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是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無論大庄或小庄、山村或漁村、鄉鎮或市街、港口或內山,都可看到媽祖廟。台灣媽祖文化節已從三月二十五日零時起開鑼。媽祖文化節活動由台中大甲鎮瀾宮先行展開,媽祖於國曆三月二十五日零時起駕出發,展開到新港奉天宮,整個繞境進香的行程貫穿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來回約三百七十二公里,於四月一日返回大甲。

適逢節慶之際,本週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行為組主任及台灣宗教學會會長林美容博士執筆,談談台灣媽祖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背景。



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


媽祖是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無論大庄或小庄、山村或漁村、鄉鎮或市街、港口或內山,都可看到媽祖廟。有些媽祖廟甚且是跨鄉鎮或區域性的信仰中心。有些地方即使沒有媽祖廟,也會有祭祀媽祖的活動。

有關媽祖的祭祀活動除了「媽祖生」為媽祖慶賀誕辰之外,進香與迎媽祖的活動是最普遍的。我們不妨從媽祖的相關活動來看媽祖信仰的社會、文化與歷史意義。



主神與客神一起參與巡境


神明都會有聖誕,媽祖生日為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有的祭祀活動都環繞在其生日前後舉行。一般會選在生日之前舉行進香的活動,以便在聖誕之前媽祖可以回到本地,接受本地信徒為她慶賀生日。

生日當天和一般「神明生」一樣會有巡境的活動,在媽祖自己的轄境內巡繞,以保佑境內平安。有時自己的媽祖還不夠,還要到外地請別的媽祖來當「客神」,因此巡境之前往往舉行請媽祖或迎媽祖的活動,以便主神和客神一起參與巡境。特別原本沒有祭祀媽祖的村莊,也常在「媽祖生」時從外地請一尊媽祖來迎鬧熱並繞境。



「迎媽祖」的巡境活動


所謂的「迎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不管自己村裡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庄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通常是往地域層級高一點的地方去迎媽祖。

例如,台中縣霧峰﹑烏日與大里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庄」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庄參與,這十八個村庄並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庄媽」。每年三月初一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南屯媽祖、台中媽祖、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庄媽」在前領路,各庄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庄內迎神繞境並請客。




「進香」表達對該神明的敬意


「進香」則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並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進香對象的媽祖廟,神像也要進去,放在神殿上,有時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時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對方的香火。

另一個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的地點不一定與地域層級有關,因此進香的地點遠一點也是常見的事。




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


媽祖進香雖然是去表示敬意,給對方面子,但是自己要的是裡子,也就是說儀式的作用在沾取或分割對方香火到己方來,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因此進香回來都要舉行繞境的儀式,神明繞過家家戶戶,把香火正旺的神明的香爐裡的香枝,與信徒家之香爐的香枝「交換香」,目的即是為了利益自己境內的信徒。

進香雖然需要的花費龐大,但是生財有道的廟宇常藉進香賺錢,因為一般人也喜歡參加進香,左鄰右舍、呼朋引伴同往參加更是樂趣無窮,既是神聖之旅,也是觀光之旅,又是社交之旅,一兼二顧三顧,這是台灣人的行為模式。

最重要的是,共同舉辦進香的地域社群藉著進香的共同行腳,促進彼此的共同體或社群意識,這是進香最明顯的社會意涵。因此進香的來去兩造之間不無名與利、面子與裡子之互惠性交換的意涵。海峽兩岸媽祖的交流也應如此,我向你表示敬意,你自當待我以禮。神明間的行為表現其實亦是人間的交際邏輯。




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的歷史意識


我們若觀察進香的路線可發現它正好是移民路線的反向。先民由唐山過台灣,在台由南而北拓墾,今人到大陸進香,由北而南在台灣各地的歷史名廟展開進香,不無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移墾艱辛的歷史意識。

因此,鄭成功登陸最早地點的鹿耳門之媽祖廟,中部移民進出的港口如鹿港與笨港,均有媽祖廟,並由於正統之爭,顯功與土城之媽祖廟相持不下,北港與新港為誰是笨港之正統爭執激烈。




顯示台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


不僅顯功與土城、北港與新港,台灣很多地方的媽祖廟都有媽祖的二元之爭,顯示台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例如,新竹城有內外媽祖之分,內媽祖在天后宮,外媽祖在長和宮;彰化城也有內外媽祖之分,城內是天后宮,城外是南瑤宮。

二元之分有時是官廟與民廟之別,有時是城內與城外之別,有時是漳泉之別。媽祖廟是民氣匯聚之處,民之所分,自然也就現之於神。



媽祖的台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


台灣的媽祖神像有一些特色,黑面是其一,雍容富貴是其二,與大陸消瘦的粉面媽對照強烈。媽祖原是海神,緣起於莆田湄洲嶼小島上的漁村之女,生前死後都有護佑海上安全、救助海難的靈驗事蹟。台灣先民攜之渡海來台,保佑平安,在台拓墾以來,迭獲庇佑,媽祖已然台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傳說更助長迎媽祖常帶來雨水的事蹟傳播。

台中縣大肚與龍井地區,有一個「西保二十庄迎媽祖」的組織,當地有一則諺語最能傳神的表達媽祖帶來雨水以及三月時節氣候陰晴不定的景況:「墩仔頭烏,營埔雨,林仔爛糊糊,澇婿浪雨滂,王田燒死人,山仔頂著青驚,社腳去探聽,講無影,大肚戲相拼」。




衍生出水利神與農業神的性格


雨水太多造成水災時,卻又有「掃溪路」的靈力,也就是說,巡境或迎媽祖時,神轎特別繞過插香之處,該年若遇氾濫之水,必然順此而流,不侵庄社。總之,無論是止風歇浪、海上救難,或是呼風喚雨,說停就停,叫流就流,均彰顯媽祖具有控制水的靈力。

台灣湍多水急,遇雨多災的自然環境自然衍生出媽祖之水利神性格,以適應農業時期台灣社會的需要。而農耕最怕稻蟲害,媽祖也有驅蟲的靈力。這使得媽祖更具有農業神的性格。

此外,最誇張的媽祖靈驗事蹟是二次大戰時,美軍轟炸台灣,媽祖顯靈在半空中掀裙接住炸彈,這個故事台灣南北皆有傳說,可以想見戰時人們的恐懼,求之神明,如望救星。




具有整合人群的作用


媽祖姓林,林姓視之為祖姑婆,崇奉尤濃。台灣陳林半天下,媽祖香火不興也難。況且媽祖除了是一庄一社、一鄉一街、一鎮一堡所祀之外,她亦具有整合人群的作用,例如,苗栗中港慈裕宮(五十三庄)、台南後壁下茄苳泰安宮(三十六庄)整合泉州籍與客家的人群。

台中萬和宮南屯媽整合二十五字姓,彰化南瑤宮南門媽整合漳州籍與福佬客三百五十個左右的村庄,彰化社頭枋橋頭天門宮(七十二庄)、斗南順安宮(五十三庄)亦整合漳州籍與福佬客人群,北斗奠安宮(五十三庄)整合泉州籍與漳州籍的住民等等。




媽祖的祭典形成聯庄組織


也因此媽祖的祭典會形成十三庄、十八庄、二十四庄、三十六庄、五十三庄、或七十二庄這樣的聯庄組織。為了媽祖祭典的需要,各庄就要準備各式各樣的熱鬧陣頭,以便在迎神賽會時得以代表村庄參與別庄的熱鬧活動。

媽祖的祭典因此帶動各項民俗曲藝與武藝的發展,眾多的曲館與武館之所以在台灣中部特別盛行,也是因為台灣中部有很多媽祖的大型區域性祭典組織,允為媽祖聖地之故。可以這麼說,如果只是為了一庄一社的祭典所需,民眾大概不會有什麼興頭去花錢花力組織曲館與武館,並傳承民俗藝術。感謝台灣媽祖,興我台灣文化。




資料來源: 台灣歷史學會 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40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