中一個姐姐嫉妒她,謀害了妹妹,並冒充妹妹做了蛇郎的妻子。後來,妹妹的靈魂復活了,姐姐受到懲罰,妹妹和蛇郎再度團圓。



閩人蛇崇拜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並代代相傳,主要是借助於形形色色的民間習俗和神話傳說。我們可以通過這種種民間習俗和神話傳說來透視閩人的社會心理。蛇,作為一種給閩人帶來生存威脅的自然物,閩人必然要對他有所回應,大致說來,有以下三種:


第一,畏懼進而崇拜之。在泉州、莆仙等地,人們把蛇進入民居看做是很不吉利,禁忌打殺,主人會趕緊在家門口燒紙錢,一人拈香在前,口中念念有詞:“土地公請出”,另一人在後用掃帚,驅趕“蛇神”離開房舍。莆田山區還有一種四腳蛇,無毒,不噬人,百姓說這種蛇是土地公養的,絕對不敢傷害它。由畏懼而產生崇拜並希冀獲得它的保護,是閩人崇蛇的又一文化心理。東南各省的蛇郎君傳說已說明,閩人對蛇的崇拜已有一般崇拜發展為圖騰崇拜,即把蛇看作是自己的祖先或保護神。


第二,畏懼進而期冀征服之。在閩西地區流傳著李寄斬蛇的故事[1],在閩中、閩東地區流傳著臨水夫人陳靖姑降伏蛇妖的神話傳說[2],無不反映了閩人欲征服畏懼物的文化心理。當然,由於蛇崇拜最初是閩越族的圖騰崇拜,這些神話傳說也反映出漢族與閩越族在融合同化的過程中存在宗教信仰上的矛盾衝突,更進一步說,也反映了中原漢民在移民閩地初期與福建土著所發生的矛盾衝突。


第三,化而用之,和平共處。閩南地區流傳著三平祖師楊義中降伏蛇妖為侍者並為民造福的神話傳說[3], 至今三平寺還保存與唐代義中和尚有交往的吏部侍郎王諷撰、明代李宓書的《漳州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碑刻,反映了閩人對於己有害的自然物的感化利用。在平和縣三坪村,群眾把蛇看成是保佑居家平安的吉祥物,尊稱之為“侍者公”,相信家裡的蛇越多越吉利。在這裡,人蛇和平相處,絕對禁止打殺蛇。





台江發現蛇王廟
○官桂銓

  
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閩,東南越,蛇種也。”可見古代閩越人崇拜蛇圖騰,古代福建各地建有很多蛇王廟,得到老百姓的信仰。
  

明代福州學者徐《榕陰新檢》說:“唐僖宗時,福清黃蘗山有巨蟒作祟”,鄉人劉孫禮其妹三娘被蛇精攝入洞中為妻。劉孫禮後去學法,“歸與蟒鬥,是時,其妹已生十一子,孫禮殺其八”,妹請勿殺,“孫禮乃止,其後三子為神曰:九使、十使、十一使,閩中往往立祀之。”《榕陰新檢》又記載:明朝福州高蓋山有巨蟒作祟,山下齊坑鄉人娶婦,“婿必他宿以讓之,次夕乃敢成婚。嘉靖初,有一婦先知此事,乃令人禱於九使廟,密懷利刃以往。”這位婦女殺死了入室的“白衣少年”,“明日有蟒死蟒死于,其怪遂絕”。看來九使神還真能為民除害。福州馬尾區瑯岐島鎮政府附近有一座不大的蛇王廟。至於真正古閩越族遺存的九使廟卻十分少見。
  

最近,我在台江區小橋附近的三通橋弄53號發現一座規模頗大的九使廟,坐東朝西,面臨河,廟前捐錢石碑一塊,上刻“玉環境九使廟碑”,據碑文說廟是“明代古蹟”。廟為木構古建築,從整個建築風格來看,頗有明代遺風。廟用木板隔成兩間,後房神龕供奉三尊神像,中間九使神坐像,方臉長須,身著蟒袍,額題“玉封廣利侯”,對聯是“鶴壽不知其紀,龍靈時化為雲”,暗示它是蛇神。然而鄉人對神卻一問三不知。有意思的是九使神右邊供奉臨水陳太后???陳靖姑,這位婦嬰保護神卻是斬蛇能手。不過,福建是多神教地區,善男信女磕頭下去,也不管許多了。而歷史學家、民俗學者就要大大地來研究一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