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以林倫倫前輩的文章起頭~~~

《語言科學》2005年第二期
從《汕頭話口語語法基礎教程》看120年前的潮州話音系 林倫倫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65)

一、《汕頭話口語語法基礎教程》潮州話音系

1.1 威廉.耶士摩牧師和他的《汕頭話口語語法基礎教程》

威廉.耶士摩牧師(Rev. William Ashmore D.D),美國浸信會牧師,曾於19世紀50年代中期到汕頭一帶傳教。胡衛清博士《近代潮汕地區基督教傳播初探》一文中援引教會文獻稱:“1858年,美國浸信會教士耶士摩(William Ashmore)從暹羅轉香港,復從香港到汕頭。”
1928年,由當時的汕頭市市政廳編輯股編印的《新汕頭》也指出:“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締結南京條約,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五口,最初闢為通商口岸。其時有英美傳教士十餘人東渡,美國浸信會耶士摩牧師等初寄居於離汕海程十九哩之南澳島。”
1960年,汕頭市史志編寫委員會編印的《汕頭百年大事記(1858?1959)》也記載:“(1860年)美國傳教士耶士摩來汕頭媽嶼設教堂傳教,1864年進一步伸進,到覺石建立教堂。” 胡氏文章中提出的威廉.耶士摩牧師來汕的時間與《汕頭百年大事記》所記時間比較接近,較為可信。
威廉.耶士摩牧師所著《汕頭話口語語法基礎教程》(Primary Lessons in Swatow Grammar [ Colloquial])一書,由英國長老會教會出版社(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84年於汕頭出版。本書為32k本,155頁,共36課。課文正文之前有“簡介”(Introduction)和“語法”(Grammar),之後有“潮州方言音節表”(List of Syllables Representing the Sounds Used in Pronouncing the Tiechiu Dialect)。本文要研究的是從課文正文之前的“簡介”和“潮州方言音節表”中歸納出來的音系及其與當代潮州方言的音系的比較,以考察120年來潮州方言語音的變化。

1.2 當代的潮州音系簡介
潮州話是對廣東省東部閩語區流行的閩南次方言的通稱,也叫潮汕方言、潮汕話等,準確的術語應該是粵東閩南方言。1949年以前,粵東閩南方言的代表語是潮州府城話。1949年以後,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和汕頭市話的形成,汕頭市話逐步取代了潮州府城話的代表語。 當代的汕頭話音系有聲母18個(包括零聲母)、韻母84個,調類8個。汕頭話音系的主要特點在於韻母,它沒有[-n]/[-t]的系列韻母,沒有潮州話的[-ie/ -ie?/-ue? /-uek]等系列韻母,有23個鼻化韻母,保留入聲[-p]\[-k]韻尾等。

二、《教程》中所描寫的潮州話音系

《汕頭話口語語法基礎教程》(下文簡稱《教程》)課文正文之前有一個“簡介”(introduction)。“簡介”包括“字母發音”(sounds of the letters)、“聲調”(the tones)、“元音數量”(vowel quantity)、“發音變異”(variation in pronunciation)四個部分。還有一個共31頁的“音節表”,按拉丁字母從a?u(u以下沒有音節)排列,一共有2130個音節。從“簡介”和“音節表”中,我們大概可以整理出一個作者所描寫的潮州方言音系來。

2.1 聲母
在“簡介”的“字母發音”部分,作者描寫了下列15個聲母: p [p] pang房 (room) ph [p?] phang帆 (sail)
m[m] man慢 (slow)
t [t ] tan等 (wait) th [t?] than趁 (earn)
n[n] nou奴 (child) l [l ] lam南 (south)
k [k] kip 及 (concerning) kh [k?] kheng 肯 (willing)
h [h] han 限 (limit) g [g ] gou 誤 (hinder)
ch [ts ] chin 真 (truth) chh [ts?] chhin 親 (relatives)
s [s ] sun 順 (obey) j [z ] jun 韌 (tough) 但在音節表中,還記錄有b[b ]和ng[?]兩個聲母。b聲母記錄了43個音節,如:
bah (肉) bai (眉) bak (墨) be (馬) beh (麥)
bi (米) bie (廟) bih (篾) bo (無) ng聲母51個音節。如:
ng (秧) ngan (眼) ngak (鱷) nge (硬)
ngeng (迎) ngia (雅) ngiau (貓) ngun (銀) 這樣,《教程》中所描寫的潮州方言音系中便有17個聲母。加上零聲母,一共18個。

2、2 韻母
在“字母發音”表中,作者只記錄了15個元音韻母。但從“音節表”中,我們可以檢錄出70個韻母:其中元音韻母4個,鼻音韻母16個,鼻化韻母14個,聲化韻母2個,入聲韻母34個。這樣,《教程》所記錄的潮州方言音系共有85個韻母。它們是: i[i ]衣/ih[i?]篾 u[u ]污/uh[u?]咕吸
a[a]飽/ah[a?]鴨 ia[ia]蔗/iah[ia?]食 ua[ua]蛙/uah[ua?]割
o[o]母/oh[o?]撮 oa[ua]大
e[e]下/eh[e?]麥 ie[ie]少/ieh[ie?]藥 ue[ue]未/ueh[ue?]襪
u[?]豬/uh[??]乞 iu[iu]周 ui[ui]美
ai[ai]來/aih[ai?]□象聲詞 uai[uai]怪
au[au]老/auh[au?]樂 iau[iau]鳥/iauh[iau?]雀
oi[oi]會/oih[oi?]八
ou[ou]路
im[im]音/ip[ip]邑
am[am]暗/ap[ap]匣 iam[iam]尖/iap[iap]接 uam[uam]凡/uap[uap]法
an[an]安/at[at]抑 ien[ien]煎/iet[iet]即 uan[uan]萬/uat[uat]斡
un[?n]近/ut[?t]? in[in]真/it[it]一 un[un]文/ut[ut]熨
ang[a?]紅/ak[ak]惡 iang[ia?]章/iak[iak]切 uang[ua?]王/uak[uak]濁
eng[e?]用/ek[ek]浴
ong[o?]終/ok[ok]族 iong[io?]兇/iok[iok]旭
iauk[iauk]□象聲詞
ng[?]磚/ngh[??]□擤鼻涕
m[m]姆
in [i?]錢
an [a?]柑 ian [i?a?]正 uan [u?a?]泉
on [o?]毛 oan [u?a?]單
en [e?]晴 ien [i?e?]上 uen [u?e?]關
oin [o?i?]前 uin[u?i?]櫃
ain [a?i?]還/aihn[a?i??]□象聲詞 uaihn [u?a?i?]□象聲詞
oun [o?u?]奴 iun [i?u?]幼

2.3 聲調
《教程》中對潮州方言聲調的描寫,非常準確,而且採用了科學的描寫記錄方法。它按古代漢語平上去入四聲,依聲母的清濁分為“上”和“下”:“上”為陰,“下”為陽。8個調類分別稱為“上平、下平、上上、下上、上去、下去、上入、下入”。調值的描寫採用了5度圖示法,記錄相當準確。漢字例字的調類標記法與現在的標記法幾乎相同(只是去聲一例陰陽調類有誤,疑是誤植)。
在音節標記方面,採用了在主要元音上加符號的辦法:陰平、陰入不標調,其他6類符號如下:
陽平 ? 陰上 ? 陽上 ? 陰去 ? 陽去 ? 陽入? 根據《教程》的描寫,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潮州話的聲調系統如下: 調類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調值 33 55 53 35 211 22 2 5
例子 詩si 時si 死si 是si 世si 示si 薛si 蝕si [發表時間:2005-3-23 18:23:31]
塵寄生

2.4 音變
《教程》中描寫的潮州方言的音變(Variations in Pronunciation)現象,比較雜亂,一些是屬於各地語音差異的。作者對這一點似乎比較敏感,因而他說:“潮州方言的發音有許多種類,大部分是指當地的發音,且無法很清晰地區分開來。府城和澄海這兩個地方的方言較有特色,也較準確,……。但從汕頭海灣起的一大片地區,如潮陽(tie-ie或 tio-io)這些地區,卻有自己的方言特色,發音偏差也較明顯。有時僅從發音的前半部分的音節就可以判斷出說話人的居住地。” 這類不同地方的不同口音如《教程》中所舉的例子:
u [?]發成像oo[u:]的音,如:
chu [ts?]薯?choo [tsu:] hu [h?]魚?hoo [hu:]
khu [k??]去?khoo [k?u:]或kha [k?a:] hu [h?]許?hoo [hu:]
su [s?]事?soo[su:]
以上為澄海、潮州和汕頭音與潮陽音的差別。 oin [o?i?]發成ain [a?i?]音,如:
hoin [ho?i?]還?hain [ha?i?] oin [o?i?]閒?ain [a?i?i]
koin [koi]間?kain [ka?i?] soin [soi]先?sain [sa?i?]
以上為澄海、潮州和汕頭音與揭陽、潮陽音的差別。 ong [o?]/ok [ok]念成 iong [io?]/iok [iok],如:
jok [zok] 辱?jiok [ziok] tong [to?]中?tiong[tio?]
sok[sok] 俗?siok[siok] lok[lok]陸?liok[liok]
這是東片潮州話與西片海陸、豐鶴佬話的典型不同。 u[?]發成i[i ],如:
kun[kn]近?kin[kin] ngun[?n]銀?ngin[?in]
hun[hn]恨?hin[hin] kun[k?n]斤?kin[kin]
這是潮州、澄海和汕頭音與揭陽音的差別。 ong[o?]、iong[io?]和uang[ua?]跟weng[ue?]的差別,如:
hong[ho?]宏?kweng[kue?] iong[io?]榮?weng[ue?]
kuang [kua?] 光?kweng[kue?] khuang[k?ua?]傾?khweng[k?ue?]
這是汕頭、澄海音與潮州、揭陽音的不同。 有些音則是屬於文白異讀,如ie[ie]?iau[iau](招)、ien[ie]?iang[ia?](鄉)等。 作者還提到語流音變現象,如:
l[l]?n[n]自由音變:lam[lam]= nam[nam](南、男)
b[b ]?m[m]的自由音變:buan[buan]= muan[muan](萬) bua[bua]=mua[mua](磨)
作為韻尾的t [t]?k [k]的自由音變:tat[tat]= tak[tak](值) sat[sat]= sak[sak](塞) 作者偶爾還提到變調,在談到“變音、連音”(the Changed Tone Which A Word Has When Used in Combination)時舉例說:“‘惡’這個漢字,ak(陰入)是書面或土音;a?k(陽入)是與其他音節連讀時的發音,如:ak nang?a?k na?ng (惡人)。”
可惜的是,作者只是編寫教材,為教學而做的只言片語的解釋,只是提醒讀者(學習者)注意這種現象:“當詞(音節)和其他的詞連讀時,其中一些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When words are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words the tones of some of them are modified or completely change.) 而對文白異讀、連讀變調等問題未能做詳盡的描寫,並總結出其規律。

三、《教程》音系與當代潮州音系的比較??關於[-n] /[-t]韻尾的討論
《教程》出版於1884年,今年剛好是120 週年。120年來,潮州話音系發生了什麼變化了呢?我們正好拿它來作比較研究的材料。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確定《教程》所反映的音系是屬於哪一個方言點的。根據《教程》所描寫的音系和“說明”,基本可以確定是潮州(府城)音,同時又兼收了各地方音中有所差異的韻母。所以,《教程》中的85個韻母,不能認作一個方言點的韻母系統,而只能看作潮汕方言的大系統。例如他既記錄了潮州和汕頭音的[o?i?]韻母,又記錄了揭陽音的[a?i]韻母等。
《教程》所描寫18個聲母和8個調類,與今音完全相同。所以沒什麼好研究的,我們只是佩服120年前的作者的記音、辨音和歸納、描寫的能力而已。
《教程》音系與今音最大的不同在於有沒有[-n]/[-t]韻尾上。這也是我們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整個粵東閩方言的主要方言點,潮州(府城)、澄海、汕頭、揭陽(榕城)、饒平(黃崗)、潮陽(棉城)、普寧(流沙)、惠來(惠城)等現在都沒有[-n]/[-t]韻尾。而邊緣地區,在南澳的雲澳、汕尾的海豐、梅縣的 留  黃 和普寧、惠來、揭東、饒平等與客家方言交界的地方的潮州話,基本都存在著[-n]/[-t]韻尾。

那麼,潮汕方言中的這個[-n]/[-t]韻尾的來源問題便成了一個疑問:究竟是本來沒有,而邊緣地區是受客家話的影響而產生的呢?還是本來就是有的,而是由於自身的音系的發展而跟後鼻音韻尾[-?]/[-k]合流呢?根據《教程》的描寫,我們可以選擇後者作為答案。佐證有四:
1、潮州人的主流是從福建移民過來的,而福建各地的閩方言,基本都有[-n]/[-t]韻尾。
2、李新魁先生《二百年前的潮州音》以200年前的清代學者鄭昌時的《韓江聞見錄》作為研究資料,發現“真文寒元先”諸韻“與當時的‘正音’差別不大,可能仍收[-n]尾,尚未變[?]尾。……看來,潮安[-n]尾的消變,恐怕比其他地方要遲,其[-n]?[-?]是比較晚近才出現的現象。”
3、李如龍、李竹青父女據1847年出版的《漢英潮州方言詞典》(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作《潮州方言語音的演變》一文。《漢英潮州方言詞典》所記錄的潮州方言音系,也有 an[an]/at[at]、 ien[ien] /iet[iet]、 wan[uan]/wat[uat] 、 in[in]/it[it]、 n[?n]/ t[?t]、un[un]/ut[ut]等 [-n]/[-t]韻尾。李文說:“潮州方言語音一二百年所見的變化最主要的就是整套帶-n\-t韻尾的韻類不再有-n\-t韻尾了。這種演變在《字典》的時代已經見到端倪了。該書導言說:‘韻尾n和ng,如在kwan、kwang 等字裡被一些人混淆了,沒有意識到二者有別。這些人通常也混淆了et和 ek的韻尾。”
4、張屏生據《潮正兩音字集》作《〈潮正兩音字集〉音系初探》一文。《字集》出版於1909年,但“這本書的語料《汕頭標準音表》是發行在1886年由Gibson牧師所著的“ Swatow Index to the Dictionary of Williams and Douglas ”(Williams和Douglas字典的汕頭方言索引)一書中。”《字集》中也記錄了an[an] /at[at]、 n[?n]/ t[?t]、in[in]/it[it]、ien[ien]/iet[iet]、 un[un]/ut[ut]、 uan[uan]/uat[uat]等[-n]/[-t]韻尾。
由此可見,大概在120年以前,粵東閩方言還像福建閩方言一樣,是有[-n] /[-t]韻尾的,是後來才消失的。在1913年出版的張世珍的《潮州十五音》和1915年出版的揭陽江夏懋亭氏的《匯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中,我們發現,山臻兩攝字的韻尾已經混同于曾梗宕攝字。 也許由[-n]/[-t]?[-?]/[-k]的變化,就發生在這20左右年之間。也就是說大約在100年前左右,[-n] /[-t]尾開始在潮州方言中消失,先是成為自由變體,後來便剩下[-?]/[-k]韻尾了。其演變公式如下:
[-n] /[-t]
[-n] /[-t] [-?]/[-k]
[-?]/[-k]

參考文獻:
[1] 胡衛青. 近代潮汕地區基督教傳播初探[J].潮學研究[C],(9).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
[2] 汕頭市市政廳編輯股.新汕頭[M]. 1928.
[3] 汕頭市史志編寫委員會.汕頭百年大事記(1858?1959)[M].1960年.
[4] 林倫倫.汕頭市話芻論[J].汕頭大學學報,1997(1)、
[5] 施其生. 從口音的年齡差異看汕頭音系及其形成[J].中山大學學報, 1988年(3).
[6]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M].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6
[7] 李新魁.二百年前的潮州[J].廣東社會科學,1993(1).
[8] 李如龍,李竹青.潮州方言語音的演變[J]. 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
[9] 董同?. 四個閩南方言[J]. 史語所集刊(台北),1959(30).
[10] 李新魁. 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J]. 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985(1).
[11] 張屏生.《潮正兩音字集》音系初探[J]. 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